回望过去十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电力行业智能化技术水平的提升、物联网电力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我国物联网电力领域杰出研发专家葛力娜认为,构建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点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变革及最终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将以电力行业底层逻辑为切入点,电力信息定位识别和数据综合监测方面与电力行业高度交融,实现诸多领域井喷式技术大爆发。特别是在解决电力行业混合线路故障区间定位难等行业难题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近年来,电力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力运维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随着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增多,故障数量也不断增加,减少输电工程的故障数量,对混合线路故障准确定位,是当前电力工程智能化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由于我国能源资源与用能中心呈逆向分布,所需的能源资源需要大规模远距离的流动,电力工程故障发生的几率极大,混合线路错综复杂的布线协调系统使得故障定位难度进一步扩大,甚至出现混合线路故障,测量阻值却正常的问题。无法准确定位线路故障,电力线路修复效率低是影响电力行业服务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葛力娜立足电力行业多年,对行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深有体会。在她看来,电力工程故障定位问题是全世界都需要解决的问题,故障定位难易程度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相对发达地区,更倾向于投入使用更优质的电力材料,掌握着更先进的电力故障定位技术,从而在解决故障定位问题上有更大的优势。即便如此,在全球能源格局剧烈转型的大背景下,全球多国仍然面临着巨大电力危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力供应也不容乐观。因此,准确定位电力线路故障,解决电力供应不足问题,使更多的人们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电力服务,并使电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成为目前电力体系变革与科技革新的突破点。
一直以来,葛力娜都在探索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之路,她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电力行业领域的高度应用,终于研发出“基于物联网的混合线路故障区间定位系统V1.0”这一极具行业代表性和开创性的科研成果,该系统通过感知层、网络层等架构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打破故障极与非故障极之间的阻碍,不仅可实现将不同线路端信息汇聚起来,利用信息流对线路进行远程监测,还打破了不同线路之间的限制,实现更为先进的混合线路定位模式,使巨大电力资源实现最大的优化配置,借助巨大电力资源提升了不同国家、地区的电力水平,为人们提供了更优质的电力服务。
“基于物联网的混合线路故障区间定位系统V1.0”是当下最受宠的故障区间定位系统,葛力娜在原有的故障定位技术的基础之上,优化了线路资源管理、远程监测共享、混合线路定位等多项功能,系统支撑电线短路、漏电、过载等监测结果的输送和分享,实现线路端分层传输模式和多线路监测模式,最后达到数据准确,监测高效目的。不仅如此,线路维护人员可根据监测结果对线路进行修复,根据线路状况进行及时检测、记录故障修复结果,并向系统提交检测结果进行电缆电容效应、电压稳定性系统切机分析。此外系统还能自动进行安全预警,将线路故障过程存储下来,供系统检测,判断线路质量,确定检测、维修和更换时间等,统筹线路整个使用生命周期的资源分配,减少电力资源的浪费。
目前,“基于物联网的混合线路故障区间定位系统V1.0”通过大范围的技术推广,已被数家电力公司引入,提供过千万次服务,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5%,为我国电力行业领域智能化、标准化发展夯实数据基础,同时,该系统为众多电力公司线路故障率降低了90%,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电力服务水平。
“基于物联网的混合线路故障区间定位系统V1.0”是葛力娜最为骄傲的研发成果,除此之外,她还拥有“基于声纹识别的变压器工况验证系统V1.0”等先进的科技成果,并以“云计算在电力领域的电量综合在线监测应用研究”为方向开展了课题研究,这些知识产权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并取得优异成绩,为电力行业智能化优化升级,推动电力技术水平的全方位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今,物联网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其发展代表了技术的改革创新,在改变了人们生活习惯的同时,也促进了电力系统智能化的发展和系统整体的进步。葛力娜表示,作为电力工程智能化研发专家,她将会不断完善其身,研发更多的技术成果,以创新科技领航电力行业更高质量的发展。(顾梓鑫/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