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新能源上市车企发布的产销快报显示,6月份及上半年其产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多家车企上半年交付车辆同比增速超100%。与之相对应,新能源汽车保险保费也跑出了“加速度”。
业内人士认为,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保费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未来更将是一个万亿元级别的市场。但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犹如一朵“带刺的玫瑰”,对险企的综合实力带来全方面考验,当前,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险企获得的市场份额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市场。
“老三家”拿走超七成份额
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量中的占比提前“达标”。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而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一目标在今年4月份已提前实现,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3%。新能源新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带动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快速增长。
中再集团副董事长、总裁和春雷表示,作为保险业服务“双碳”目标、助力绿色交通的重要手段,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壮大。2021年,新能源汽车保险保费收入已超300亿元,同时,根据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推算,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保费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未来更将是一个万亿元级别的市场。
新能源汽车保险巨大的前景引起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但目前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市场在头部险企更加集中。据太保产险副总经理陈森介绍,从保单件数看,目前财险“老三家”(人保财险、太保产险和平安产险)燃油车商业险件数占比为66.6%,而其新能源汽车专属产品件数占比达71.2%,显著高于燃油车的占比,可见,头部财险公司对新能源汽车保险的经营非常重视。
某中小险企车险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小险企同样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但高增长和高赔付率的特点使其犹如一朵“带刺的玫瑰”,想要进行布局并非易事。事实上,由于新能源汽车保险的高赔付率,目前不少险企对承保新能源汽车非常谨慎。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表示,新能源汽车保险经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出险率明显高于传统燃油车;二是新能源汽车车损险理赔成本高于传统燃油车;三是新能源汽车定损标准不成熟。因此,新能源汽车保险的健康发展需要直保公司和再保公司合作,提供综合风险解决方案,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的风险特征,加强科技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保险定价的创新。
陈森表示,尽管目前新能源汽车保险整体成本高于燃油车,但随着市场的累积已经有所好转,而在新能源汽车保险专属产品推出后,成本水平进一步下降,逼近盈亏平衡点。据介绍,目前新能源车报单成本率约为101%,已经比较接近盈亏平衡点。他认为,随着市场进一步的发展和险企的风险管控,新能源车保单综合成本率有望继续降低至100%以内,改变新能源汽车保险整体承保亏损的情况。
走向集约化、线上化
新能源车不同于燃油车的产品特点、市场特点、销售和服务模式等,都使得新能源汽车保险的经营需要持续创新,经营集约化、线上化的趋势将十分明显。
陈森举例道,新能源车赔付率比较高,要想做好风险管控,必须积极深挖车险的定价因子,例如新能源汽车带来的里程数据、驾驶行为的车联网数据,都可能成为精算定价的风险因子。
同时,在新能源车企和保险公司“总对总”的合作模式下,不少新能源车厂家提出风险模型也要总对总,为其量身定制新能源车专有的精算模型。
中再产险总精算师李晓翾表示,未来新能源车汽车保险定价模型一定由三个方面组成:事前风险分级、事中风险交互以及危险行为管控。“新能源汽车保险与保险科技的融合,与新保险数据、科技数据的融合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保险发展的必由之路。”
朱俊生认为,新能源汽车与数据、传感器、软件应用等有较高关联度,目前,针对该领域的风险并未被完全覆盖,因此,险企还可以创新发展网络安全保险等责任保险。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于传统燃油车产销分离的模式,新能源车以直销模式为主。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产销模式的变化重塑了汽车厂家、汽车、消费者的关系,厂家打通了产品制造、汽车售后服务、金融服务等多个环节,厂家直面消费者,好的服务将提高用户黏性。陈森认为,新能源车的直销模式意味着汽车厂家和保险公司“总对总”经营车险的模式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保险主要的经营模式,但能否抓住这次变革性的机会取决于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
保险公司如何应对新能源车的直销新模式?陈森认为,应着重研究三个方面,一是车险经营模式的集约化,以匹配造车新势力集约化的销售服务体系;二是车险业务的高度线上化,以匹配造车新势力的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高度线上化;三是车险产品的标准化。
“这与车险传统经营思路很不一样,传统车险讲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车型、不同客群等因素进行差异化经营,这也是精算模型的优势,新能源汽车保险是否也要标准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陈森表示。(记者 冷翠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