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工程通过多种能源的深度融合、优化,能有效解决用电高峰期和低谷期电力输出不平衡问题,提高电网稳定性,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魏鹏介绍,海西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将有效解决当前新能源大规模并网遇到的技术难题,促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推动青海实现清洁能源完全供给,在新能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项目自批复之日起,便得到了公司的高度关注。公司成立了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工作组,组织中国电科院、南瑞集团、清华大学等科研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基于生产模拟仿真,构建“风电—光伏—光热—储电—储热—调度—负荷”优化互补系统,提升系统运行灵活性,降低出力波动性,实现弃风率小于5%、对外输电通道容量小于发电容量40%的目标。结合项目特点,科研单位目前已开展《多能互补系统储能优化配置技术》《新能源发电频率、电压主动支撑技术》《规模化储能集成、协调控制与高效运行技术》《多能互补协调控制关键技术》《多能互补新能源发电系统商业模式及政策建议》等五个课题研究,取得较好成果,有效填补了国内风光热储调荷智能调度的技术空白。
打造清洁能源精品工程
柴达木盆地不仅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盆地,也是全国太阳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条件最优之地。大自然在赋予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海拔、缺氧、干燥、寒冷等恶劣的自然环境。
2017年7月,海西多能互补示范工程60万千瓦光伏、风电项目开工建设,工程建设者们直接把家安在了戈壁滩上。2017年10月1日清晨,当柴油发电机的马达声响起,一排工棚里的灯开始点亮,新一天的工作开始。匆匆吃过早饭,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员工刘茁汉、董鹏飞就赶往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施工现场,检查验收光伏支架、组件安装工作。光伏板设计倾斜角度33度,角度控制在±1度,角度过多过少都会对发电量产生不利影响。工程管理人员穿梭在刚安装好的设备方阵中,检查光伏组件有无损坏、支架有无锈蚀、光伏板角度是否符合要求等,发现问题就登记在册,找施工人员说明整改原因、方法,督促消除缺陷,确保设备合格投产。
如果说建设光伏项目是在“三伏天”里战斗,那么建设风电项目则是在与严寒搏斗。2017年12年,戈壁滩上最冷的时节来临,海西多能互补风电项目也进入了最繁忙的风机吊装环节。工程施工人员在这里吊装200台风机,“风机高90米,叶轮直径长115米,风稍大就会影响吊装作业。”魏鹏说,“每年12月至次年1月份,风速较低,是吊装风机最经济、也是吊装进度最快的季节。”工程建设者冒着零下30余摄氏度的低温,坚持作业,希望在这个时间段抓紧建设好项目。
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关心支持下,各参建单位精心组织施工,经过158天夜以继日的奋战,于2017年12月29日,实现工程60万千瓦光伏、风电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刷新了国内新能源项目建设的纪录。
光热项目是示范工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鲁能集团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咱们的光热基础是一个直径为36.4米的圆,140米的吸热塔基础、筒壁、楼梯间需7804立方米的混凝土,我们采用3台浇筑设备、加装冷却管,按规范要求施工。”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员工阿丛林说道,光热项目基础属于大体积浇筑,在深基坑开挖时,青海新能源公司邀请专家现场论证施工方案,确保科学施工。目前,光热项目吸热塔基础浇筑13.2米,完成了1.12万立方米空冷平台支架、熔盐罐等基础的浇筑工作,定日镜等设备安装工作正在有序展开。
海西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建成后,将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调压等服务,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降低出力波动性,实现新能源友好接入电网,对新能源项目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鲁能集团将充分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将该项目打造成青海新能源产业的标杆项目,为打造多种能源深度融合、集成互补的全新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示范工程通过多种能源的深度融合、优化,能有效解决用电高峰期和低谷期电力输出不平衡问题,提高电网稳定性,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魏鹏介绍,海西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将有效解决当前新能源大规模并网遇到的技术难题,促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推动青海实现清洁能源完全供给,在新能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项目自批复之日起,便得到了公司的高度关注。公司成立了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工作组,组织中国电科院、南瑞集团、清华大学等科研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基于生产模拟仿真,构建“风电—光伏—光热—储电—储热—调度—负荷”优化互补系统,提升系统运行灵活性,降低出力波动性,实现弃风率小于5%、对外输电通道容量小于发电容量40%的目标。结合项目特点,科研单位目前已开展《多能互补系统储能优化配置技术》《新能源发电频率、电压主动支撑技术》《规模化储能集成、协调控制与高效运行技术》《多能互补协调控制关键技术》《多能互补新能源发电系统商业模式及政策建议》等五个课题研究,取得较好成果,有效填补了国内风光热储调荷智能调度的技术空白。
打造清洁能源精品工程
柴达木盆地不仅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盆地,也是全国太阳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条件最优之地。大自然在赋予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海拔、缺氧、干燥、寒冷等恶劣的自然环境。
2017年7月,海西多能互补示范工程60万千瓦光伏、风电项目开工建设,工程建设者们直接把家安在了戈壁滩上。2017年10月1日清晨,当柴油发电机的马达声响起,一排工棚里的灯开始点亮,新一天的工作开始。匆匆吃过早饭,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员工刘茁汉、董鹏飞就赶往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施工现场,检查验收光伏支架、组件安装工作。光伏板设计倾斜角度33度,角度控制在±1度,角度过多过少都会对发电量产生不利影响。工程管理人员穿梭在刚安装好的设备方阵中,检查光伏组件有无损坏、支架有无锈蚀、光伏板角度是否符合要求等,发现问题就登记在册,找施工人员说明整改原因、方法,督促消除缺陷,确保设备合格投产。
如果说建设光伏项目是在“三伏天”里战斗,那么建设风电项目则是在与严寒搏斗。2017年12年,戈壁滩上最冷的时节来临,海西多能互补风电项目也进入了最繁忙的风机吊装环节。工程施工人员在这里吊装200台风机,“风机高90米,叶轮直径长115米,风稍大就会影响吊装作业。”魏鹏说,“每年12月至次年1月份,风速较低,是吊装风机最经济、也是吊装进度最快的季节。”工程建设者冒着零下30余摄氏度的低温,坚持作业,希望在这个时间段抓紧建设好项目。
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关心支持下,各参建单位精心组织施工,经过158天夜以继日的奋战,于2017年12月29日,实现工程60万千瓦光伏、风电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刷新了国内新能源项目建设的纪录。
光热项目是示范工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鲁能集团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咱们的光热基础是一个直径为36.4米的圆,140米的吸热塔基础、筒壁、楼梯间需7804立方米的混凝土,我们采用3台浇筑设备、加装冷却管,按规范要求施工。”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员工阿丛林说道,光热项目基础属于大体积浇筑,在深基坑开挖时,青海新能源公司邀请专家现场论证施工方案,确保科学施工。目前,光热项目吸热塔基础浇筑13.2米,完成了1.12万立方米空冷平台支架、熔盐罐等基础的浇筑工作,定日镜等设备安装工作正在有序展开。
海西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建成后,将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调压等服务,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降低出力波动性,实现新能源友好接入电网,对新能源项目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鲁能集团将充分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将该项目打造成青海新能源产业的标杆项目,为打造多种能源深度融合、集成互补的全新能源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