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孙沛川,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高压分公司二次检修中心智能二次运检技术岗位员工,曾获评全国首届“优秀创新工匠”、天津市劳动模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3月14日,在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高压分公司的“孙沛川创新工作室”里,孙沛川和同事在调试继电保护镜像模拟传动平台及继电保护检修工作预防控制组合套装。
孙沛川于2008年来到国网天津高压公司工作,此后一直奋战在继电保护一线,成长为单位里的技术骨干。他先后主持完成了1000千伏海河变电站、500千伏渠阳变电站等重点工程的验收工作;总结归纳出智能变电站二次专业验收“快进快出”工作方法,将智能变电站验收时间由60天缩短至21天。2018年起,“快进快出”工作方法应用于天津电网新投产的多座220千伏、500千伏变电站验收工作中。
提出保护装置不停电传动方法
孙沛川读硕士研究生时所学的专业是通信与信息系统,入职后从事继电保护专业工作。孙沛川刚开始也觉得有些吃力:“通信专业学的一般都是信号控制、数字传输类的知识,对电力系统领域的继电保护等基础知识涉及很少。”
孙沛川虚心向身边的老师傅、专业骨干请教。他把工作中的每一次疑问、每一个解决方案都记录下来,下班后再自己抽时间复习。参加工作近14年来,他写下了十多万字的笔记。他的师父刘鸿波回忆起刚开始师带徒的日子也不禁感慨:“一开始我也很头疼,他的专业不对口。但后来发现,只要他认准了一件事,就一定会克服万难、坚持到底,专业能力也提高得很快。”
2014年,国网天津电力在220千伏勤俭道智能变电站开展合并单元及智能终端更换,二次设备检修大约需要停电20小时。但这个变电站为高铁站、地铁站和医院等重要客户供电,不能长时间断电。孙沛川结合智能变电站的特点,提出通过分析网络报文等模拟手段验证二次设备动作逻辑、代替一次设备停电实施传动的思路,并经过实验环境搭建、反复验证校准,形成了可行性方案。最终,他和同事在该变电站完成了继电保护装置不停电传动,在保障重要客户用电的前提下完成了合并单元及智能终端更换。
“他连续熬夜,顶着黑眼圈拿着方案来跟大伙讨论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高兴。没想到他作为一名非电专业的员工成长这么快,短时间内提出了这样一个可操作性强、效果又好的方案!”刘鸿波说。
此后,孙沛川开启了更深层次的创新。经过进一步的提炼总结和改进验证,他和同事提出的“智能变电站保护装置不停电传动方法”在201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在国网天津电力推广应用。
通过创新解决二次设备验收难题
从天津电网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首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到首座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孙沛川牵头完成了天津电网25座智能变电站及30余项重大改扩建工程的二次专业验收工作。在工作现场,他总是尝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2015年,国网天津高压公司成立“孙沛川创新工作室”。孙沛川依托工作室的平台,带着同事一起投入创新研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2017年,孙沛川主导的“专家型单兵作业助手”项目获国家电网公司第三届青创赛铜奖。2021年10月,孙沛川和同事研发的“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及安自装置改扩建模拟传动技术及平台”“全自动矩阵式支路间绝缘标准化测试仪”获全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奖三等奖。
2018年,国家电网公司与天津市联合启动实施“1001工程”,打造能源革命先锋城市。对于承担着天津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主网运维任务的国网天津高压公司来说,基建验收工作尤其是二次专业验收工作压力倍增。
孙沛川作为国网天津高压公司二次专业验收工作的总牵头人,以保障验收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明确各项技术标准及反措要求,严把现场缺陷闭环整改关,细化编制“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验收大纲”“基建工程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验收入场条件”“基建工程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初设及设联审核要点”等技术要点及指导手册。
在做好基建验收工作的同时,孙沛川还致力于保障运行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稳定可靠。在2015年至2017年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组织开展的继电保护精益化评价、隐患排查等工作中,他和同事辗转于多个变电站之间,逐台设备查找问题、安排整改,检查二次设备5000余台、整理运行规程和各类报告8000余份。
传帮带培养智能电网技术人才
“孙哥,这个点位需要测几组数据?”“以前这个平台有三种操作选项,为啥现在只有两个?”2021年12月,在220千伏首驿变电站验收现场,创新工作室的年轻同事几乎每天都围在孙沛川身边,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在他们心目中,孙沛川就像一个“百宝库”,总能为大家及时答疑解惑。
孙沛川不仅注重自身成长,还坚持将所学知识和工作经验传授给他人。2016年获得中级内训师资格认证后,他多次承担国网技术学院智能变电站二次运维培训班的课程讲授和教材编写工作,还曾赴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开展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专业技术讲座。近年来,他主讲各级培训课程累计超过200学时。
经过不断探索交流,孙沛川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并运用于培训教学中,助力培养智能电网技术人才。
在他的带动下,创新工作室成员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近年来,工作室成员申报职工创新、质量管理、党团员创新创效等类型项目10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授权20余项。工作室的多项创新成果应用于工作现场,提升了作业现场安全管控水平和作业人员工作效率。(马腾飞 鲁佳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