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祖国大地灯火辉煌,城市乡村亮丽璀璨。电是夜晚的眼睛,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电。
20世纪50年代,电对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是个陌生的概念。我的家乡陕西临潼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电的。一条15千米的银线连接了灞桥电厂和空军疗养院,点亮了临潼的第一盏电灯。两根电线、一个灯泡、一个开关,很多人跑去看这稀罕之物。大家在兴奋之余,也盼望着光明的未来。后来,临潼修建了第一座变电站、第一条10千伏线路,县城有了电,火车站有了电,公社也渐渐有了电。
通电后,农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偶尔放映的露天电影是孩子们夜晚最大的期盼。在宁静的夜空之下,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之上,看着电影幕布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在父母的怀中沉沉睡去,是童年美好的记忆。那时播放的多是红色影片,影片中的奋斗故事和英雄主义精神让年轻一代热血沸腾。
20世纪80年代末,我迎来了在部队的第一个夏天。当时用电非常紧张,部队晚上才有电。电对部队指挥、快速出击、后勤保障等都至关重要。有一次,部队的配电柜烧坏了,整整停了半个月的电。那时我就想,电力工人怎么这样紧缺,转业后我也要当光明使者,守护万家灯火。
20世纪90年代,电网发展加速。“点灯不用油、磨面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实现了。然而在偏远山区,电依然是稀缺品。
临潼属于半山区半平原地形,山区有几个乡依然没有用上电。山区居民对光明的期盼越来越强烈。那时候,国家拨一点、乡镇补一点、村民集一点,共同建设山区电网,为山区人民送去光明。仁宗乡最偏远的山区用上了电,村民高兴得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放鞭炮,感慨地说,咱山区有了电,再也不用点煤油灯了,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看电视,生活会慢慢好起来。
我转业后,成了一名供电员工,见证了kaiyun手机版下载体制改革,见证了“户户通电”,见证了农网改造升级。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供电员工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凝结成的光明。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灯泡从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变成现在的LED灯,智能家居走进更多家庭,农村取暖用上“煤改电”,人们对用好电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伏天的太阳,三九天的寒风,无论何时,哪里有用电需求,哪里就有供电员工的身影。几代电力人辛勤耕耘,打造了如今的坚强智能电网。山川平原,河谷沟壑,那一座座铁塔、一根根电杆,都是电力人挺起的脊梁;那一条条银线、一串串绝缘子,都是电力人用汗水连接起来的。他们走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在条条银线构成的五线谱上弹奏光明的乐章。
从1882年上海外滩亮起第一盏电灯,中国电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电网逐步实现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圆了几代人的光明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