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线距铁塔4.02米,安全距离充足,带电作业人员可以利用地电位作业法断开引流线。”12月6日,在66千伏峨小甲线27号塔带电作业现场,辽宁辽阳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技术员范光哲用绝缘测距尺仔细测量,确定安全距离是否满足地电位作业要求。范光哲使用的绝缘测距尺,是该公司张森创新工作室今年自主研发的一项创新成果。
以辽阳供电公司输电工区带电作业专责张森名字命名的张森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8月份,现有成员19名,是该公司集教育培训和科技攻关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实践基地。近年来,该创新工作室主要围绕输电运检、带电作业等方面开展创新攻关,破解了多项一线技术难题。
苦干变巧干 搭建创新平台
2009年7月的一天,当时还是输电工区带电检修班班长的张森和同事发现利用传统横担头卡板更换绝缘子极易引发绝缘子脱落故障。“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带着这个疑问,张森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分析传统横担头卡板存在的弊端。经过4个月的研究,他研制出了新型水泥杆横担头部卡具。
这项发明因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实用性,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张森在此次创新中获得了成就感。渐渐地,他的发明越来越多。看到张森发明出许多创新成果,输电工区带电检修班里一批爱思考的员工纷纷加入张森的创新队伍,和他一起动手搞起了发明创造。班组员工袁一文便是其中之一。
2011年9月8日,袁一文负责完成66千伏耿铅线导线展放工作。由于铁塔地处山尖位置,导线向山下延伸,袁一文必须头朝下趴在绝缘子串上,再用手把钢丝绳挂在绝缘子头部才能完成作业。他用尽全身力气才把活干完。他和张森探讨,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最终,二人决定研发一种可以不用人趴在绝缘子上作业的工器具。接下来的3个月,张森带领袁一文和2名班组员工搜集所有涉及此项作业的塔型,绘制工具草图。经过多次试验、改良,2011年12月份,他们创新研发出了免出线多功能松(紧)线牵引器,解决了作业人员趴塔操作的问题。该工具获得国网辽宁电力新技术应用二等奖。
接下来的几年,张森带着带电检修班员工边干活边搞创新。2012年8月份,为给这些有创新想法的员工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辽阳供电公司成立了张森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也是辽阳供电公司第一个创新工作室。
立足生产实际 解决一线难题
“当时我穿着全套的均压服登软梯进入电场,在触碰导线的一瞬间,电弧光从我指尖划过。那种声音和视觉冲击让我记忆犹新。”王雷说。
王雷是2013年加入张森创新工作室的。第一次进电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到王雷的表现,张森有了个大胆的想法:“能否不进电场就能完成带电作业?”
2013年4月起,张森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查阅带电作业典型案例,可得到的答案都是作业人员必须进入强电场。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森从晾衣杆上找到了灵感,想到了用顶部安装扳手的绝缘杆来开展带电作业的方法。
带电断、接引流线作业是带电作业最常开展的项目之一,如果这个项目能够实现不进电场操作,意义重大。经过近一年的设计制作,张森和工作室成员于2014年6月份创新研发出了地电位带电断、接引流线操作杆,并详细制订了装置的全套操作流程。该装置可让带电作业人员不进入电场就能完成引流线断、接工作,提高了带电作业的安全性。
近年来,张森创新工作室不断查找输电检修作业中的技术难点,突破了不少技术瓶颈。
2016年,针对紧凑型铁塔上不易站位的难题,工作室成员曾海腾和同事创新研发出了输电线路塔上操作平台。该装置在降低作业难度的同时,还可以扩大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范围。2017年,工作室成员又根据现场需求,开发出了适用于带电作业的卡托式绝缘操作平台。该平台能够加大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于2018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
截至目前,张森创新工作室已成功孵化创新成果72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3项,创新研发的39项成果获得国网辽宁电力科技奖。
发挥传帮带优势 培养青年员工
“把绝缘操作杆套在叉柄上,然后用螺母紧固。这样就能让绝缘子不再晃动了。”11月4日,工作室成员贾东瑾向其他成员介绍如何使用他新研发的便携式绝缘子扶正器。
贾东瑾2015年8月份入职辽阳供电公司,6个月后就加入了张森创新工作室,开始参与创新研发工作。“创新工作室给我们这些青年员工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还为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培养计划。这些年,通过与前辈们交流学习,我的工作思路更开阔了。”贾东瑾说。2019年,贾东瑾在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帮助下,成功研发出了一台大截面导线自主巡检机器人。该机器人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幅减少了输电线路巡检时间。
自成立以来,张森创新工作室始终重视对青年员工的培养工作。工作室以抓落实抓实效抓持续为原则,每周四晚都会举办青年创新夜校。在夜校里,工作室内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会和青年员工分享创新经验、创新思路,还鼓励青年员工运用创新思维研发新工具,激发大家的创新热情。工作室还将每月第一个星期三设立为创新工作交流日,组织创新工作室成员探讨交流创新议题;每年邀请省内相关领域专家与创新工作室成员互动交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创新工作室不仅能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还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张森说。多年来,张森创新工作室持续挖掘、培育青年人才,先后涌现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带电作业竞赛优秀选手获得者刘思汉、辽宁省技术能手刘东兴等一批青年技术人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