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4日,国内造车新势力陆续公布4月份成绩单。《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与市场承压、价格战激烈的3月份相比,造车新势力4月份整体交付量并未出现明显回暖,仅理想汽车和哪吒汽车2家车企实现了月交付破万辆。
从同在纽交所和港交所上市的“蔚小理”表现来看,4月份再次拔得头筹的理想汽车交付量摸高至2.57万辆,创下公司单月交付新纪录,交付量同比增幅516.3%,其当月交付量已超过了蔚来与小鹏两家之和;此外,哪吒4月份交付量冲至国内造车新势力第2名,零跑与小鹏则分列第3名和第4名;而3月份曾“摘银”的蔚来4月份交付量环比下滑35.85%,跌落至第5位。
与此同时,4月份传统车企旗下“新二代”车企表现出色,广汽集团旗下埃安销售4.1万辆,长安汽车旗下独立品牌深蓝汽车4月份交付7756辆,年内累计交付突破5万辆。吉利汽车旗下极氪销量实现快速放量,4月份交付8101辆。
“理哪零”锁定销量前三
在头部造车新势力的销量排名中,理想汽车呈现“一枝独秀”。4月份,理想汽车月交付量达到25681辆,同比增长516.3%,创下月交付新高。今年以来,理想汽车可谓交付表现最为稳定的新势力车企。今年前4个月,该公司月交付量均在1.5万辆以上,3月份和4月份的月交付量连续破两万辆。截至今年4月30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近33.56万辆。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表示,理想L7在首个完整的交付月份实现了交付过万辆。“在产品规划方面,到2025年,理想汽车将形成‘1款超级旗舰车型+5款增程电动车型+5款高压纯电车型’的产品布局,面向20万以上的市场。”
哪吒汽车是4月份另一家交付破万辆的新势力车企。哪吒汽车4月份全系交付11080辆,同比增长26%。今年以来,哪吒汽车月交付成绩相对平稳,除1月份外,其月交付量均在1万辆以上。对此,哪吒汽车副总裁兼营销公司总裁江峰认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加,玩家也在增加,其实就是在抢市场份额,企业也从过去的找顾客变成抢客户,车市预计将在二季度末恢复。
位列4月份造车新势力新车交付榜第3名的是零跑汽车。据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敬华此前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零跑汽车计划进一步提高C平台车型的交付占比,尤其是C平台的增程车型,这预计会成为公司毛利改善的重要支点。最新数据显示,当月零跑共计交付新车8726辆,环比提升41%,其中C系列车型占比超83%。按照规划,零跑汽车今年的销量目标为20万辆。
排名第4名的小鹏汽车4月份交付量相较上个月几乎持平,当月交付量为7079辆,同比下滑21.4%。公司方面表示,目前P7i的产能已显著提升,接下来将加速交付进程;G6计划于今年第二季度末正式发布,并随即交付使用。
4月份最为冷门和引人关注的蔚来以月交付6658辆的成绩跌落至榜单第5名。蔚来方面称,公司正全力进行EC7、2023款ET7、全新ES6、全新ES8等新车型的上市交付等工作。据记者观察,蔚来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阶段,即老款车型还在卖,新款车型已亮相却还未交付,但新款比老款的性价比高很多。这导致潜在购车者的观望情绪浓厚,销量下滑成为必然。
新势力淘汰赛进程加快
4月份,依托传统车企集团的“新二代”们表现活跃。广汽埃安4月份再创佳绩,销量达到41012辆,环比增长2.5%,同比增长302%;作为长安汽车旗下新品牌,深蓝汽车4月份交付7756辆,年内累计交付突破5万辆。另外,被誉为吉利汽车新能源转型“尖刀”的极氪,4月份共交付8101辆,同比增长279%,环比增长21.6%,连续3个月保持增长。
今年以来,除上述自主品牌以外,更多的合资车企同样在加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布局,其中别克开启了在主流市场的产品布局,首款产品完全打破过去品牌的定价体系;丰田、大众等品牌接连宣布将增加中国研发权重。未来数年里,新势力车企、传统中国车企、海外车企或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迎来新能源汽车的“混战”,行业淘汰赛正在加速。
日前,李想在其社交平台发文表示,“智能电动车的三年淘汰赛(2023年至2035年),技术、产品、交付三大综合能力往死里卷,木桶理论,缺一不可。”上海车展期间,理想汽车商业副总裁刘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到2025年,真正能够被称为头部的5家企业,应该会基本确定下来。理想汽车在过去一季度虽未做出任何降价行为,反而消费者对其展现出了更多信心。”
无独有偶,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车展前的技术架构发布会上亦表示,下一个十年,市场将进行一场“32进8”的淘汰赛,只有少数主流品牌能够存活,300万至500万辆的规模(年销售)是晋级门槛。
谈及销量对于未来企业持续发展的看法,蔚来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斌也发声:“从长期来看,车企每年200万辆销量是生死线,如果后续销量到不了这个线,我觉得会很难。”
如何在淘汰赛中实现规模效应,已成为当下造车新势力共同面临的挑战。对此,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表示,从今年开始,造车新势力需要突破单品月销量的生死线、供应链保供、研发创新和融资等众多关卡。与此同时,“市场终端和资本市场对其经营要求在上升,容错空间却在降低。这一阶段的犯错成本甚至会高到影响企业存亡。”张秀阳表示。
来源:证券日报 记者 龚梦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