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将军澳翠岭路,一座披着“绿衣”的变电站距离附近居民楼不足两百米,与居民和谐相处近4年,从其外观来看,俨然和周围的居民楼融为一体。居民乐于接受、变电站打造“空中树林”,这些都是如何做到的?8月17日至18日,为加强穗港两地电网交流,学习借鉴香港电力科普的做法,广州供电局相关人员及专家媒体一行走访了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翠岭路变电站等地。
香港经验
规划先行 变电站变身“空中树林”
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翠岭路变电站是将军澳区重要的供电设施,主要向区内的大型住宅项目、政府设施如将军澳运动场,及将军澳工业邨等供电。坐落于变电站两座设备大楼天台的“空中树林”,面积共520平方米,连同500平方米垂直绿化外墙,是现时全港最大型的“空中树林”项目。
据介绍,早在变电站规划之初,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便积极聆听附近居民、小区组织代表、区议员和树木专家的意见,在外观、色调和树种各方面选择配合周边环境的设计,使变电站更广为居民和小区人士接受。
有别于一般天台花园,“空中树林”需要建筑结构作配合,并以本土生态环境作考虑选择树种。树林上现种植了80株共32种原生树木。该变电站自2013年5月落成以来,吸引了不少雀鸟及昆虫经常到树林或在林中逗留、觅食及栖息。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希望“空中树林”逐步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增加小区的生物多样性,为社区创造更佳的生活环境。
在参观过程中,广州供电局了解到,该变电站也曾为了居民提出的意见进行过选址更改。但因为变电站规划早于周边社区规划,建设的难度也得以缩减。“城市规划,基建要先行。”在暨南大学教授、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胡刚看来,如果变电站建设晚于居民区建设,涉及的问题如如何规划与居民区的距离问题则变得困难。
广州做法
加强自身绿色管理 推动绿色变电站建设
关注生态、追求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行动。作为电力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广州供电局加强自身绿色管理,积极推动绿色变电站建设。
广州供电局计划发展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实现在居民对于变电站辐射有害健康的错误看法已经在慢慢消除,更多的是关心居住的环境与品质问题。在他看来,变电站外观设计与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已经成为人们不支持变电站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广州供电局也在探索变电建设与社会和谐共处。据介绍,广州供电局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便已经重视变电站外观设计,并逐步推行绿色变电站建设。一些在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变电站通过在建筑艺术和绿化上的处理,赢得了社会和民众的认同,标志着广州供电局已初步形成注重变电站外观与环境协调的主动意识。
位于广州先烈中路的220千伏永福变电站被称为“闹市中的花园”。在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广州供电局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变电站建设运维的全过程,并逐步探索出一套解决“邻避困境”的沟通样本,在热闹的城区中为居民建了一座“绿色花园”。位于越秀区中环广场的110千伏中旅变电站,广州供电局将其与小区球场合建模式,实现变电站与周围建筑融为一体,成为广州绿色变电站的代表作。
“运用绿色环保因素的变电站我们也建设了很多,建设水平已接近香港水平。目前我们的规划策略是预留变电站用地,和小区同步启动建设,小区售楼前完成变电站土建建设。”上述负责人表示。
专家意见
政府可出台利好措施 保障公共服务建设
目前,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供电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暨南大学教授、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胡刚看来,城市发展需要变电站、中小学、车站等各种基础设施。“这些是城市运转的基础。但这些基础设施的设置都要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来实现。例如垃圾处理厂周边设置绿化带、隔离带及设置合理的距离等。”
对于规划基础设施例如变电站的建设与居民的利益发生冲突,该如何进行解决?胡刚则建议,一是通过技术的提升,使得变电站建设与居民区距离(安全距离)缩小的同时也不对其造成影响。二是要降低居民的顾虑,通过科普宣传,充分了解公众意见。在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广州可效仿香港“空中树林”部分树木由周边社区居民种植,让居民有参与感。三是要从规划、技术层面上因地制宜。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讲师起晓星认为,若能在变电站规划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能够促进和利益相关者的交流,有利于把冲突解决在萌芽阶段。此外,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提供其他公共服务的前提,因此,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席”,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及法律支持。目前广州正在进行新一轮城市更新,这必然会涉及到电网建设问题。在老城区的更新过程中,如需配建变电站,政府可出台一些利好政策予以开发商。(李庆招 何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