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动汽车> 新闻

新能源充电桩再迎利好:全国开展示范县、乡镇申报

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4-01-10 10:49:55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桩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一问题正在得到进一步重视,尤其是在县级行政区和乡镇。

  1月9日,国家能源局官网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申报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以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

  根据《通知》,示范县范围包括县级市、县、自治县等县级行政区(不含市辖区),示范乡镇范围包括乡(民族乡)、镇等乡级行政区(不含街道和县辖区)。力争到2025年底,示范县乡因地制宜建成布局合理、快慢结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推动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的基本要求。

 乡镇层级的充电桩数量不足

  在具体措施上,《通知》提出,推进集中式公共充电场站建设,覆盖企事业单位、商业建筑、交通枢纽等场所;推动集中式专用充电场站建设,提高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使用比例;积极推进社区充电基础设施共享,新建居住区停车位应100%配建充电设施;加大充电网络建设运营支持力度,鼓励出台专项支持政策,鼓励开展车网互动等新技术应用,完善充电设施运维体系。

  本次申报工作持续到2月6日,各地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申报。国家能源局将对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国家能源局将结合各地示范县乡建设情况,适时推动典型经验和成熟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此次《通知》是在落实2023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的有关要求。《意见》指出,充电基础设施为电动汽车提供充换电服务,是重要的交通能源融合类基础设施。近年来,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但着眼未来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快速增长的趋势,充电基础设施仍存在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不够均衡、运营不够规范等问题。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826.4万台,同比增长67.0%。但该联盟同时指出,充电桩的布局并不均衡,市区内充电桩数量相对充足,乡镇层级的充电桩数量则显得严重不足。

  “去年春节从广州开着刚买的电动汽车回海南老家过年时,发现一路上许多充电桩前都排成长龙,几十辆车等几个充电桩,光是排队就等了几个小时。”在广州工作的陈先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原本需要10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走了16个小时。”

  业内普遍认为,以上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应用。

扩需求和减排

  此次申报工作启动,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发展,提升全国充电服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质量。同时,随着未来示范县和示范乡镇的成功创建,也将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带动更多地区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随着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可望更加顺利地进入农村市场,逐步取代、淘汰某些排放量大的交通工具,逐步改变农村交通运输体系结构不合理状况,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新能源下乡“扩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农村的碳排放。

  与此同时,电动汽车通过充电设备的链接,能实现车与电网的互动,发挥新能源车的能源属性,即通过将电动汽车等移动储能聚合起来,形成虚拟电厂,能够参与电网调峰。而这正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陈先生同时表示,他在去年回老家途中发现,有些公共充电桩充电速度比较慢。“平时在广州的快充站点只需要几十分钟,但在高速路上许多站点往往需要两小时左右。如果高速路上多一些快充站点就好了。”

  第一财经记者在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万博的一个快充站点采访时了解到,只需要三十分钟就可以给一辆电动汽车充满电。

  从电池端来看,目前动力电池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安全性能问题,且在续航上已普遍突破600公里,甚至可突破1000公里。快充技术能够进一步缩短充电时间,有效缓解消费者的补能焦虑,成为当前提升电动化渗透率的关键。

  快充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得到政策支持。工信部等八部门去年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自动充电、快速换电等新型充换电技术应用”。

  目前,已有多地提出加快快充和超快充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广州提出,到2024年,全市“超充之都”基本建成,建成超级快充站约1000座,实现1.5km半径覆盖,找站时间减少到5分钟以内。

  深圳、重庆和山东等地也均宣布建设“超充生态圈”。中信证券预计,到2025年超充站保有量渗透率达到公共充电站的17%左右,预计形成500亿元的市场空间。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