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两会”提出了“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三型两网”的这一目标定位,对电网企业本身乃至我国整个电力能源领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此,记者日前采访了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曾鸣。
记者:“建设具有枢纽型、平台型、共享型特征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运营好坚强智能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您是如何看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的“三型两网”这一目标的?
曾鸣:自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开始后,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我国电力行业成绩斐然。在新一轮能源革命背景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三型两网”的建设目标,让人眼前一亮。
我理解,这一目标定位可以说“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顺应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融合发展趋势,二是有利于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也可以满足社会各方诉求。三是有利于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能源电力行业确立了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也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三型两网”的目标定位,非常符合促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
我注意到,近期国资委将国家电网公司列入10家“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要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建设“三型两网”正是很好的抓手。
记者:您认为“三型”和“两网”之间是什么关系?
曾鸣:“三型两网”,我认为“三型”是目标。
“三型”从不同角度对能源互联网企业应具有的先进特征作出了诠释——所谓枢纽型,是从产业属性而言。电是一种不能够大规模储存、生产后瞬间完成交换的特殊商品,而电网在这一商品交换过程中,起到的就是典型的“枢纽”作用,产业属性使之成为枢纽;平台型是指电网企业作为网络型企业,网络可以形成平台,而电网将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共享型最为关键。多年来,“共享”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目标,也是一个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型”的目标定位将大大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电网企业以开放的姿态,使改革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在枢纽型、平台型的基础上实现共享。
从“三型”也可以看出,电网将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很多对于电网的投资,并网企业并非是最终受益者,而是“枢纽”连接的上下游,是“平台”上的参与者。因此,“三型”有利于在电力市场中,界定、定位电网企业的效益成本,为监审指明了方向,使在未来电力体制改革中,对电网企业的监审更加有效、更加有针对性。
总的来看,“三型”是全面、客观、符合我国国情的,是高瞻远瞩、面向我国电网未来发展的先进定位。
为了实现“三型”这一目标,我认为“两网”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两网”指的是坚强智能电网与泛在电力物联网。
坚强智能电网,主要指能源的供给侧,或者说电力供给侧,主要强调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多级电网的协调发展,也就是“坚强智能电网”。它非常关键,也是中国能源和电力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必须有的基础支撑。
我国能源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而主要负荷中心位于中东部地区,因此大规模的能源外送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存在。这是中国资源与负荷布局客观决定的。这也意味着,利用特高压对于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进行远距离的电力输送将长期存在。因此,坚强智能电网必须建设运营好。
泛在电力物联网,侧重用户侧或者说能源的需求侧,指利用“大云物移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促进能源需求侧实现多元化、低碳清洁化、综合化发展,提升能效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用能、运维成本不断降低,也更好满足用户对多种能源的需求。
由此可见,供应侧的坚强智能电网和需求侧的泛在电力物联网,二者“一供一需”,密切相关、无法割裂。长远来看将促进源-网-荷-储的协调互动,减少“三弃”,切实弥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短板。
“两网”之间的互动,是需求侧与供应侧的互动,这正是实现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之义,即坚强智能电网与泛在电力物联网能够实现协调互动,才能够谈得上电力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否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空谈——我认为,这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两网”的重大意义。
目前,从“两网”看,智能电网运行得很成功,得到了市场充分考验。而主要靠“大云物移智”等新型信息通信技术支撑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存在着难点——电力行业有着一系列的特殊性,如电力产品产供销瞬间完成、不能储存、投资短期难以见效、社会效益无法用财务衡量计算等,“大云物移智”要结合电力领域中的特有属性来应用。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三型两网”?
曾鸣:我认为,建设“三型两网”的关键,是首先要建设好将“大云物移智”应用到与物理电力系统,并密切结合的能源互联网。
对于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需要各方支撑,甚至包括政府配套措施的支持。其中,我们目前可以着手做的是综合能源系统。而这同样需要“大云物移智”技术结合物理电力系统,来实现综合能源系统。
总而言之,目前可从“大云物移智”与电力系统有效结合,实现综合能源系统着手,进而打造能源互联网,最终实现泛在电力物联网落地。
目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已将综合能源服务作为大力培育的新兴业务,我认为这是一个战略转型,更是一个正确稳妥的起步。同时,我认为,在现阶段,将综合能源服务作为未来主营业务之一时,还需要特别注重分布式能源,其中不仅仅是分布式发电,还要考虑到分布式的各种能源的耦合。只有集中式的供能与分布式的供能紧密结合,才能使“两网”发挥更好的作用,实现“三型”目标。
记者:作为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您认为高校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实现“三型两网”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曾鸣:高校应主动密切关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此类骨干企业动态,发挥自身热量,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合作交流。产学研三方合作,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是合作基本原则,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及相关研究单位,研发实力雄厚,成绩骄人。高校在基础研究、顶层设计等方面有优势。我非常希望高校可以参与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三型两网”的建设中。
例如,在基础研究中,华北电力大学有着国内唯一的综合能源的仿真系统。综合能源系统作为多种能源的耦合,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会产生多方效益、造成多方影响。迥异于以往的单一能源生产、输送、调度仿真系统的综合能源仿真系统,既可消除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多方顾虑,又可支撑“三型两网”的基础研究。另外,高校作为多学科的聚集地,有着学科融合跨界易实现的优势。“三型两网”需要的恰恰是多个学科的跨界融合配合,从基础研究,到工程项目中的研发,再到将来运行中的控制,都需要多种学科交叉的支持。
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带来的效益是各方面的,若能参与到“三型两网”的建设中,高校既可了解市场最新情况,又可将众多实践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知识,高校的科研水平也可随之提高,有助于科研成果直接转换成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可接触到世界电力前沿理念与技术,这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大有裨益,最终高校培养的人才,又可进入电力行业企业,为企业发展作贡献,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今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两会”提出了“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三型两网”的这一目标定位,对电网企业本身乃至我国整个电力能源领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此,记者日前采访了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曾鸣。
记者:“建设具有枢纽型、平台型、共享型特征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运营好坚强智能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您是如何看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的“三型两网”这一目标的?
曾鸣:自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开始后,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我国电力行业成绩斐然。在新一轮能源革命背景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三型两网”的建设目标,让人眼前一亮。
我理解,这一目标定位可以说“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顺应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融合发展趋势,二是有利于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也可以满足社会各方诉求。三是有利于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能源电力行业确立了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也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三型两网”的目标定位,非常符合促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
我注意到,近期国资委将国家电网公司列入10家“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要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建设“三型两网”正是很好的抓手。
记者:您认为“三型”和“两网”之间是什么关系?
曾鸣:“三型两网”,我认为“三型”是目标。
“三型”从不同角度对能源互联网企业应具有的先进特征作出了诠释——所谓枢纽型,是从产业属性而言。电是一种不能够大规模储存、生产后瞬间完成交换的特殊商品,而电网在这一商品交换过程中,起到的就是典型的“枢纽”作用,产业属性使之成为枢纽;平台型是指电网企业作为网络型企业,网络可以形成平台,而电网将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共享型最为关键。多年来,“共享”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目标,也是一个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型”的目标定位将大大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电网企业以开放的姿态,使改革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在枢纽型、平台型的基础上实现共享。
从“三型”也可以看出,电网将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很多对于电网的投资,并网企业并非是最终受益者,而是“枢纽”连接的上下游,是“平台”上的参与者。因此,“三型”有利于在电力市场中,界定、定位电网企业的效益成本,为监审指明了方向,使在未来电力体制改革中,对电网企业的监审更加有效、更加有针对性。
总的来看,“三型”是全面、客观、符合我国国情的,是高瞻远瞩、面向我国电网未来发展的先进定位。
为了实现“三型”这一目标,我认为“两网”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两网”指的是坚强智能电网与泛在电力物联网。
坚强智能电网,主要指能源的供给侧,或者说电力供给侧,主要强调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多级电网的协调发展,也就是“坚强智能电网”。它非常关键,也是中国能源和电力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必须有的基础支撑。
我国能源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而主要负荷中心位于中东部地区,因此大规模的能源外送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存在。这是中国资源与负荷布局客观决定的。这也意味着,利用特高压对于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进行远距离的电力输送将长期存在。因此,坚强智能电网必须建设运营好。
泛在电力物联网,侧重用户侧或者说能源的需求侧,指利用“大云物移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促进能源需求侧实现多元化、低碳清洁化、综合化发展,提升能效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用能、运维成本不断降低,也更好满足用户对多种能源的需求。
由此可见,供应侧的坚强智能电网和需求侧的泛在电力物联网,二者“一供一需”,密切相关、无法割裂。长远来看将促进源-网-荷-储的协调互动,减少“三弃”,切实弥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短板。
“两网”之间的互动,是需求侧与供应侧的互动,这正是实现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之义,即坚强智能电网与泛在电力物联网能够实现协调互动,才能够谈得上电力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否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空谈——我认为,这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两网”的重大意义。
目前,从“两网”看,智能电网运行得很成功,得到了市场充分考验。而主要靠“大云物移智”等新型信息通信技术支撑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存在着难点——电力行业有着一系列的特殊性,如电力产品产供销瞬间完成、不能储存、投资短期难以见效、社会效益无法用财务衡量计算等,“大云物移智”要结合电力领域中的特有属性来应用。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三型两网”?
曾鸣:我认为,建设“三型两网”的关键,是首先要建设好将“大云物移智”应用到与物理电力系统,并密切结合的能源互联网。
对于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需要各方支撑,甚至包括政府配套措施的支持。其中,我们目前可以着手做的是综合能源系统。而这同样需要“大云物移智”技术结合物理电力系统,来实现综合能源系统。
总而言之,目前可从“大云物移智”与电力系统有效结合,实现综合能源系统着手,进而打造能源互联网,最终实现泛在电力物联网落地。
目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已将综合能源服务作为大力培育的新兴业务,我认为这是一个战略转型,更是一个正确稳妥的起步。同时,我认为,在现阶段,将综合能源服务作为未来主营业务之一时,还需要特别注重分布式能源,其中不仅仅是分布式发电,还要考虑到分布式的各种能源的耦合。只有集中式的供能与分布式的供能紧密结合,才能使“两网”发挥更好的作用,实现“三型”目标。
记者:作为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您认为高校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实现“三型两网”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曾鸣:高校应主动密切关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此类骨干企业动态,发挥自身热量,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合作交流。产学研三方合作,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是合作基本原则,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及相关研究单位,研发实力雄厚,成绩骄人。高校在基础研究、顶层设计等方面有优势。我非常希望高校可以参与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三型两网”的建设中。
例如,在基础研究中,华北电力大学有着国内唯一的综合能源的仿真系统。综合能源系统作为多种能源的耦合,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会产生多方效益、造成多方影响。迥异于以往的单一能源生产、输送、调度仿真系统的综合能源仿真系统,既可消除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多方顾虑,又可支撑“三型两网”的基础研究。另外,高校作为多学科的聚集地,有着学科融合跨界易实现的优势。“三型两网”需要的恰恰是多个学科的跨界融合配合,从基础研究,到工程项目中的研发,再到将来运行中的控制,都需要多种学科交叉的支持。
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带来的效益是各方面的,若能参与到“三型两网”的建设中,高校既可了解市场最新情况,又可将众多实践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知识,高校的科研水平也可随之提高,有助于科研成果直接转换成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可接触到世界电力前沿理念与技术,这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大有裨益,最终高校培养的人才,又可进入电力行业企业,为企业发展作贡献,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