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女,1989年3月参加工作,200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北京送变电公司应急抢修中心综合管理部副主任;先后获得北京送变电公司巾帼爱岗敬业标兵、先进个人,第九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年度公益人物奖,感动国网冀北电力年度十大人物等荣誉。
“一定要注意安全,危险地方的垃圾不要勉强去捡。”6月10日一大早,在北京金祖山风景区崎岖的山路上,十几名身穿蓝色马甲的志愿者不停忙碌着。大家顾不上欣赏风景,俯身捡拾着路边和山坡上被遗弃的塑料袋和饮料瓶。蓝色马甲的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杨丽义工组”几个白色的大字。“大家歇一会儿吧。”来到半山腰的观景台,组长杨丽招呼着同伴们说:“今天是我们义工组成立3年来的第120次公益环保活动。”
杨丽义工组是由杨丽等8名北京送变电公司员工发起的民间公益组织,现已发展至200余人。义工组成立以来,主要致力于环保、扶弱、助残等公益事业。随着规模的壮大和社会影响力的持续增强,义工组吸引了社会上许多热心公益的人士加入。
用行动感染他人
提起杨丽义工组,在北京市的慈善义工界无人不晓。然而,刚成立的时候,义工组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初,义工组的成员只有杨丽和她几个关系要好的同事,力量单薄没有影响力,活动也不完全被周围的人认可。“我们想去敬老院义务服务,对方由于不了解没有接待;在社区做环保活动,又受到别人的议论,觉得是炒作,这让组员们产生了疑虑。”杨丽说,“但是,我们时刻谨记成立义工组时的誓言,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做下去。后来,我们商量从公益环保入手。”
杨丽带领组员从社区清洁做起,将平日里没人打扫的犄角旮旯清理得干干净净。随后,她带领大家利用周末时间,去附近的名胜风景区捡拾游人丢弃的垃圾。每一次活动都“满载而归”,这让杨丽和组员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为了扩大影响,义工组设计制作了工作服蓝色马甲。有一次,杨丽在房山区的一个公共汽车站等班车,见到许多人将垃圾随手扔在附近的花坛里,弄得环境很是脏乱。杨丽与小组成员商议,决定打一场车站花坛环保战。于是,每逢周末,杨丽就带领组员穿着蓝马甲来到了汽车站打扫卫生。等车的人都被眼前的蓝色身影吸引,也默默关注着杨丽一行人的行动。经过几次清理,汽车站周边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卖早点的几个摊主也受到影响,每天收摊后,主动将周围的垃圾清扫干净。
杨丽回忆说:“去年夏天,我们去上方山做环保活动,大家走得汗流浃背,不停地捡着路旁的垃圾。一个小女孩看到了对她妈妈说:‘我以后再也不乱扔东西了。’听到这样的话,我当时就觉得,我们做的事虽然简单,但是能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积极影响,再累也值得。”一年多来,杨丽带领组员走遍了北京市周边的风景名胜,也去了不少荒山野岭。只要有人扔垃圾,义工们就力所能及地去清理。渐渐地,大家遇到的冷眼越来越少,赢得的赞赏目光越来越多。
最让杨丽欣慰的是,今年年初,义工组在金祖山风景区做公益活动时,突然有人找到他们说:“杨丽义工组,我听说过你们。我想加入可以吗?”杨丽听到后心里一热,说道:“公益的火种开始燃烧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为环保事业出一份力。”
坚持公益不忘初心
杨丽义工组的名声越来越大,但杨丽并不满足于在公益环保上取得的成绩,她和组员们都认为,应该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杨丽带领组员在社区结对联系孤寡、空巢老人,利用业余时间上门帮忙做家务。时间久了,老人们都把这群义工当做自己的孩子。
社区里有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宋玉兰,老伴常年卧病在床,儿子去世多年。杨丽了解到宋玉兰的情况后,经常前去看望,帮忙料理家务。她还特意将自己和组员的电话号码贴在老人家里的墙上和床头,嘱咐宋玉兰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需要都可以打电话给她。有一天晚上,宋玉兰在家中跌倒,情况非常危险。老人艰难地爬到电话机旁,拨通了杨丽的电话。杨丽立刻拨打120叫来救护车,然后急忙赶到老人家中。宋玉兰得到了及时的救助,事后,老人说:“我当时啥也想不起来,就想得起这闺女的电话……”
服务社区老人的经历,让杨丽觉得,应该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多做些事。她和组员们不懈努力、多方联系,终于得到房山区梨村敬老院和福利院的认可,定期去为老人和残障人士服务。敬老院里80岁的刘素华和杨丽非常亲近,一段时间不见面,老人就念叨个不停。窗台上有一枝蓝色的风信子,那是杨丽送的,老人非常喜欢。“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杨丽说,“我把这句花语告诉了素华奶奶,她特别高兴。”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杨丽逐渐感觉到,老人和残障人士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他们最缺乏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今,杨丽已经成为梨村敬老院和福利院最受欢迎的人。每当看到老人们高兴的样子,杨丽更加体会到公益活动的价值。
“虽说公益活动是全方位的,但我们在这3年里做的最多的还是环保。单是金祖山我们就来了至少50趟。”在杨丽看来,环保活动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动员更多人加入。在杨丽的感染下,很多组员的亲友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杨丽正在上大学的儿子也带着同学一起参加活动。“义工组从最初的8个人发展到200多人,我们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拿来做公益活动了。”义工组组员刘风果说。
3年来,杨丽带领义工组坚持开展公益环保、扶老助残和助学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后,义工组迎来了更多的志愿者。“成立的时候,我们就是想做点好事。现在,初心不变,我们要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做好事。”杨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