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多股东的省级电力交易中心
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在新一轮电改大幕拉开前,南方电网公司就开始探索电力交易新模式。
2014年,全国输配电价改革在深圳破冰,首次厘清了输配电资产的边界和规模,核定了输配电价,为国家层面单独核定输配电价、全面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创造了重要实践经验。
与此同时,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稳增长压力的不断加大,贵州电网公司也多次向贵州省政府建议,尽快组建贵州电力交易中心、推进电力直接交易。终于在2015年2月,中发9号文出台前,成立了全国首个电力交易中心,开始推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南网区域内,贵州、云南成为全国首批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改革试点。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的观点颇有预见性。他认为,随着改革推进,交易中心是进行电力直接交易的必需场所。因此,贵州电力交易中心的成立,被视为新一轮电改的亮点。
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贵州省综合试点方案,贵州电力交易中心正式挂牌运行。交易中心成立这一年,共组织全省498家电力用户和16家发电企业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全年交易电量172.42亿千瓦时,占省内售电量的20.4%,共减少用户用电成本10.17亿元,保住省内大工业用电量约100亿千瓦时,扼制了电解铝、铁合金、黄磷等行业的用电下滑趋势,在发电侧提高省内火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426小时,增加煤炭产量约500万吨,实现了共赢,有力支持了贵州的经济发展。
2016年3月28日,贵州电力交易中心完成公司工商注册;4月21日,举行了贵州电力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暨电力交易系统投运仪式,交易中心正式转为公司制运营,这也是我国成立的首个多股东有限公司制省级电力交易机构。它由贵州电网公司和贵州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总注册资金为3000万元,其中前者出资80%、后者出资20%。由于交易中心的股东构成相对简单,股东会议事决策容易达成一致,从而提高了交易中心的运作效率。
贵州电网公司对交易中心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该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尚春对建设工作给予指导,为交易中心短时间内顺利建成投运奠定了基础。
2017年2月、4月,贵州电力交易中心先后参加了全国电力体制改革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召开的电力交易机构座谈会,并作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交易中心提出“强化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发挥市场管理委员会作用及核定分压线损率”三条建议。
5月2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全国电力体制改革座谈会相关意见和建议的复函》明确采纳了这三条建议,诠释了贵州电力交易中心在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并主动为国家提出建议的实事求是的作风。
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
走进贵州电力交易中心,一块巨型电子屏幕映入眼帘。屏幕上每天都会滚动显示电力交易指数、电网运行情况以及电力交易概况等信息。
屏幕的最左侧显示出电力交易指数曲线,对于交易主体来说,这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指数曲线简单直观,一目了然,市场主体一看就知道它的变化情况。”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了解,通过对贵州省内电力相关上下游产业涉及的13个重点行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日交易电量、电价数据作分析,结合贵州大数据中心收集的产品单耗、单价等信息,贵州电力交易中心在全国首创了电力交易指数。
“交易指数不仅能展示各个行业电力交易量、价等情况的发展态势,还能反映重点工业行业的用电量及用电成本变动情况、分析电力交易对行业上下游生产的影响,从而揭示电力交易与工业增加值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为政府把握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脉搏提供决策参考。”贵州电力交易中心董事长、总经理王玉萍说。
交易指数只是交易中心庞大数据网络系统的一部分。电力市场交易系统集成了市场成员管理、交易管理、合同管理、交易结算、信息发布、交易计划管理和统计分析等七大功能模块,可容纳所有市场主体同时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交易。此外,系统还拥有多种多样的交互方式,市场主体不仅可在交易大厅通过触摸屏、填单台、电脑等传统方式操作,还能够用手机及iPad等随时访问开展交易。
“如果没有系统,光靠人工操作的话,不仅忙不过来,而且还容易出错。”交易中心交易管理部副主任朱明由衷感慨。在系统运行初期,交易中心采用“人工+系统”双轨制操作,当时总共仅4人的交易管理部时常加班,半年后全部采用系统操作,虽然交易量提升了,但工作人员却可以从繁重的人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将主要工作量转移到交易组织、策划上。
今年1月18日,交易中心首次通过交易系统实现网上集中竞价交易,即在规定时间内,发电企业和用户只需在系统上申报电量、电价,系统根据交易规则自行匹配撮合,确定成交对象。到目前为止,交易中心已通过交易系统组织开展了5次月度集中竞价交易,成交电量共计9.53亿千瓦时。“对于我们发电企业以及用户而言,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而且交易过程更加公平和透明。”参与交易操作的贵州金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火电部副主任易平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