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在对外合作已经走到了从打开门到走出去的关键历史时刻,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国际化战略,找准切入点是关键。
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对外合作模式从水平、深度、广度上都在不断充实提高,对外合作水平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目前,我国许多领域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吸引外资、学习西方管理经验,到现在与国际最高水平齐头并进,甚至有些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全球化发展令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发展也到了一个突破的节点。在传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现在的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已经逐步消弭了单个经济体之间的界限。企业与外部的联络前所未有的深入和充分,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员工雇佣等多个层面都实现了高度扁平化。
在充分认识到我国自身发展状况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势走向后,我国对外政策适时调整,并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今后开展国际经济政治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短短两三年,已经改变了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的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国企,特别是央企,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探索国际化发展模式。如今,他们又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最核心的实践者。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最有可能取得积极成果,也最能够推进展开,但切入点选择的合适与否常常成为企业国际化推进速度的重要因素。
从对外合作的布局上看,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化战略最初的突破点和扩张点都是在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更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业务、壮大规模,逐步形成集群优势的趋势。这非常有利于国家电网公司打造区域性合作网络,更有效推动全球范围的电网融合,进一步改变全球电力能源供应格局。
将国际化发展项目的切入点选择在发展中国家,有其成功的必然性。
首先,选择与这些国家合作,不会受制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因素。我国与这些国家长期友好且发展理念相互尊重和认同,这些国家也不处于世界大国战略竞争的核心区域。
其次,相对于其他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相关领域的互补性最为突出。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技术、资金、人才储备等方面本质性的飞跃。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西方很多国家的合作已经从过去的互补性合作,变成了现在的竞争性合作,竞争性一面还在不断上涨。而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双方正好处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紧邻的两个阶梯上。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合作最有效,也最能够产生互惠互利的效果。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不仅仅能获得经济上的收益,还能从发展模式、社会治理、人文发展等众多领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国家电网公司与巴西的合作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第三,这些发展中国家是解决我国产能有效调整、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金融全球影响力等问题的最坚实依靠。在这些领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恰好是产能、技术、投资的需求方。这些国家要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繁荣,从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获得支持和帮助,将远远大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方面的优势很难在这些国家转化为合作的效益。而中国是工业制造强国,且优势产能过剩,所以与这些国家合作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不过,这些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时间相对较短,还面临着投资安全、融资能力、管理能力、运维水平、合作模式创新等多方面挑战。从去年以来,我们通过对三十多家央企,几十家地方国企和四十多家民企国际化战略的调查结果显示,政治风险和融资困难是普遍反映最多的两方面障碍。国家电网公司从2007年就做出了全面推进国际化的战略决策,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以看出,国家电网公司在应对政治风险和融资困难这些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国际化模式。
从这些年国家电网公司成功的国际化项目可以看到,国家电网公司由于切入点选择合理,已经顺利通过境外投资、收购股权等方式,实现了业务布局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全面拓展,业务模式也从工程分包逐步向工程总承包、特许经营、股权投资协调发展,业务领域则从劳务输出向技术、装备、标准、管理协同输出等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