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樟村的工业、农业齐步走,为乡亲们带来了新希望。刘俊杰 摄
玩具厂就办在村内,让村里很多妇女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刘俊杰 摄
连樟村长期以来的农耕生活如今也有了现代气息。刘俊杰 摄
对于陆奕和来说,这一切像做梦一样。
26年前,他的月工资已经有1000多块钱了,是当时绝对的“白领”。
然而,2005年,他的生活仿佛突然“坍塌”,成为村里60多户“贫困户”的一员。
他原以为,这一辈子再也难以翻身了。
大山脚下,他一路走得艰难,他说,“我也不知道自己那些年是怎么熬过来的。”说话间,几近哽咽。
2018年,他的家庭成为广东省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最后8户预脱贫的人家之一。也是这一年,他在家里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他说,村民们永远都记得习总书记那天说过的话“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现在,这句话已经被镌刻在村里的一块巨石上。
一个村 一代人
砍柴挖笋能吃苦就是难吃上猪肉
陆奕和是连樟村土生土长的村民。
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和村里的小伙伴到后山上去砍柴,背到马路上去卖。一天砍个几百斤木柴,换来几十块钱,维持家里人的生计。
年轻人有的是力气,什么能来钱,村里人就去干什么。
盛夏,正是麻笋收割的最佳时节。每年的6、7、8月,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陆奕和大部分时间都在山上挖笋。要不然砍不过来,如果不去砍,就变成竹子,不能食用了。“没有请人做工,雇人是没钱挣的。”
每天早上,他都要4点起床做饭吃,离家十多公里山路,开拖拉机要走一个多小时,到了天基本就亮了。带中饭去麻竹笋林地吃,下午三四点去卖。每天要砍2500多公斤,等处理干净,净笋只有500公斤左右,砍完之后还要切好,然后装运出山,运到连江口镇上去卖,相比就地卖,每斤能多上5分钱。
村里的人一直以来靠麻竹笋维持生计。收入方面,价格高就收入高一点,低就少一点。除了麻竹笋以外,大家平时就打打零工,仔细地经营着家里的柴米油盐。
成亲后,陆奕和更拼了。
上世纪90年代,他第一次走出了这个村庄,来到了佛山一家陶瓷企业。他和几个技术人员一起,负责看管、维护厂里生产线的空气压缩机。那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有1000多元。因家庭的原因,他不得不放弃这份当时薪水较为丰厚的工作,回到家里靠务农和打零工来养活家人。
他不是没有机会。1998年,一位熟人介绍他组个技术团队过去广西一个厂家,承诺一个月工资1.5万元,包吃包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没办法把握。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儿女长大了,需要他看管。
一家六口挤在泥砖房里。连续五六年,家里六口人靠他每天上山砍柴和做零工的收入维持生计。
在这里,诗和远方显得太过浪漫。
2005年,他的妻子突然在精神方面出现问题。家里的劳力又少了一个。住院的费用一天要花销几百元。几个月后,她再也不愿意接受治疗了,到后来慢慢地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生活自理都成问题了。“我也不知道,那些年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言语间,陆奕和已是两眼通红,几近哽咽。
别人是盼着过年,陆奕和是怕过年。每当过年的时候,就是陆奕和犯难的时候。想买点猪肉,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却是有心无力。家里的日常支出,时常要向亲戚借钱。为了吃上猪肉,又要借钱,“不知道怎么开口。”
跟陆奕和一样,陆新接也是穷怕了。他也是从十几岁就开始帮家里干活,搬运工、街边摆地摊卖衣服,吃了不少苦。经熟人介绍,跟着一位包工头搞装修,到处跑,有活干的时候一天能挣几十块钱,没接到活的时候,就没有收入。
两年后,没活干了,陆新接只能又回到村里。这一回,就再没有踏出过离这个乡村超过30公里的地方。
2016年,连樟村被确定为广东省定相对贫困村,陆奕和等60多户成为“贫困户”。深山脚下,连樟村的村民也在苦苦思索:这种靠天吃饭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一座山 一片田
精准扶贫点对点百年古村焕生机
连樟村的人说,在这里,“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想要富,就靠你的双手。
但是,连樟村山多地少,人均5分地不到。村民如果按照往常的模式,种植水稻和玉米,因为难成规模,带给村民的收入微薄。
穷则思变。在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思路后,2016年,英德启动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连樟村由清远市政府办公室、市编办和德晟集团公司挂钩联系帮扶,经过多方面筹集扶贫资金308万元,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进行改善。
驻村的扶贫工作组投入了60多万元打造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现代农业设施,项目规划面积50亩,其中首期30亩。
“种一斤菜一毛钱,4个人分,不是讲虚话来的。”刚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陆国财一边忙活着翻整菜地,一边介绍自己刚刚拿到的固定工作。他说,他和村里3家贫困户承包了近20亩菜地的活儿,现在不用顾虑什么,每天就是吃完饭来这里干活,不像以前天下雨了还要担忧不能砍柴挣钱了。
现在,坐落在连樟村村委会一旁的玩具厂每天都异常热闹,这里的80多名女工全部来自连樟村和周边村庄。“厂里面都是熟人,工作也不辛苦,做多一点就多给一点钱。”52岁的李彩均说,从家里走到厂里面,只要走15分钟就可以了,这里是计件付酬,按月发薪,“在这里干了一年多时间,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很开心。”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连樟村党支部书记陆飞红认为,要打赢扶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有效的。“在连樟村,有就业的产业,也有农业的产业,将来还要有旅游体验的产业。”他说,这些都需要电的支撑。“现在,供电部门正在和我们沟通,近期将以实现村委、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所在地的乌沟冲、马下两个供电台区改造为主,提高村里的供电可靠性,这等于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吃了一颗定心丸。”
经过土地整合,连樟村种植了番薯六七十亩,线上通过网商卖,线下通过烤炉卖。今年1月下旬,在清远乡村新闻官活动上,陆飞红走上台说:“我们带来的是英德红薯,但是已经卖光了,祝大家新年快乐!”陆飞红略带幽默地说,别人都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我现在是又要为民做主,又要回家卖红薯。
一份情 一个梦
电暖乡村人情暖红旗飘飘暖民心
新年新气象。
从英德连江口镇驾车沿着山路连续拐过几十道弯,经过20多分钟的颠簸,就进入了群山环绕的连樟村。
从村头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锄刨齐整的黄土地,这是村里的番薯基地;与番薯基地一桥之隔的不远处,是一排排浅白色的大棚,这里或种植着各类蔬菜,或培育着稀有的兰花。
村道两旁,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大山脚下,一幢幢白色外墙装饰的小楼交错林立。
1月9日下午两点多,连樟村卫生服务站的小房间异常热闹。几位老伯围着卫生站医生邓建文,正在话家常里短。
邓医生说,农村医保从一年交10块钱,到现在每年交300多元,费用是贵了,但交的人越来越多了。目前,村里95%以上的村民都买了大病医疗保险,村里的特困户、贫困户的社保都由政府帮买,自己不用出一分钱。
“大家都买了医保,至少这一块乡亲们会少一块心病。”广东电网公司清远英德供电所客户经理骆卫飞1997年就在连江口供电所上班,在连樟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唠。20多年过去了,他成了村民口中的飞哥,有事找他办,有话跟他聊。飞哥说,村里的人都很勤劳,很多家庭都是因为大病致贫,这其中有很多无奈,也有很多常人无法体会的酸楚。
“飞哥尝尝我家的烤红薯吧!”“飞哥有空教教我怎么用微信交电费哦……”春节前夕,骆卫飞一走进村,就有不少村民笑呵呵地跟他打招呼。他说,看着村里头路宽了,新房子多了,村里的农产品也逐步打开了销路,自己也打心里高兴。
的确,近几年,连樟村可谓喜事连连。2015年,村里更换了5台变压器,变电容量达到了600千伏安,村里容量不足、村民家里电压低的日子已成为历史;2017年,村里原先泥泞不堪的道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更让大家高兴的是,这几年,随着政府扶贫资金的拨款到位和产业的拓展,不少原来的贫困户都盖起了新楼,找到了新的谋生手段。
如今,陆奕和一家从泥砖房搬进了三层新房。更让陆奕和欣喜的是,他在家门口找到了更高收入的新工作。最近,他又向银行申请了5万元贷款,用于承包村中的竹山。加上之前承包的部分,陆奕和现拥有的竹山超过了60亩,年收入预计在3—4万元。累了大半辈子,他终于有盼头了。
2018年底,连樟村的最后8户贫苦户实现了预脱贫。“觉得很有奔头,很有干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刚刚脱贫的陆国迎最近承包了火龙果园,养起了鸡鹅,磨起了豆腐,开办了饭店农庄,店里打浆机、电磁炉、空调等电器一应俱全。这个月,他又在农庄的一侧新建了两个卫生间,“我们这里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啊!”
村里一代人的农耕生活迎来了新时代。
“让乡亲们吃不愁、穿不愁,再发展农产品产业,结合乡村游进行种植,尽最大努力把现有产业做好。”陆飞红说,现在,大家的心态越来越好了,非常振奋,未来的几年,希望连樟村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方面闯出一条可复制的路来,不辜负总书记的深情期望。
深山脚下的连樟村,正在让父老乡亲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南网报记者 黄勇华 窦小兵 通讯员 杨雅洁 周晓 李晓怡
>>记者手记
乡愁一改万象新
在诗人眼里,乡愁可以是一枚邮票,可以是一张船票。而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乡愁就是发愁,为亲人的疾病医疗费发愁,为家里的柴米油盐发愁。过去的很多年里,连樟村的很多村民就生活在这种愁苦当中。
时隔多年,从小靠砍柴养家糊口的村民还记得当初50公斤的柴是10元左右;一直靠麻笋经营生活的陆新接,会盘算麻笋剥或不剥的价差,尽管每斤只差5分钱。多年过去了,很多人粗略一算,发现自己从事的工种竟达几十项之多,砍柴种笋养瓜,装修卖衣拖车。只要有空,只要能来钱的活,他们都愿意干。深山林中,他们就这样仔细地、朴素地、坚强地生活着。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连樟村的60多户贫困户中,他们或经历了亲人疾病的突袭,或饱受伤痛的困扰,或苦于一身不能二用的无奈。当陆奕和指着正佝偻着背缓缓行走的妻子时,他不禁湿红了眼眶:“在医院待了一阵子以后,她再也不愿意接受治疗了,后面连药都不愿意吃了,就变成了现在这样。”那一刻,房间一片默然,我的心也微微一颤。
有人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我却觉得,当一个人真正面对贫穷时,他可能已经没有了想象的欲望。我更欣赏连樟村村民面对苦难时的质朴、坚强和勤劳。大山脚下,他们用勇气和汗水与命运搏击,一步一步地挪动着自己的脚步。
春天已然悄悄来到这个山村。在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之下,近年来的连樟村正悄悄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惊喜地听到,村民们拿到政府的专项补助资金盖起新房的故事;我们惊喜地看到,曾经的贫困户摆脱了往日靠天吃饭的无奈,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找到了新的挣钱路子。
如今的连樟村,依然山清水秀。不同的是,原先的农田,成为了大棚蔬菜和番薯基地;以前忙于田间地头的许多村民,成为了村里玩具厂或蔬菜基地的签约工人。正如连樟村村支部书记陆飞红所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里的工厂农业基地的示范建设,也是扶贫和扶智的结合。今天,连樟村的番薯和蔬菜已通过各种电商渠道销往了全国各地,这是村民们做梦也没想到的。
几年之间,连樟村的父老乡亲们乡愁已改,曾经的贫困和疾苦之愁慢慢消散,而对村庄未来的寄托和守望愈发浓烈。
我们也真心希望,这是乡亲们走向美好生活的又一次朴素的开始。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连樟村的工业、农业齐步走,为乡亲们带来了新希望。刘俊杰 摄
玩具厂就办在村内,让村里很多妇女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刘俊杰 摄
连樟村长期以来的农耕生活如今也有了现代气息。刘俊杰 摄
对于陆奕和来说,这一切像做梦一样。
26年前,他的月工资已经有1000多块钱了,是当时绝对的“白领”。
然而,2005年,他的生活仿佛突然“坍塌”,成为村里60多户“贫困户”的一员。
他原以为,这一辈子再也难以翻身了。
大山脚下,他一路走得艰难,他说,“我也不知道自己那些年是怎么熬过来的。”说话间,几近哽咽。
2018年,他的家庭成为广东省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最后8户预脱贫的人家之一。也是这一年,他在家里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他说,村民们永远都记得习总书记那天说过的话“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现在,这句话已经被镌刻在村里的一块巨石上。
一个村 一代人
砍柴挖笋能吃苦就是难吃上猪肉
陆奕和是连樟村土生土长的村民。
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和村里的小伙伴到后山上去砍柴,背到马路上去卖。一天砍个几百斤木柴,换来几十块钱,维持家里人的生计。
年轻人有的是力气,什么能来钱,村里人就去干什么。
盛夏,正是麻笋收割的最佳时节。每年的6、7、8月,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陆奕和大部分时间都在山上挖笋。要不然砍不过来,如果不去砍,就变成竹子,不能食用了。“没有请人做工,雇人是没钱挣的。”
每天早上,他都要4点起床做饭吃,离家十多公里山路,开拖拉机要走一个多小时,到了天基本就亮了。带中饭去麻竹笋林地吃,下午三四点去卖。每天要砍2500多公斤,等处理干净,净笋只有500公斤左右,砍完之后还要切好,然后装运出山,运到连江口镇上去卖,相比就地卖,每斤能多上5分钱。
村里的人一直以来靠麻竹笋维持生计。收入方面,价格高就收入高一点,低就少一点。除了麻竹笋以外,大家平时就打打零工,仔细地经营着家里的柴米油盐。
成亲后,陆奕和更拼了。
上世纪90年代,他第一次走出了这个村庄,来到了佛山一家陶瓷企业。他和几个技术人员一起,负责看管、维护厂里生产线的空气压缩机。那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有1000多元。因家庭的原因,他不得不放弃这份当时薪水较为丰厚的工作,回到家里靠务农和打零工来养活家人。
他不是没有机会。1998年,一位熟人介绍他组个技术团队过去广西一个厂家,承诺一个月工资1.5万元,包吃包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没办法把握。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儿女长大了,需要他看管。
一家六口挤在泥砖房里。连续五六年,家里六口人靠他每天上山砍柴和做零工的收入维持生计。
在这里,诗和远方显得太过浪漫。
2005年,他的妻子突然在精神方面出现问题。家里的劳力又少了一个。住院的费用一天要花销几百元。几个月后,她再也不愿意接受治疗了,到后来慢慢地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生活自理都成问题了。“我也不知道,那些年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言语间,陆奕和已是两眼通红,几近哽咽。
别人是盼着过年,陆奕和是怕过年。每当过年的时候,就是陆奕和犯难的时候。想买点猪肉,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却是有心无力。家里的日常支出,时常要向亲戚借钱。为了吃上猪肉,又要借钱,“不知道怎么开口。”
跟陆奕和一样,陆新接也是穷怕了。他也是从十几岁就开始帮家里干活,搬运工、街边摆地摊卖衣服,吃了不少苦。经熟人介绍,跟着一位包工头搞装修,到处跑,有活干的时候一天能挣几十块钱,没接到活的时候,就没有收入。
两年后,没活干了,陆新接只能又回到村里。这一回,就再没有踏出过离这个乡村超过30公里的地方。
2016年,连樟村被确定为广东省定相对贫困村,陆奕和等60多户成为“贫困户”。深山脚下,连樟村的村民也在苦苦思索:这种靠天吃饭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一座山 一片田
精准扶贫点对点百年古村焕生机
连樟村的人说,在这里,“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想要富,就靠你的双手。
但是,连樟村山多地少,人均5分地不到。村民如果按照往常的模式,种植水稻和玉米,因为难成规模,带给村民的收入微薄。
穷则思变。在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思路后,2016年,英德启动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连樟村由清远市政府办公室、市编办和德晟集团公司挂钩联系帮扶,经过多方面筹集扶贫资金308万元,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进行改善。
驻村的扶贫工作组投入了60多万元打造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现代农业设施,项目规划面积50亩,其中首期30亩。
“种一斤菜一毛钱,4个人分,不是讲虚话来的。”刚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陆国财一边忙活着翻整菜地,一边介绍自己刚刚拿到的固定工作。他说,他和村里3家贫困户承包了近20亩菜地的活儿,现在不用顾虑什么,每天就是吃完饭来这里干活,不像以前天下雨了还要担忧不能砍柴挣钱了。
现在,坐落在连樟村村委会一旁的玩具厂每天都异常热闹,这里的80多名女工全部来自连樟村和周边村庄。“厂里面都是熟人,工作也不辛苦,做多一点就多给一点钱。”52岁的李彩均说,从家里走到厂里面,只要走15分钟就可以了,这里是计件付酬,按月发薪,“在这里干了一年多时间,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很开心。”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连樟村党支部书记陆飞红认为,要打赢扶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有效的。“在连樟村,有就业的产业,也有农业的产业,将来还要有旅游体验的产业。”他说,这些都需要电的支撑。“现在,供电部门正在和我们沟通,近期将以实现村委、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所在地的乌沟冲、马下两个供电台区改造为主,提高村里的供电可靠性,这等于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吃了一颗定心丸。”
经过土地整合,连樟村种植了番薯六七十亩,线上通过网商卖,线下通过烤炉卖。今年1月下旬,在清远乡村新闻官活动上,陆飞红走上台说:“我们带来的是英德红薯,但是已经卖光了,祝大家新年快乐!”陆飞红略带幽默地说,别人都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我现在是又要为民做主,又要回家卖红薯。
一份情 一个梦
电暖乡村人情暖红旗飘飘暖民心
新年新气象。
从英德连江口镇驾车沿着山路连续拐过几十道弯,经过20多分钟的颠簸,就进入了群山环绕的连樟村。
从村头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锄刨齐整的黄土地,这是村里的番薯基地;与番薯基地一桥之隔的不远处,是一排排浅白色的大棚,这里或种植着各类蔬菜,或培育着稀有的兰花。
村道两旁,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大山脚下,一幢幢白色外墙装饰的小楼交错林立。
1月9日下午两点多,连樟村卫生服务站的小房间异常热闹。几位老伯围着卫生站医生邓建文,正在话家常里短。
邓医生说,农村医保从一年交10块钱,到现在每年交300多元,费用是贵了,但交的人越来越多了。目前,村里95%以上的村民都买了大病医疗保险,村里的特困户、贫困户的社保都由政府帮买,自己不用出一分钱。
“大家都买了医保,至少这一块乡亲们会少一块心病。”广东电网公司清远英德供电所客户经理骆卫飞1997年就在连江口供电所上班,在连樟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唠。20多年过去了,他成了村民口中的飞哥,有事找他办,有话跟他聊。飞哥说,村里的人都很勤劳,很多家庭都是因为大病致贫,这其中有很多无奈,也有很多常人无法体会的酸楚。
“飞哥尝尝我家的烤红薯吧!”“飞哥有空教教我怎么用微信交电费哦……”春节前夕,骆卫飞一走进村,就有不少村民笑呵呵地跟他打招呼。他说,看着村里头路宽了,新房子多了,村里的农产品也逐步打开了销路,自己也打心里高兴。
的确,近几年,连樟村可谓喜事连连。2015年,村里更换了5台变压器,变电容量达到了600千伏安,村里容量不足、村民家里电压低的日子已成为历史;2017年,村里原先泥泞不堪的道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更让大家高兴的是,这几年,随着政府扶贫资金的拨款到位和产业的拓展,不少原来的贫困户都盖起了新楼,找到了新的谋生手段。
如今,陆奕和一家从泥砖房搬进了三层新房。更让陆奕和欣喜的是,他在家门口找到了更高收入的新工作。最近,他又向银行申请了5万元贷款,用于承包村中的竹山。加上之前承包的部分,陆奕和现拥有的竹山超过了60亩,年收入预计在3—4万元。累了大半辈子,他终于有盼头了。
2018年底,连樟村的最后8户贫苦户实现了预脱贫。“觉得很有奔头,很有干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刚刚脱贫的陆国迎最近承包了火龙果园,养起了鸡鹅,磨起了豆腐,开办了饭店农庄,店里打浆机、电磁炉、空调等电器一应俱全。这个月,他又在农庄的一侧新建了两个卫生间,“我们这里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啊!”
村里一代人的农耕生活迎来了新时代。
“让乡亲们吃不愁、穿不愁,再发展农产品产业,结合乡村游进行种植,尽最大努力把现有产业做好。”陆飞红说,现在,大家的心态越来越好了,非常振奋,未来的几年,希望连樟村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方面闯出一条可复制的路来,不辜负总书记的深情期望。
深山脚下的连樟村,正在让父老乡亲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南网报记者 黄勇华 窦小兵 通讯员 杨雅洁 周晓 李晓怡
>>记者手记
乡愁一改万象新
在诗人眼里,乡愁可以是一枚邮票,可以是一张船票。而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乡愁就是发愁,为亲人的疾病医疗费发愁,为家里的柴米油盐发愁。过去的很多年里,连樟村的很多村民就生活在这种愁苦当中。
时隔多年,从小靠砍柴养家糊口的村民还记得当初50公斤的柴是10元左右;一直靠麻笋经营生活的陆新接,会盘算麻笋剥或不剥的价差,尽管每斤只差5分钱。多年过去了,很多人粗略一算,发现自己从事的工种竟达几十项之多,砍柴种笋养瓜,装修卖衣拖车。只要有空,只要能来钱的活,他们都愿意干。深山林中,他们就这样仔细地、朴素地、坚强地生活着。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连樟村的60多户贫困户中,他们或经历了亲人疾病的突袭,或饱受伤痛的困扰,或苦于一身不能二用的无奈。当陆奕和指着正佝偻着背缓缓行走的妻子时,他不禁湿红了眼眶:“在医院待了一阵子以后,她再也不愿意接受治疗了,后面连药都不愿意吃了,就变成了现在这样。”那一刻,房间一片默然,我的心也微微一颤。
有人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我却觉得,当一个人真正面对贫穷时,他可能已经没有了想象的欲望。我更欣赏连樟村村民面对苦难时的质朴、坚强和勤劳。大山脚下,他们用勇气和汗水与命运搏击,一步一步地挪动着自己的脚步。
春天已然悄悄来到这个山村。在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之下,近年来的连樟村正悄悄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惊喜地听到,村民们拿到政府的专项补助资金盖起新房的故事;我们惊喜地看到,曾经的贫困户摆脱了往日靠天吃饭的无奈,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找到了新的挣钱路子。
如今的连樟村,依然山清水秀。不同的是,原先的农田,成为了大棚蔬菜和番薯基地;以前忙于田间地头的许多村民,成为了村里玩具厂或蔬菜基地的签约工人。正如连樟村村支部书记陆飞红所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里的工厂农业基地的示范建设,也是扶贫和扶智的结合。今天,连樟村的番薯和蔬菜已通过各种电商渠道销往了全国各地,这是村民们做梦也没想到的。
几年之间,连樟村的父老乡亲们乡愁已改,曾经的贫困和疾苦之愁慢慢消散,而对村庄未来的寄托和守望愈发浓烈。
我们也真心希望,这是乡亲们走向美好生活的又一次朴素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