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变电站的那些年

1960年8月1日在东莞的电力史上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东莞第一座变电站——35千伏东莞变电站建成投产的日子。随着这座变电站的投运,珠江电网延伸到东莞,东莞掀起建设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高潮,10千伏、35千伏供电网架基本形成。上世纪70年代,110千伏峡口输变电工程竣工后,110千伏电压等级与惠阳地区供电网联接,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对35千伏变电站开始进行改造升压。上世纪80年代,东莞以建设110千伏网络为主。1983年板桥输变电工程竣工,220千伏电压等级网电为东莞“三来一补”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半个世纪以来,东莞的电力建设和电网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2018年10月31日,东莞在运行的变电站达到187座。

东莞首座变电站经历五次增容

11月22日上午,位于莞城戴屋庄的八达变电站静静地沐浴在晚秋的阳光中。因为家住附近,笔者曾在自家阳台无数次张望它,但从不知道它承载着东莞变电站的历史:它的前身是东莞第一座变电站——35千伏东莞变电站。从35千伏到110千伏的升压,从5回10千伏出线到36回10千伏出线,从开放式设备到GIS设备的使用……东莞第一座变电站历经一次升压、一次迁址、两次更名、五次增容。

虽然现在已经改造成GIS变电站,但110千伏东莞变电站的老设备仍然保存得很完好,变压器、继保设备等还在原地。据了解,这里已经作为东莞供电局的一个技能培训基地,供变电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业务训练。据其介绍,如今的110千伏八达变电站的前身就是35千伏东莞变电站,位于如今城区的可园南路上,1960年8月1日正式投运,1975年迁址至莞城戴屋庄升压为110千伏东莞变电站。1991年,第三代GIS设备投运,110千伏东莞变电站改造为封闭式变电站。1999年,110千伏东莞变电站更名为110千伏莞城变电站,2004年再更名为现在的110千伏八达变电站。

“1975年建站时周边很荒凉,我是1985年到东莞变电站也就是现在的八达变电站工作的,那时周边还是一片菜地和甘蔗地,只有靠路边有几间房子。”曾经在这里当过两年值班员的黎兆培讲述了当年的故事。

“宝贝”调相机稳定供电质量

黎兆培说,1985年时,东莞已经有很多变电站了,主要以110千伏变电站为主。因当年的110千伏东莞变电站供电范围主要是城区包括当时的县政府所在地,所以供电要求相对较高。但当时网电电压并不稳定且供电质量不高。1976年,110千伏东莞变电站引入了一台调相机,成为当时唯一一座拥有调相机的变电站。虽然现在一些变电站都已经淘汰了这一设备,但调相机在当时算得上变电站里的“宝贝”,因为它可以起到稳定电压、减少无功、提高供电质量的作用。为此,变电站不仅修建了专门的冷却塔对其进行降温,还每天安排专人监测它的运行情况。

据黎兆培介绍,因调相机停止和启动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基本是24小时工作,变电站也要求24小时有人值班。“其他很多变电站都不用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也相对少一些。”1985年,他调到110千伏东莞变电站时,站里总共10人。站长、班长、副班长全部分两班参与值班,一个班连上四天。值班时得有专人看护调相机,1个小时抄一次表,主要监视其运行是否正常。除了监视这台调相机外,值班员还得对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包括主变、进出线以及出线负荷等进行监测,发现故障要及时上报和处理。“检修也要我们负责,但继保、检修、化验、试验、运行等各专业都要懂,现在的值班员已经不用再参与检修了。”黎兆培说。

骑行四小时的上班路

“一个班一值就是四天,这四天时间里基本不能离开变电站,生活很单调。”黎兆培对笔者说,这样的环境方便了自己和同事进行业务学习。提及娱乐,当时站里也只有一台电视机作为消遣。黎兆培在变电站工作的时间长达22年,辗转了近十座变电站。“主要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东莞变电站的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每座变电站的投运都需要像培叔这样有经验的员工去培训新员工,所以他被调到多座变电站。”黎兆培的同事在一旁补充。

在110千伏桥头变电站工作时,因交通不便,黎兆培上班要骑四个小时的自行车。而因每天晚上要打电话将负荷上报东莞调度,拨打一次电话则要经过2-3次转接。那时变电站也没有食堂,吃饭都是值班员轮流做饭,买菜往往要到四五里路之外。

交通的不便也让曾是变电站检修班班长的袁陶和曾任220千伏板桥变电站站长的陈永星两位老职工深有同感。“那时没有桥,去桥头最麻烦要过河,有时赶到河边渡船收工了还得在河边住上一晚第二天才能过去。”袁陶告诉笔者,接到故障报修电话后,他们往往是第二天才能赶到故障现场。而现在,人员、设备齐全,抢修人员不仅能火速赶到现场,还能远程操作可以快速地排除。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八达变电站的那些年

作者:林韵 曾子权 俞曼之 发布时间:2018-11-28 来源: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1960年8月1日在东莞的电力史上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东莞第一座变电站——35千伏东莞变电站建成投产的日子。随着这座变电站的投运,珠江电网延伸到东莞,东莞掀起建设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高潮,10千伏、35千伏供电网架基本形成。上世纪70年代,110千伏峡口输变电工程竣工后,110千伏电压等级与惠阳地区供电网联接,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对35千伏变电站开始进行改造升压。上世纪80年代,东莞以建设110千伏网络为主。1983年板桥输变电工程竣工,220千伏电压等级网电为东莞“三来一补”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半个世纪以来,东莞的电力建设和电网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2018年10月31日,东莞在运行的变电站达到187座。

东莞首座变电站经历五次增容

11月22日上午,位于莞城戴屋庄的八达变电站静静地沐浴在晚秋的阳光中。因为家住附近,笔者曾在自家阳台无数次张望它,但从不知道它承载着东莞变电站的历史:它的前身是东莞第一座变电站——35千伏东莞变电站。从35千伏到110千伏的升压,从5回10千伏出线到36回10千伏出线,从开放式设备到GIS设备的使用……东莞第一座变电站历经一次升压、一次迁址、两次更名、五次增容。

虽然现在已经改造成GIS变电站,但110千伏东莞变电站的老设备仍然保存得很完好,变压器、继保设备等还在原地。据了解,这里已经作为东莞供电局的一个技能培训基地,供变电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业务训练。据其介绍,如今的110千伏八达变电站的前身就是35千伏东莞变电站,位于如今城区的可园南路上,1960年8月1日正式投运,1975年迁址至莞城戴屋庄升压为110千伏东莞变电站。1991年,第三代GIS设备投运,110千伏东莞变电站改造为封闭式变电站。1999年,110千伏东莞变电站更名为110千伏莞城变电站,2004年再更名为现在的110千伏八达变电站。

“1975年建站时周边很荒凉,我是1985年到东莞变电站也就是现在的八达变电站工作的,那时周边还是一片菜地和甘蔗地,只有靠路边有几间房子。”曾经在这里当过两年值班员的黎兆培讲述了当年的故事。

“宝贝”调相机稳定供电质量

黎兆培说,1985年时,东莞已经有很多变电站了,主要以110千伏变电站为主。因当年的110千伏东莞变电站供电范围主要是城区包括当时的县政府所在地,所以供电要求相对较高。但当时网电电压并不稳定且供电质量不高。1976年,110千伏东莞变电站引入了一台调相机,成为当时唯一一座拥有调相机的变电站。虽然现在一些变电站都已经淘汰了这一设备,但调相机在当时算得上变电站里的“宝贝”,因为它可以起到稳定电压、减少无功、提高供电质量的作用。为此,变电站不仅修建了专门的冷却塔对其进行降温,还每天安排专人监测它的运行情况。

据黎兆培介绍,因调相机停止和启动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基本是24小时工作,变电站也要求24小时有人值班。“其他很多变电站都不用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也相对少一些。”1985年,他调到110千伏东莞变电站时,站里总共10人。站长、班长、副班长全部分两班参与值班,一个班连上四天。值班时得有专人看护调相机,1个小时抄一次表,主要监视其运行是否正常。除了监视这台调相机外,值班员还得对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包括主变、进出线以及出线负荷等进行监测,发现故障要及时上报和处理。“检修也要我们负责,但继保、检修、化验、试验、运行等各专业都要懂,现在的值班员已经不用再参与检修了。”黎兆培说。

骑行四小时的上班路

“一个班一值就是四天,这四天时间里基本不能离开变电站,生活很单调。”黎兆培对笔者说,这样的环境方便了自己和同事进行业务学习。提及娱乐,当时站里也只有一台电视机作为消遣。黎兆培在变电站工作的时间长达22年,辗转了近十座变电站。“主要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东莞变电站的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每座变电站的投运都需要像培叔这样有经验的员工去培训新员工,所以他被调到多座变电站。”黎兆培的同事在一旁补充。

在110千伏桥头变电站工作时,因交通不便,黎兆培上班要骑四个小时的自行车。而因每天晚上要打电话将负荷上报东莞调度,拨打一次电话则要经过2-3次转接。那时变电站也没有食堂,吃饭都是值班员轮流做饭,买菜往往要到四五里路之外。

交通的不便也让曾是变电站检修班班长的袁陶和曾任220千伏板桥变电站站长的陈永星两位老职工深有同感。“那时没有桥,去桥头最麻烦要过河,有时赶到河边渡船收工了还得在河边住上一晚第二天才能过去。”袁陶告诉笔者,接到故障报修电话后,他们往往是第二天才能赶到故障现场。而现在,人员、设备齐全,抢修人员不仅能火速赶到现场,还能远程操作可以快速地排除。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