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4万千瓦到78万千瓦,4年间,兰考县新能源装机增长20多倍,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达到92%。1~8月份,兰考超过一半的时间为全新能源供电。”9月10日,河南兰考县供电公司互联网部负责人王洪林说。
兰考是全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示范县。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发挥电网连接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平台枢纽作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持续夯实安全稳定发展基础,高标站位打造新型电力系统落地的河南典范,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提供清洁高效、绿色低碳的电力支撑。
当好“纽带”保障绿色安全用能
河南是煤炭消费大省。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加快实施,全省清洁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吸纳省外电力和提高省内新能源比重是解决难题的两条主要路径。
未来5年,豫西电源总装机规模将达到2300万千瓦以上,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560万千瓦。9月初,豫西—豫中电网优化线路工程进入初步设计阶段。该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豫西外送断面压力,还可以促进省内新能源消纳。
为推动能源供给清洁化,近年来,国网河南电力在电网建设、服务新能源并网等方面持续努力。2020年年底投运的±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让外电入豫规模首次突破600亿千瓦时、占河南全社会用电量六分之一以上。
“去年我省外电和清洁电量合计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升至30%,相当于减少省内电煤消耗42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600万吨。”国网河南电力发展部有关负责人说。
在控制煤炭消费方面,2018年,国网河南电力建成国内首个大气污染防治电力绿色调控平台,实现全省在运统调燃煤机组、3.46万户工业企业污染物在线精准管控,减少全省能源消费对煤炭的依赖。过去5年,国网河南电力配合政府部门关停落后燃煤机组600万千瓦,支撑了郑州主城区煤电清零、洛阳主城区煤电基本清零。2015~2020年,郑州市颗粒物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今年全市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国网河南电力连续多年保障省内新能源有效消纳。如今,全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达到2693万千瓦,较2015年年底增长近20倍,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成为省内第二大电源。1~7月,河南电网消纳风电、光伏发电电量2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4%,减排二氧化碳3005万吨。
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新型用能设备的广泛接入,让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发生显著变化。在推动能源安全高效利用方面,国网河南电力持续探索。
在兰考,国网河南电力3年来建成7条110千伏及以上新能源并网线路,正在新(扩)建4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为全县24个新能源项目顺利并网提供可靠保障。依托兰考能源互联网平台的虚拟电厂等功能,该公司可以快速调节电网负荷,促进清洁能源消纳,保障大电网运行平稳。
储能电站是电网调峰、稳供的重要抓手之一。截至目前,国网河南电力已实现全省9个省辖市16座分布式储能电站与330座新能源场站一体化协调控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打造了数据广泛接入、状态全息感知、管控全面有力的新能源利用体系。
实施电能替代践行低碳消费理念
8月31日,在安阳县北郭乡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里,大球盖菇种植基地技术员卢海勇仔细检查作物的生长情况。
该产业园有25个恒温棚,从培育菌种到成菇出棚再到储存运输都离不开电。3月以来,安阳县供电公司相继为园区增容两台200千伏安变压器,开展“供电+能效”服务,为产业园提供能耗检查、用电安全检查等服务。“电能替代以后,稳定可靠的电力就是我们的生产力。”卢海勇说。
降低碳排放,终端消费电气化是关键一环。“十三五”以来,国网河南电力大力实施电能替代,累计完成工业、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重点项目2.1万个,累计替代电量647亿千瓦时,基本实现全省35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窑炉改造全覆盖,打造了豫西南电烤烟、信阳电制茶、三门峡苹果冷库保鲜等河南特色电能替代示范基地。
“5年来,我省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3.6%,较2015年提升了约4个百分点。”国网河南电力营销部有关负责人说。
配合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等,国网河南电力高标准完成“煤改电”确村确户、配套电网建设及运维等工作任务,“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511万户的“煤改电”任务,数量占国家电网公司供区总量近一半。
随着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交通工具的迅速普及,国网河南电力不断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发展,5年来共计投资3.67亿元,建设各类充电桩3703个,建成河南充电智能服务平台,整合全省公共充电设施资源,服务公众绿色出行。
今年上半年,国网河南电力累计完成电能替代电量67.8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燃煤37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78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210万吨。替代电量中累计充电量达1150.3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65.84%。
下阶段,国网河南电力将聚焦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推进乡村电气化,创新开展“供电+能效”等综合能源服务,持续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引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下转第二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