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网> 党政文化

张柏宗:十四年地下行走守护电缆安全

国家电网报 发布时间:2021-10-19 18:20:44 作者:贾聚光 王晓龙

  人物简介:

  张柏宗,山东潍坊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电缆运检班班长,曾获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优秀班组长、先进工作者,潍坊供电公司输配电标兵、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10月9日一早,在山东潍坊市高新区东方路与梨园街路口西侧的宝梨健电缆隧道里,潍坊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电缆运检班班长张柏宗带领班员巡检隧道电缆。他一边查看电缆运行状况,一边提醒同事仔细测量电缆管道交叉处设备温度。

  今年是张柏宗穿行地下的第14个年头。55岁的他每天都要提着测温工具、打着手电筒,穿行在阴暗潮湿狭窄的电缆隧道里,检查隧道内是否积水,检测高压电缆线路是否有异常等。14年间,他踏遍了潍坊城区地下所有的电缆隧道,累计行程超过8000千米,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电力“命脉”。

  阴暗潮湿的地下隧道里,他如履平地

  潍坊城区现有电缆线路总长410千米。这些电缆主要为城市核心区域供电。2007年,潍坊供电公司成立电缆运检班,负责电缆线路的日常运维、检修、抢修等工作。当时已有23年线路运维、抢修经验的张柏宗成为了电缆运检班班长。

  “我们检测电缆要用眼睛看周围的环境变化,看各种接口、衔接处有没有老化、氧化的迹象;用耳朵听,接触不好的电缆会有响声;用红外线测温仪器测温度,记录数据,回到班里与以往的记录对比,据此判断电缆的运行状况。”张柏宗说。

  巡检隧道电缆,必须携带手电筒和气体检测仪。下隧道前,电缆运检班班员要先把气体检测仪的检测线放到隧道底部,待屏幕上显示的氧气浓度及各种气体浓度数据合格,方可进入。潍坊市的电缆隧道大都是一个高约2.5米、宽约2.3米的空间,左右两侧墙壁上安装了多个电缆支架,支撑着一条条长长的电缆。这些支架让本就狭窄的隧道更加拥挤,仅容一人通过。

  刚进入隧道,一股浓重的潮湿气息扑面而来。地面反水潮湿打滑,隧道的墙壁和电缆外表上都有一层细细的水珠。虽然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盏照明灯,但狭长的隧道视觉上依旧比较暗。在这样的环境下,普通人每行进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而张柏宗和同事们却和在地面上行走一样平稳。“我们每周都有三四天下隧道巡检,早已适应了这儿的环境。”张柏宗说。

  常年行走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张柏宗患上了风湿病,一到阴雨天就关节疼痛,而这时却往往是电缆运检班最忙碌的时候。他总是顾不得疼痛,立即奔赴现场。他说,看到夜幕下居民楼里亮起了明亮的灯光,就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坚守抢修第一线,让千家万户用好电

  从1983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城市电缆线路分布有了改变,电力设备不断更新,张柏宗始终坚守在电力抢修第一线。

  2020年12月17日,呼啸的北风中夹杂着雪粒飘落,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只有一辆黄色的电力抢修车在慢慢行驶。车上坐着刚刚结束抢修的张柏宗和同事。突然,张柏宗的手机响了起来,电话那头班员马骏鹏焦急地说:“宝梨健隧道内一组电缆中间接头有放电异响。”张柏宗听后眉头一皱,说道:“你们先出来,我马上就到。”10分钟后,他带好工具出现在宝梨健隧道110千伏五上线电缆接入处。在灯光的指引下,他仔细查看起电缆。

  在距离电缆接入处440米的位置,张柏宗发现是五上线的电缆中间接头在发出异响,如果不及时处理,异响随时可能发展成故障,甚至引发爆炸。他立即检查接地箱、电缆本体、中间接头,并通过接地电流测温、高频局部放电试验、超高频局部放电试验等方式查找异响原因,最终确定异响来自防火隔板与中间接头共振,其中A相最为明显。随后,他和班员用了3个小时,不断尝试处理的方法,调整了防火隔板的位置,消除了共振。异响隐患排除,电缆恢复正常运行。

  2018年受台风“温比亚”带来的持续性强降雨影响,潍坊部分地区遭遇山体滑坡、泄洪内涝侵袭,110千伏金马变电站隧道坍塌。张柏宗带领班员连续四天五夜抢修变电站电缆,一刻也没有离开岗位,直到电缆的抢修完成。2019年,受台风“利奇马”外围云系影响,潍坊地区出现暴雨。他带领大家高效巡检、及时处置隐患,保障了暴雨期间供区内未发生一起主电缆故障。近5年来,张柏宗带领班员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完成26次急难险重的电缆抢修任务。

  “我这半辈子就干了一件工作,就是让千家万户都能正常用电。城市的灯火通明有我的一份贡献。”说起自己的工作,张柏宗自豪感满满。

  班员们眼中,他是电缆分布“活地图”

  10月13日,在110千伏浩特变电站电缆隧道里,电缆运检班青年员工代相波正跟着师父张柏宗巡检。张柏宗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为他讲解电缆接入、消除缺险等技巧,提醒他要注意的事项。

  “我每次给张班长打电话,他都是瞬间接起。我们的各种电缆问题,在他那里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案。”电缆运检班副班长韦立坤说。

  隧道从哪里进,工井从哪里下,线路什么走向,张柏宗如数家珍。整个城区的22条隧道、近5500个工井、11000个井盖的情况都清晰地印在他脑海里。他也因此被班员们称作“活地图”。

  2月7日,代相波要去北海路路西赵疃变电站对面南侧的第二个工井开展故障检修。到达现场后,他傻了眼——四周都是绿化植被,根本看不到工井入口。他赶紧拨打了师父的电话。张柏宗在电话中告诉他沿着绿化带往西走大概200米,路南侧就是工井入口。代相波按照师父的指点,很快在绿化带隐蔽处找到了工井入口。

  “我从1996年用上手机,25年来从未离身、从不关机,吃饭、睡觉、上厕所,走到哪带到哪,除了下隧道没有信号,任何时间的电话我都能第一时间接起来。”张柏宗说,自从参加工作后,他就很少参加亲朋好友的聚会,没时间去,即使节假日中参加了聚会也从不喝酒,因为随时可能出现场抢修。

  “作为一名党员,守护万家灯火、为城市提供可靠供电是我的初心使命。苦点累点不算啥,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坚守到底。”张柏宗说。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