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网> 地市报道

第三届“南网工匠”和他们的工作故事: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

南方电网报 发布时间:2021-05-21 00:00:00

  编者按 2020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生产经营党建工作,深入推进公司发展战略落地,抓实安全生产、增供扩销、基建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三五”发展圆满收官,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其中被评选为第三届“南网工匠”的10名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练绝活、攻难关,把身心扎扎实实地沉进技术研究中,甘于寂寞,不断前行,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成绩,成为各自技术领域的佼佼者,成为了30万南网人的精神脊梁。本期,南方电网报为大家展示第三届“南网工匠”获评者和他们的工作故事。

深圳供电局营销稽查中心高级作业员李炳要

反窃电“神探”

  “接线端背后,肯定有一个窃电器。”一份来自同行查窃电的“求助”资料,在李炳要手里呆了一小会儿,便宣告“破案”了。

  自1991年参加工作,30年来一直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勇挑重担,从一名继电保护专业的技术能手,修炼成破案无数的反窃电“神探”。

谋创新,防窃电

  以前,如果要找出窃电用户,基本只能靠线损普查和抄表员的举报,而为了提高追踪窃漏电用户的工作效率,弥补传统方法的弊端,从2007年起,他便不断摸索开发窃漏电用户甄别系统。

  “一开始开发出来的只是个小规模算法模型,准确率最高只有60%,有时候会低至30%。”这个准确率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为此李炳要四处奔波交流学习,不断对系统进行改善优化。

  “要提高系统算法的准确度,就要分析大量的案件特征。那时我们收集了几千条馈线的历史数据,通宵达旦加班加点的分析,从中梳理出十多条典型规则,这些规则都成为了日后系统追查窃漏电的基石。”2014年,由李炳要及其团队研发的窃电漏计分析及预警系统终于正式上线。

  面对层出不穷的窃电手段,李炳要也没少花心思研究反制措施。“在我们到现场后,窃电用户自作聪明地想用遥控器关闭窃电器,却没料到被我们的新研究成果屏蔽了信号,结果脸色大变当场自首。”谈起当年的现场办案经历,李炳要的自豪写在脸上。

  2016至2017年间,这些研究成果为深圳供电局查处了某城中村涉案金额上千万元的窃电案,但李炳要仍不满足,继续精益求精,优化完善,改进技术。这些年来,他和团队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高科技窃电的甄别算法模型18项和完成研制现场监测工具12项,在网公司内得到广泛应用,追回上亿元窃电损失。

聚合力,育新苗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李炳认为,反窃电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要搭舞台聚合力,还要传技能育新苗。作为南网营销工作联盟的盟主,他带领全网53个营销工作室,通过对标国内先进、引入前沿技术、多渠道的经验交流与多形式的培训竞赛,把曾经的技术创新沙漠翻耕成了创新绿洲。截至2020年,联盟的技术创新工作已被授权发明专利28件、实用新型专利74件,获得各类奖项126项。

  作为南网专家级金牌内训师,他的培训足趾踏遍了全国各地,多次在全国反窃电工作会议中开设专题讲座。在内蒙古、江苏、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多家电网公司开展反窃电专题培训工作。截至2020年,李炳要已为13250人次开展反窃电专项培训,为11期共1830人次开展了广东省技师与高级技师的技能提升培训,有不少徒弟已经成为技术能手和专家。

  “每次遇到棘手的事情,师父的教导‘多想想原理、多看看规范、多写写流程’总会萦绕耳边,提醒我静下来、厘清楚、想明白、做扎实。”2009年入职的黄令忠是李炳要的徒弟之一,李炳要的不少教诲至今仍是他的行动准则。

  李炳要还善于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参与了多项规程、标准及业务指导书的编撰工作。他组织编写的四册电力营销精益化管理丛书,已在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被全国多家电力企业和电力高校选为培训教材,已成为电力营销稽查领域的优秀教科书;他撰写的《典型窃电案件的现场查处与防范》等多篇技术论文受到全国同行的一致好评,在营销创新领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刘星 陈昭旻)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配网调度分部配网调度班值班员吴树鸿

调度室里的跨界匠人

  22年与调度台作伴,吴树鸿的作为却不止于值班室内。工作中需要打交道的每个领域,都是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快速抢修、转供决策、客户服务乃至更多业务和领域,每一次跨界,他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首创故障智能诊断技术

  2011年一个夏夜,强对流雷暴天气来袭,数百条馈线故障跳闸,数万条告警信息犹如暴风雨般引爆系统,十几名调度员紧盯大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信息,眼睛被晃得酸胀泛红。由于技术支撑手段落后,部分故障跳闸线路未能及时告知客服停电情况,大大影响了客户服务质量。

  这场暴风雨,也浇了吴树鸿一头冷水。从那时起,吴树鸿立志要实现故障诊断的智能化。攻坚硬啃了2万多条报文与故障事件后,他归纳总结出调度员日常处理告警信息的所有操作模式。他用VB处理程序效仿人工操作,实现告警信息自动批量处理,提高了恶劣天气故障跳闸的快速处理效率。

  如何让系统像调度员一样思考?如何将电力调度指令转化为程序语言?他提出来的需求,系统开发的厂家常表示做不到,不服气的吴树鸿干脆开始自学编程。

  为了一个配网停电诊断的指令,他曾通宵写下了15页的程序语言,最终完成这一指令的转化,后面厂家都不敢轻易跟他说“做不到”了。

  最终,开发完成的配网故障智能诊断系统,实现从“调度员实时监控告警窗模式”迈向“海量告警信息智能诊断问题模式”,成为了台风等极端天气下快速抢修复电的好帮手。

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配调集约化

  对吴树鸿来说,这个故障智能诊断系统仅仅是佛山配调集约化这艘“航空母舰”的第一块拼图,他的心中有着一份更加宏伟的蓝图。但他也清楚,佛山配调集约化系统也涵盖了调度、配网、客服等领域,想要完成跨界交融绝非易事。

  为此,吴树鸿不懂就学、不懂就问,用工余时间咨询各专业专家、同事107人,深入一线班组调研、访谈203次,分析总结文档资料1300份。通过一个部门接着一个部门的奔走,一块拼图接着一块拼图的拼凑,终于实现主网、配网、营销等10多个系统壁垒全打通,佛山供电局营配信息集成系统应运而生。

  通过智能信息交互,该系统自动实现了故障线路信息分析诊断、记录、通知、发单、发信、交互反馈的功能,故障诊断时间从“分钟级”向“秒级”的跨越,所需时间减少了97%。

  这个系统后来更是成为广东电网配网管理支撑技术平台的设计开发蓝本,直至推广到整个南方电网,全网的基建、调度、运行等14类工作都从中获得了便利。

让“互联网+”助推业务提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敏锐的吴树鸿将调度赋能的目光从“压缩时间”转移到“延伸空间”。吴树鸿主持开发配网调度“移动网络发令”APP软件,该系统将复杂的防控、策略置于后台,通过加入业务逻辑校核策略,具备防止恶意登录、防止恶意攻击、防止非法受令、防止误发指令、防止误操指令“五防”安全特点,推动调度技术由“有线网络、固定办公、人工通话模式”向“无线网络、远程办公、自动交互模式”升级,实现每年生成300万条指令网络交互,可减少10万分钟通话时长,并实现安全、规范、高效发令。

  “感谢公司让我有机会跨界成长成才,我也愿意跨界去发光发热。”成为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职创评审专家、中电联技术论坛主持人之后,吴树鸿积极推动专业技术知识的交流。他应邀担任佛山两所学院客座教授、兼职导师,坚持编制和共享技术报告和项目总结,让团队成员人人有项目、个个都成才,累计获得创新荣誉83多项、专利30项,培养各级技术技能专家12名。 (麦杰涛 谭伟瀚)

超高压公司柳州局输电管理所高级作业员韦扬志

输电线路的“防腐卫士”

  从事输电线路运检(带电)工作18载,长期扎根生产一线,韦扬志以精益求精的专注态度练就了一身输电线路运维绝技绝活。他带领团队首创输电防腐“三技法”,填补腐蚀领域空白。创新“1强2型”金具防腐技术、“121”杆塔防腐涂覆技术、“垂田”无射线矩阵技术,攻克工业污染区线路杆塔、金具、地网腐蚀顽疾,延长设备健康生命周期,为线路的安全保驾护航。

  “一个人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如同一台机器上的小小螺丝钉。靠许许多多的螺丝钉连结和稳固,我愿意做那颗小小的螺丝钉!”踏实勤奋,韦扬志给人的印象也像一颗平凡却又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坚毅和执着炼成“防腐卫士”

  500千伏山河甲乙线部分设备处于工业污染区内,设备腐蚀现象较典型。2004年,一次偶然的检修机会,让韦扬志接触到设备腐蚀的问题,从此的他踏上了防腐蚀技术攻关之路。“我的初始学历是中专,所学专业与防腐不相关,以至于产生钻研这项技术的想法时,我自己都吓了一跳。”韦扬志回忆道。但骨子里那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韧劲和对技术攻关的痴迷,还是让他一头扎进了防腐知识的海洋里。

  “看看这一片,锈迹很多了,把这些取回去是多好的研究样本啊!安全可绝不能儿戏。”每当韦扬志取样,他认真专注的态度总让周围的同事打心底里佩服。

  “拿杆塔来说,当前做法采用环氧富锌漆等涂装,能维持3到5年,我想能不能通过采用特殊油漆和技术要求,突破油漆掉落的问题。”面对防腐技术的壁垒,他有了新的想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着坚毅和执着,经过上百次取样、上千次分析,他成功发明一种适用于工业污染区杆塔且独一无二的“121”防腐施工涂装技术,使塔材防腐由常规5年延长至更长,经济效益显著。

  别看只是多涂装了一道特殊油漆,过去可是要多用10倍的样本才得出的成果。这款防腐技术能有效防止腐蚀因子渗透,成本也低,更好保障了线路安全。

  金具腐蚀对线路运行同样存在隐患,为找到更优的防腐技术,韦扬志认真分析腐蚀物,找到要点。发明“1强2型金具防腐技术,有效抑制SO2等腐蚀气体浸透,实现双重保护。

  后来,他又与接地网防腐较上了劲,利用杆塔基面设计“垂直电极+田字形”无射线矩阵技术,解决接地网腐蚀问题的同时,还解决青苗补偿、征地难等问题,该项成果已在电力行业推广应用。

 争做电力行业防腐引领者

  参加行业标准编写,一直是韦扬志心中的梦想,编写国标标准,觉得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标准的编写,对知识存量、专业经验要求高。”韦扬志回想起参加第一个标准编制,不懂的地方只能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与厂家沟通交流,几乎“磨破”了嘴皮子,才把所负责的条款做了出来。

  如今,韦扬志还是公司唯一一个参与国际标准《管道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通用要求》编写的班员,填补了行业空白,实现了南方电网公司主导ISO国际标准“零突破”。此外,他还参与《输电线路钢结构腐蚀安全评估导则》等多项标准编写,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他们,尽快成长成才,做好接班人,实现自我价值。”韦扬志这么说,也这么做了。

  身怀匠心,甘为人梯,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韦扬志为员工授课40余期,培育了一批“四会”技能型员工。带领员工开展100多个职创项目技术攻关,破解多项行业技术难题。获专利65项,近30个项目获奖,为推动企业全面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

  “不要小看任何一次普通工作,踏踏实实做好,以后才有承担更大责任的能力。”因此,被同事们亲切地称赞为“辛勤的园丁”,他也获得广西柳州市、超高压柳州局“优秀导师”称号。 (苏韬)

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变电修试所设备检测工白双全

以“愚公”精神展现工匠本色

  初见白双全,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一米六四的个子,黑瘦的脸庞,不爱说话,但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你,精干的气质就在眼神中流露出来。

  翻看他的简历,他是南方电网技术能手、云南省“云岭首席技师”、云南省“万人计划”领军人。从一名学徒成长为系统内首屈一指的开关检修专家,他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愚公”精神展现工匠本色。

刻苦钻研 自强不息

  算起来,白双全已经工作39年了,他的学历并不高,只是初中文化水平。“最初我是在保卫处,干了几年后觉得自己还年轻,工作太单一,于是就申请到修试所,主攻断路器一次设备的维护。”他回忆道。

  门外汉并没有气馁,有师傅看他聪明刻苦,选了他当徒弟。除了跟师傅学,他有空还自己看书,为了学到本领,他特别注重结合理论摸索实践,经常腾出休息时间进行研究。在一次次设备缺陷抢修、处理中,他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理论经验和分析能力,练就了一身绝活,移走了困扰开关检修专业的一座座“大山”。

  他“移走”了受传统技术手段限制而无法攻破的“大山”。ABBBLK系列断路器频繁发生故障,众专家和厂家束手无策。白双全在全国首创使用“高速影像捕捉机构运动轨迹”的方法,运用4个机位,观察十几个部件,从超过2个小时、近8000万帧的录像中查找出不足10毫秒、100帧的蛛丝马迹,判断出隐蔽故障,连厂家都啧啧称赞。

  他“移走”了因国外技术封锁而无法攻破的“大山”。草铺变电站是我国第一座高原500千伏变电站,其中漫昆线是我国“八五”计划的重点工程。因法国原厂倒闭,检修技术失传,GIS投运28年从未大修,近年来故障频发,国内外厂家认为检修风险极大,开出天价费用。白双全整合碎片化资料,绘制结构图,制作专用工具,顺利完成诊断性大修,消除隐患。

  他“移走”了受产品家族性隐患影响而无法攻破的“大山”。500千伏厂口变西高LW13—550罐式断路器,在四年内连续发生两次本体击穿,造成500千伏主变故障跳闸,面对这样的产品家族性重大隐患,厂家也束手无策。白双全临危受命,他带领团队将灭弧室彻底解体,重新装配,在没有定位工具可以使用的情况下,仅凭眼和手消除了这0.5毫米的偏移。

苦干实干 久久为功

  在徒弟的眼里,师父白双全话不多,但从来都是恪尽职守,埋头苦干,永远冲在急难险重的第一线。“缺陷就是命令,处缺就是职责”,接到工作任务,他拔了输液针就赶赴工地,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数不清的工作现场,都活跃着他忙碌的身影,用实际行动无声地影响着身边的同事。

  几十年来,他教授、指导上千人次,累计培养技师12人、高级技师8人,其中有38人成长为各级技术技能专家。带过的徒弟现在大多都已成长为师傅,继续传承着他的“愚公”精神和工匠技艺。

  40年的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一台又一台设备、一次又一次检修、一扳手又一扳手的精雕细琢,白双全这位“愚公”带领着更多的检修人在保障电网安全的道路上凝聚成专注而强大的工匠力量。

  别人说,修不好的开关换掉就好,搬不走的大山绕过去就行,移山多难啊!白双全却说,绕得开眼前的大山绕不开心中的疑惑,换得掉现场的开关换不来技艺的成长:“干检修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做每件事都要用心、上心、认真、仔细。不怕移山难,只怕没有山。”(曹春霞 周洋 周捷)

广西电网公司玉林供电局输电管理所输电线路运维班作业师陈健文

能“听声辨位”的输电达人

  见到陈健文时,他正一丝不苟地对创新项目进行伏案研究,一张张写满数据的草稿铺在他的周围。“你们先找地方坐一下,我还有几分钟就好了。”说完,他又继续低头研究手里的待改良工器具。

  今年是陈健文参加工作的第25个年头,累计起来,他巡线的路程超2万公里,消除设备缺陷2400余项,主持职创和科技项目42项,更是练就出了输电线路运检“听声辨位”的绝技绝活。

起点低不可怕,可怕的是目标低

  上世纪90年代的输电运维工作条件艰苦,对体力的要求非常高。陈健文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电网建设进度还相对缓慢,玉林电网主要以10千伏和35千伏为主,因为缺乏科技手段,日常运维只能通过沿着杆塔一路走一路看的方式来进行。“有时候四五天时间就要巡视将近200公里,都是山路,我有同事还因为延误了时间,导致在山里住了一宿。”面对费时费力的巡线方法,他经常对一些方法进行改进,也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有无人机来代替人力巡视。

  “开始大家都觉得我学历不高,想法倒是挺多,还喜欢痴人说梦。”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他就是和那些工器具、作业方法较上了劲。为了补齐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短板,他两个月的时间将所有的输电专业书籍全部看完。后来,他的技能和理论水平超过了许多的老师傅,作业效率也在新作业方法、新工器具的帮助下高出同事一大截。久而久之,大家都接受了这个爱折腾又倔强的大个子。

主动炼就“听声辨位”绝技

  “通过听敲打塔材的声音来确定杆塔是否存在松动现象的技能,在输电专业领域只有小部分人会,但是像他一样能够准确定位的人很少。”陈健文的老班长李才评价。

  1997年玉林地区第一条自主运维的220千伏长平线投运前,李才领着刚参加工作一年的陈健文验收杆塔,第一次见到这种方法的陈健文展现出极强的兴趣,并不断地向他询问其中的技巧。

  但那时玉林地区220千伏的杆塔还非常少,陈健文难以获得锤炼绝活的机会。1999年底,玉林供电局输电管理所正式成立,同年,500千伏玉林变电站也正式开始开工建设,玉林地区220千伏输电杆塔如雨后春笋般立起。为了练就绝技,陈健文主动参与了所有杆塔和线路的验收,并对各类存在螺栓松动的杆塔进行反复敲打,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缺陷定位“声音数据库”,然后一一爬上杆塔进行确认。

  不到一年时间,通过自己的经验摸索,他创造了一套“听声辨位”的独特检查方法,并且准确率高达100%。当时,这个“绝技”帮助他发现并处理杆塔零部件松动缺陷40多次,守护了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热爱是驱动前行的动力

  “你别看它小,作用可大着呢。”在陈健文创新工作室,一件只有几公斤重的“新型管母带电作业梯头”摆在了工作室最显眼的位置。

  由于变电站管母上都接有三四个带电间隔,如果要对某个间隔进行停电检修的话就需要对整个管母停下来,极大降低了供电可靠性。2015年以前,我国基本没有管母带电作业的案例,极少通过搭建大型绝缘平台的方式来实现,费时费力。陈健文也曾尝试给110千伏良村变电站做管母带电作业,但却无从下手。

  热爱钻研的陈健文不甘失败,他很快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集中攻关,在半年后研究出运用等电位转移法,仅需要一个几公斤重的单梯做辅助工具就能轻松完成管母带电作业。这项发明成功解决了国内管母带电作业的难题,获得全国能源化工奖二等奖,并被收录进全国带电作业辑刊。 (黄龙辉)

贵州电网公司兴义供电局变电管理所高压电气试验作业员文峰

“倔强”的电网“侦察兵”

  1998年,18岁的文峰进入贵州电网公司兴义供电局变电管理所做高压电气试验工作。刚工作就勤学好问,吃得苦受得难,跟着师父尹贵伦学习高压电气试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不论烈日当头还是数九寒天,只要试验需要,文峰都会积极参与。每次完成试验后,他都会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对于勤学好问、吃苦耐劳又“倔强”的徒弟,尹贵伦庆幸自己后继有人,有这样肯钻研肯摸索的精神,高压电气试验水平会有更大的提升。

学以致用 打造“十八般武器”

  2013年1月,文峰组织参与了500千伏金州变5052开关B相均压电容器介损值超标故障处理。在现场,他和其他同事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试验,通过试验数据的反复验证,得出结论,该只电容器可能是存在Garton效应而导致在10千伏试验电压下介损试验值超标,而并非是设备本身存在问题。为了进一步验证,他们将设备送至电科院进行额定电压下的高压介损试验,结果验证了判断,问题暂时解决。

  为彻底解决Garton效应问题,文峰熬夜加班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多起试验数据认真分析发现,当试验电压达到30千伏的时候,就能够有效避免Garton效应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但当时市面上除了高压介损,没有可以升压到30千伏的便携式仪器。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电容器真假故障的问题还会再出现,还会带来损失,市面上没有,那我就自己发明创造。”凭着不服输的性格,文峰经多方面论证和探索研究,总结提炼出了一种电力设备绝缘状态评估方法,在本方法的基础上研发制造了国内首台基于30千伏变压器电桥介质损耗测量便携式装置。该装置通过关键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高压介损测量和控制技术的跨越,实现可在工作现场进行30千伏高压介损测试,能有效克服Garton效应对500千伏高压断路器均压电容器测试结果的影响。

在重复的工作中做出“新意”

  2015年夏季高温天,文峰带领徒弟做高空设备试验接线问题,2个小时结束后,徒弟从登高车下来,整个人从里到外已经全部湿透。看着疲惫的徒弟,文峰脑海里立马有了改良常规高空接线钳的念头。

  改良黄铜钳头、镀银超导线,增加手柄内部机械机构,操作杆改善成可任意加长杆,接线钳顶部增加定型软管,可万向弯曲……经过数次研究,文峰从外型、功能一一进行了分析和调整后,带着徒弟通过多个现场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成果能够适用于110千伏及以上的高压电气试验等工作,又能承受最大300安的电流,通过地面使用成果接线作业代替过去常规的攀爬接线或升高车接线,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减少用户停电时间及因停电对社会带来的不便和经济损失,降低了电网的供电风险,为社会安全可靠用电做好保障。

  工作中,他总会带着徒弟通过高压试验,及时发现设备或工具的缺陷,帮助他们仔细分析试验结果,得出最佳结论才会出具试验报告。“每一个数据、每一项分析都跟供电安全挂钩,我们的粗心将会给公司和社会带去巨大的损失。”每次出具报告,文峰都会重复说一遍这样的话,他说,作为高压电气试验员,保障供电设备运行安全至关重要。

  文峰带了5个徒弟,每一个徒弟都佩服他的点子多、能力强。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夜以继日查资料、看文案的辛苦付出。“高压试验很多时候都是干一些重复而繁琐的工作,耐心、细心、信心、责任心,还要有创新发明的决心,这些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对于连连获奖,别人的称赞,文峰总是很淡定,他说,他就喜欢从重复的工作中做出点“新意”来,只要有新思路、新方法,都会去深入研究、去实践,他就当自己是一名电网的“侦察兵”,一名守护万家灯火的“侦察兵”。 (罗贵兰)

贵州电网公司六盘水供电局系统运行部继电保护专责王磊

从电网小白成长为继保专家

  1998年,王磊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森林消防武警战士,参加了1999年云南腾冲中缅边界特大森林火灾和2000年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特大森林火灾的扑救。2001年,王磊从一名士兵转业为一名电力工人,凭借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专业技能技术的精神,从电网小白成长为继电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

从森林卫士到岗位尖兵

  查资料、跑图书城、找师傅请教、研究图纸是王磊新入职时期的常态,第一次独立查找、处理控制回路断线,老师傅的夸奖让他信心倍增;第一次验收220千伏变电站,他就查出来1900多条大小缺陷……

  “王磊执行力强,工作中肯钻研,有不服输的精神,安排的每一项工作他都能很好完成。”师傅张广梅这样评价这个徒弟。在工作中,王磊细心观察师傅的动作要领,留心操作每一个环节,勤奋好学的王磊很快成为继电保护专业主要技术骨干之一。

  2010年,王磊参加六盘水供电局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工作中,他发现继电保护人员对于数字化变电站虚端子的映射关系很难理解,不如传统接线图纸直观方便,这导致数字化变电站的验收非常耗时。通过潜心学习研究,王磊用了2个月的时间,采用传统可视图纸的方式,绘制了一套内容表达完整、准确、直观的110千伏数字化变电站的虚端子图,为数字化变电站的出厂验收、现场安装、竣工验收和投运打下了坚实基础。以虚端子图为核心而形成的《数字化变电站出厂验收手册》和《数字化变电站竣工验收手册》得到贵州电网公司的认可,王磊也因为这个成果获得贵州电网公司技改贡献奖。

  “他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和学习各种知识,并且有融汇贯通的能力,一年左右的时间就成长起来独当一面,让我们刮目相看。”曾和王磊在继电保护班共事的六盘水供电局生技部总经理王颖说。

严勤细实的“继保神探”

  “我从小就对推理小说很着迷,继电保护的隐患排查工作,有时候我感觉很像侦破案件,都需要根据线索抽丝剥茧探明真相。”王磊说。为了熟练掌握继电保护技术,他常年保持着高频次、长时间的外出工作记录,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专业技术。王磊先后参加了39座变电站的基建和大修技改,年均外出工作220余天,现场工作十余年来一直保持作业零失误。

  王磊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了继电保护运维四字决——“严勤细实”,即“严控回路不放松、勤查异常不放过、细探原理无死区、实际验证不妄断”,并总结智能站调试技术专著1部、发表技术论文26篇、继电保护隐患排查细则若干条。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中,王磊早就在脑中复刻出一张张电力二次回路原理及线路走向图。同事说:“在现场遇到疑难杂症,只要给王工打电话,都能搞定,他就是我们的‘继保神探’。”

实现专业领域新的突破

  继电保护专业的大多数缺陷和隐患都像冰山底层一样隐蔽而危险,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严重依赖个人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为了让每一个作业员都能快速掌握现场实际的每一根回路的走向、光纤的路由、虚端子的映射等等这些信息,王磊研制了继电保护“两图一指南”可视化运维方案,并且不断地迭代升级,凝聚变电站二次全数据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孪生复刻出全二次设备的逻辑和信息链路,提高了二次设备检修消缺和运行维护效率,其中重点回路图册可让一条500千伏线路保护定检时间节省5小时。

  2017年,王磊发现,电流二次回路的短接或跨接这项安全措施的实施过程耗时长,步骤多容错低,作业风险极高,而且跨接电流使用试验线还存在可靠性差容易被人误碰误拆除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磊潜心研发继电保护电流回路专用万能快速短(跨)接及试验工具,这套工具让短(跨)接作业时间从45分钟减少到5分钟,作业效率大大提高,降低了作业风险。 (邵静 李泵)

广东电网公司茂名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河东巡维中心站值班员池莲庆

同事心中的“变电慧眼”

  “简单事情重复做,重复事情用心做,用心事情坚持做,你就是专家。”坚守变电站30余年,池莲庆专情一线、专心做好每一件事,从一名普通的技工毕业生成长为广东省劳动模范、南方电网公司高级技能专家、南方电网公司金牌内训师,也练就了一眼“辨”风险、一眼“察”误操、一眼“析”顽疾的能力,他因此被同事称为“变电慧眼”。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1998年,池莲庆作为运行筹建组副组长参与了粤西第一个50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工作。那时,他勇挑担子,带头驻站,主动学习补充新知识并传授技能经验,常常一呆就是几个月,问厂家、问施工队,仔细核查变电每一个回路、每一个接点等。主变、开关、保护等进口说明书图纸,他带领新入职的大学生对照着英汉电工词典逐字逐句翻译出来,编写规程和培训教材达7万余字。

  秉持精益求精、细微到极致的精神,加上刻苦钻研倒闸操作、巡视维护、事故处理、电网监控等核心业务,他对设备及其运行状况几乎达到了“滚瓜烂熟”的地步。

  2017年,在一次500千伏设备倒闸操作中,500千伏玉茂I线50421刀闸反复出现C相合闸不到位的现象,现场多次处理均未合闸到位,即使求助厂家的技术人员,均未成功。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大家想起了池莲庆。

  “不是刀闸机构本身的问题。”池莲庆马上诊断出原因,并提出了增加支持瓷瓶或限位线夹的方案,问题马上得到解决。原来,经他仔细观察与横向比对,他发现50421刀闸所在的第四串为不完整串,其引线过长、拉力过大,从而导致刀闸动静触头发生位移,造成了合闸不到位情况的发生。

  30多年来,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娴熟的风险预控能力,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安全责任事故记录为0,参加设备启动200余次,倒闸操作15万余项无差错,参与大修技改项目300余项,发现处理缺陷1500余项。

微创新有大作为

  广东沿海很多地方经常吹台风,端子箱的门经常会被吹歪或吹掉,二次回路也会受潮或短路,严重影响电网安全。作为单位的创新能手,池莲庆一直思考解决的办法。

  一天,他想起老式皮箱的扣子,在门上装上一个类似的防风扣不就可以了吗?回家以后,他赶紧找出老式皮箱比划、构思……2014年,他发明的“防风扣”面世,只要把它装在端子箱门外侧,再大的风都吹不开。微创新有大作为,一个成本仅8元钱的“防风扣”彻底解决了困扰变电站多年的台风对端子箱二次回路的影响大难题。“防风扣”也从此成为南方电网抗击台风的标配。池莲庆的职创远不止这些。他发明的透明盖板,好比装了一面“透视镜”,实现了防小动物免掀盖板检查,降低了运维强度,有效提高巡检工作的效率。而自带声光告警防误操作接地棒,能有效防止恶性误操作。

  据统计,从2013年开始,池莲庆共开展职创项目25项,荣获南网职创奖项5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发表科技论文12篇,其中《防误操作照明一体化接地棒及令克棒的研发》职创成果填补了南网在接地线及令克棒防误操作领域研究的空白。(叶泽)

云南电网公司信息中心信息安全测评技术专责肖鹏

信息安全的筑梦人

  2015年,心怀梦想的肖鹏进入云南电网公司信息中心工作,从此开启了他信息安全应急、保障、测评和管理的全新旅程。

 众人眼里的“荣誉王”

  所谓工匠,必是全身心投入,专注于某一领域,潜心专研并能做到精益求精之人。而在肖鹏身上,恰恰兼具了这样的特质。

  “他喜欢做这个事,不但不觉得累,反倒常常越写越兴奋。”云南电网信息中心安全管理部经理周靖与肖鹏共事多年,在他的印象中,肖鹏有时晚上不睡觉,就坐在电脑前写代码。

  信息中心技术发展部经理兼团委书记黄祖源与肖鹏有过共同参加比赛的经历,他觉得肖鹏人聪明、基础好,对网络安全感兴趣,热爱专业,“作为信息安全测评技术专责,肖鹏每发现一个隐患、一处漏洞都善于钻研,会把问题归纳为一个一个的主题,通过找资料、与同行讨论交流、验证等方式,自发定义一些小目标,不断拓宽知识面,并能结合工作需要,主动用业余时间去攻关,能沉下心来做技术。”

  也正因为此,年仅33岁的肖鹏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以他为教练的团队在代表云南省参加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他本人先后获得全国中央企业网络安全技术大赛个人赛二等奖、团体二等奖、云南省第三届互联网网络攻防大赛社会组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信息安全人才队伍的“排头兵”

  作为信息安全测评技术专责,在重大保供电行动中,肖鹏都作为第一战队成员领衔处理各类高危网络攻击,并基于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过硬的信息安全技术手段,为电网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火墙。凭借多年的努力和历练,如今的肖鹏早已成长为信息安全人才队伍中的“排头兵”。只要是日常接触到的涉及网络安全问题的设备,他都能进行有效检测,从外部网络攻击到内部电脑中毒,大到黑客入侵、小到食堂打卡机故障,每年处置网络安全紧急事件700余件,避免经济损失超过千万元。

  为有效解决电力行业信息安全检测手段单一,且局限于实验室这一难题,肖鹏大胆创新,研究发明“电力无线电单兵装备检测仪”,平时只需带上装有仪器的小包,无论设备在哪儿,只要人带着包,但凡电力物联网设备,它都能进行检测。目前,这一设备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有效填补了国内物联网领域无统一安全检测的空白,给配网监测终端、电能表计提供了一种有效便捷的安全检测手段。

  不仅如此,为确保信息安全工作万无一失,肖鹏还研发改良了电脑终端扫描器,能快速探测扫描识别网络安全事件问题源。目前,该扫描器已在云南电网公司5万多台电脑终端上安装,一分钟内就能完成对全部电脑的扫描。

  (柯燕 王晓鹏 刘慧萍)

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输电管理一所电缆运维部电缆运行二班副班长慕容啟华

坚守城市光明的“琢玉人”

  “在每一个电缆开线步骤中,‘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技术工人就该拒绝‘差不多’。”这是慕容啟华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身体力行的。

  入职12年以来,慕容啟华从架空输电线路“上天走线”的蜘蛛侠,转身变成一个连电缆皮都没碰过的零基础小白,再到输电电缆专业“一本行走的作业指导书”。正是这种拒绝“差不多”的精神,激励着他不断向前,终于成为电缆专业的“大工匠”,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变成了职业生涯的标签。

从“小徒弟”到电缆工匠

  如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即为最好的天赋。刚进门的学徒是摸不到贵重又娇贵的电缆的,一开始摆在“小徒弟”慕容啟华面前的只有搬器械递工具这种打杂的活儿。因为热爱,慕容啟华除了上班时多学多干外,还坚持利用休息时间认真学习、钻研各类设备图纸,遇到不解的地方,认真琢磨,直到弄懂为止。直到现在,慕容啟华还保留着一直以来的学习习惯,他对负责的所有输电电缆线路接线图都了然于心,所有线路属性参数都能倒背如流,就是一本“行走的作业指导书”。

  2009年,慕容啟华和同事前往惠州地区支援惠州供电局抽水蓄能电站500千伏电缆敷设施工,这是我国首个长度达到650米、斜度达到17.5°的电缆斜井隧道,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8月的广东天气像蒸桑拿一样闷热,这个工程总共历时两个月,慕容啟华在滚烫的工地上蹲了两个月,汗水浸湿工装,鞋子沾满泥泞。傍晚结束一天辛劳后,在回临时宿舍的路上,他依旧精神抖擞、眼睛发亮地跟前辈们讨论工作细节,不放过一丝汲取知识的机会,这次历练为他今后成为电缆工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炼成钢铸就“琢玉巧手”

  高压附件安装工序繁多,任何一个工序的不完美都可能造成绝缘缺陷,导致故障发生。慕容啟华的技艺特长,就是靠这一双巧手追求“削、磨、包”三大技艺的巅峰状态,确保附件安装精巧、高效,以达到最理想水平。

  凭借这“三大技艺”,他在2020年广东省电力电缆技能竞赛,获得个人第一名、团体一等奖,被授予广东省技术能手,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比他个人获得的荣誉更重要的是,他负责敷设的电缆线路和安装的电缆附件,运行到现在没发生任何故障。而这,也正是他练就一手炉火纯青技艺的初心所在。

  在自身锐意拼搏、积极进取的同时,他也不忘传、帮、带、学,帮助身边的青年员工、同事们一起攀登技术技能的巅峰。作为“浩臻工作室”的核心成员,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外,他在青年员工的培训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制作培训教材及课件,负责培训电力电缆的开线、安装及故障测寻等课程,2012年至今已累计培训时间超过1000个课时。(孔诗琦 郝思远 陈奕凡)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