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实力无以言尊严——记南方电网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团队

  西电东送团队直升机巡线现场。(资料图片)

  天生桥二级电站建设初期,机组蜗壳安装。(资料图片)

  在世界首个±500千伏同塔双回直流工程——溪洛渡直流工程的牛寨换流站,运维人员需要每个月从云南曲靖坐火车出发前往维护,车厢成为了他们的“流动会议室”。(资料图片)

  1996年大学毕业的胡蓉,在南方电网工作超过20年,获得过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及南方电网公司的科技奖项。西电东送团队中集中了一批如她一样的杰出人才。(资料图片)

  纵观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句话:无实力无以言尊严,不自强无以言实力,不变革无以图自强。实际上,这几句用以形容西电东送战略实施过程也极为恰当。

  20多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壮阔大潮,广东的经济发展焦渴地需要着外面的电源,而云贵的水电火电又窝在高山峡谷间,两看不厌,却无从对接。

  历经20余年的西电东送、20余年的电力脉动,实现了跨省域的电力传输,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如此,这条长路对于中国电力工作者而言,也是心酸有之,豪迈有之,痛彻有之,沉思有之。从跟随者到话语者,这是一条荆棘之路,也是一条南网人奋发图强之路。

“无关人员请离场”

  没有技术实力,何谈面子与尊严

  “西电东送”设想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中期,但由于当时国家财力不足和技术水平不够而无法实施;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部署西电东送北、中、南三线通道工程建设,其中南线通道工程以开发南盘江红水河水电资源为主,计划送电广东。

  上世纪90年代初,西电东送三线通道已现雏形。南线通道,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首台机组于1992年投产发电,次年天生桥至广东第一回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投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区电网联网运行,这也是西电东送南线首条通道。负责联网运行管理的是于1991年成立的南方电力联营公司(以下简称南电联),后来的电力体制改革中,在该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如今的南方电网公司。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毕业的时候,跟我一同入职南电联的还有20多个大学生,天广直流的建设和投产时,我们都待在天生桥换流站,不少于5年。”据1996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胡蓉回忆,在那前后几年,南电联每年都会招募这么一批“青年才俊”,希望攻克直流输电的难题,并着眼于未来长期西电东送工程人才培养储备。

  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经济发展迅猛,1991—1995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均电力增长18.21%,电力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广东迫切需求西部送来的水电。相比于交流输电来说,直流输电的优势在于输电过程中的电量损耗小,经济性更高。

  但当时我国别说掌握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哪怕建设经验都少得可怜,唯一建成的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葛洲坝至南桥工程也是完全外包。这一次要建的天生桥至广州±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简称天广直流工程)也不得不如法炮制。

  “德国西门子公司总承包,所有的技术、设备都是他们来安排。”比胡蓉还早一年入职的任成林也参与过工程实施过程。他说自己当时完完全全就是个小学徒,上班就跟着德国的技术专家们,看他们怎么安装调试,听他们讲解系统知识。

  在穷乡僻壤的天生桥换流站里,无法借助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扩展资料知识,这些“学徒”们就利用下班时间自学。“老外给我们技术资料,全英文的,成千上万页,我们每个人分几百页,对着辞典一行行翻译成中文看。”任成林说。

  客观地说,在我国直流输电工程“草创”时期,以西门子、ABB为代表的国际电力巨头企业,给予了很多帮助。不光是天广直流工程,在后续多条5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西电东送工程建设中,都有外方技术专家的参与。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在享受着国外成套设备便利的同时,天广直流工程自主化率几乎为零,这种苦涩只有亲历者才会明白。多年后,南网科研院董事长饶宏回忆起天广直流工程通电调试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当时现场由30多名德国技术人员操盘,中方人员“像等待外教来上课的学生”。然而就在调试开始前,德国人的一句话,却让饶宏和他的同事们当场愣住了,“德方项目经理跟我说,调试马上要开始了,请你们无关的人员离场。”这句话刺痛了在场的每一个中方技术人员,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从别人那里看不到、学不来的。正因如此,中国电力人认识到技术设备自主化的重要意义。

  “这是面子问题,更是尊严问题。”成员们暗自下定决心,要吸收引进再创新。

“不能因为国外没有,我们就不敢搞”

  豪言壮语背后,是汗水的结晶

  西电东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工程,成为国家战略是在1999年。随着北、中、南三线通道的建设,西电东送已初步显现出优越性,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缓解了东部地区电力紧张局面。但面对广东等地用电需求的日益增长,西电东送大通道的建设仍旧刻不容缓。

  因此,在2000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十五”期间从贵州、云南向广东输电1000万千瓦电力的方向。当年11月,西电东送9项工程开工,规模巨大,其中包括三峡至广东的±500千伏直流、贵州至广东的±500千伏直流和贵州至广东的500千伏交流等3项输电工程。这3项工程在2004年底前全部投运,连同天广直流工程180万千瓦的送电量,提前完成西电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任务。

  多项工程的建成投运,带来的经济社会效果极其显著,但工程国产自主化水平低下的窘境就像心口上长着的荆刺,令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团队成员们疼痛难耐,“一定要有个自己干成的工程才行。”

  2005年开工的贵州至广东第二回±500千伏直流工程(简称贵广二回)是最好的机遇,这也是国家确定的首个直流自主化依托工程,要求“以我为主、联合设计、自主生产”,综合自主化率达到70%以上。

  超高压公司作为西电东送主网架的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负责整个工程的技术引进、组织和协调等工作;南方电网还专门组建技术研究中心(后在此基础上成立南网科研院),承担了系统研究、成套设计、试验和系统调试等自主化核心工作,探索了一条具有南方电网特色的自主化工作模式。

  “我们做的这些事情,国内此前是没人做到过的。”如今成为南方电网公司高级技术专家的李岩,当时刚入职不久,贵广二回成为他首个真正意义上完全参与的工程。他解释起成套设计:把所有研究工作都做完,图纸怎么画,变压器放在什么位置、参数多少,不同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

  换流变压器是工程中至关重要的设备,相当于换流站的“心脏”。依托该工程,我国取得了设备国产化重要突破。国家政策扶持与强大市场需求的驱动,国内许继集团、特变电工沈变公司等主要电力设备厂家投资建设生产线,最终研发生产了首台直流低端换流变压器,换流站首次装上了“中国心”。

  自此,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工程建设,再未出现外方总承包的情况。

  “以前外方成套供应主设备,现在我们实现主设备的集成和总体方案的组织。”参与多条直流工程建设管理的胡蓉很自豪地说。但是,南方电网并未就此止步。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团队开始设计建设更高电压等级的工程——±800千伏特高压直流。

  这是世界都未曾触及的难题。因此当时中国提出对±800千伏特高压直流技术的研发时,国内外是一片质疑的声音,认为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只能购买别人的输电技术的国家要挑战世界级难题,简直是天方夜谭。

  逆流中方显砥柱中流,在质疑声中,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为代表的团队成员却信念坚定。“不能因为国外没有,我们就不能搞、不敢搞。”李立浧说,“要通过自主创新,把特高压技术做成。”团队中有人甚至半开玩笑地解压,我国自主把原子弹都造出来了,何况“区区”一条输电线呢?

  豪言的背后,既是自信心的表达,也是汗水的结晶。光从实验方面讲,实验条件国内不具备,只能去瑞典进行。团队成员利用瑞典一个实验室,模拟与国内相同的环境,最后得出了世界首个特高压绝缘参数。电磁环境、设备研制等等特大电流下的世界级难题,都在日复一日地反复调试修改中逐步攻破。“最忙的时候连续工作两三天,几乎没有睡觉的时间,实在困到不行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团队成员王琦说。

  努力终于有了回报。2009年底,±800千伏云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调试完成,单极投运。这是世界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参与工程的外方工程师们也非常激动,他们也拿起手机给在海外各地的分部打电话报喜。”超高压公司副总经理蔡希鹏还记得当时的场景。

  工程除部分换流变压器和直流场设备由西门子公司提供外,其余设备均由国内厂家、机构承担,工程成套设备综合国产化率为62.19%,实现产权自主化。

  “自主知识产权不是买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要有真本事才行。”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中,李岩逐渐感受到对方态度的变化,这是实力赢得的尊重。

 “别人的问题,我们也来参与解决”

  拥有一定话语权,更应谦卑和努力

  “如果说,40年改革开放,让整个中国进了一大步,那么西电东送也让我国直流输电技术进了一大步,从小白到完全掌握核心技术。”李岩认为。

  随着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诸多工程的建设,我国的输电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光在国内实现了能源跨区域运输,而且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将输电技术逐渐影响到海外。尤其是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特高压和提升稳定、灵活性的柔性直流输电。

  十年潜行,十年裂变,南方电网在超高压直流输电方面终于完成了从跟随者到话语者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来自于冲天豪气,更来自于苦心孤诣。由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西电东送团队成员开始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编写。南网科研院生产技术支持中心主任助理赵林杰研究了10年的西电东送直流工程主要设备,参编的换流变压器国际标准获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联合颁布。

  10年来,赵林杰参与研究的变压器超过250台,南方电网构建了仿真与实测有机结合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装备,解决了一系列变压器生产运行中的问题。

  “以前我们自家的问题,都让别人帮忙;现在我们也参与解决别人的问题了。”参与标准的编写与制定,即意味着南方电网在业内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但了解的越多,团队成员们发现不了解的也越多,内心反而更谦卑谨慎。“刚工作几年明白点东西,同行也请教你,有点飘了,以为自己是专家;后来越研究越深,现在都不敢称专家。”赵林杰笑着说。

  李岩也认为,虽说我国输电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客观地讲,与世界最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这种差距是综合性的,有可能你个别环节达到甚至超过别人,但整体实力还不够。”这像极了足球,单靠个别球星的发挥,缺乏整体实力的队伍很难走得更远。

  因此,团队成员们仍在努力,力争在材料上有所突破,培养积累优秀的后备人才,踏踏实实地继续干。在解决了有电用的“温饱”和用得好的“小康”问题后,中国电力人开始思考清洁电的开发和广泛使用,这是关乎当下与未来的长期命题。

  南方电网的西电东送,始于天生桥。参与过工程建设的任成林,时常回想与同事们在黔桂两省交界的穷乡僻壤之地挥汗如雨的日子。在他身边发生过关乎生死的真实故事,与蛇虫鼠蚁为伍更不足为奇,“什么苦都经历了,还怕今后的麻烦吗?闷头干就是了。”

  工作14年,李岩有保留通讯录的习惯,最早的那一份都有。抽空翻一翻,他发现里面大多数人还在做着与当年同样的事——那自然是与西电东送密切相关的事。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无实力无以言尊严——记南方电网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团队

发布时间:2018-10-11 来源: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西电东送团队直升机巡线现场。(资料图片)

  天生桥二级电站建设初期,机组蜗壳安装。(资料图片)

  在世界首个±500千伏同塔双回直流工程——溪洛渡直流工程的牛寨换流站,运维人员需要每个月从云南曲靖坐火车出发前往维护,车厢成为了他们的“流动会议室”。(资料图片)

  1996年大学毕业的胡蓉,在南方电网工作超过20年,获得过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及南方电网公司的科技奖项。西电东送团队中集中了一批如她一样的杰出人才。(资料图片)

  纵观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句话:无实力无以言尊严,不自强无以言实力,不变革无以图自强。实际上,这几句用以形容西电东送战略实施过程也极为恰当。

  20多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壮阔大潮,广东的经济发展焦渴地需要着外面的电源,而云贵的水电火电又窝在高山峡谷间,两看不厌,却无从对接。

  历经20余年的西电东送、20余年的电力脉动,实现了跨省域的电力传输,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如此,这条长路对于中国电力工作者而言,也是心酸有之,豪迈有之,痛彻有之,沉思有之。从跟随者到话语者,这是一条荆棘之路,也是一条南网人奋发图强之路。

“无关人员请离场”

  没有技术实力,何谈面子与尊严

  “西电东送”设想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中期,但由于当时国家财力不足和技术水平不够而无法实施;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部署西电东送北、中、南三线通道工程建设,其中南线通道工程以开发南盘江红水河水电资源为主,计划送电广东。

  上世纪90年代初,西电东送三线通道已现雏形。南线通道,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首台机组于1992年投产发电,次年天生桥至广东第一回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投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区电网联网运行,这也是西电东送南线首条通道。负责联网运行管理的是于1991年成立的南方电力联营公司(以下简称南电联),后来的电力体制改革中,在该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如今的南方电网公司。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毕业的时候,跟我一同入职南电联的还有20多个大学生,天广直流的建设和投产时,我们都待在天生桥换流站,不少于5年。”据1996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胡蓉回忆,在那前后几年,南电联每年都会招募这么一批“青年才俊”,希望攻克直流输电的难题,并着眼于未来长期西电东送工程人才培养储备。

  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经济发展迅猛,1991—1995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均电力增长18.21%,电力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广东迫切需求西部送来的水电。相比于交流输电来说,直流输电的优势在于输电过程中的电量损耗小,经济性更高。

  但当时我国别说掌握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哪怕建设经验都少得可怜,唯一建成的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葛洲坝至南桥工程也是完全外包。这一次要建的天生桥至广州±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简称天广直流工程)也不得不如法炮制。

  “德国西门子公司总承包,所有的技术、设备都是他们来安排。”比胡蓉还早一年入职的任成林也参与过工程实施过程。他说自己当时完完全全就是个小学徒,上班就跟着德国的技术专家们,看他们怎么安装调试,听他们讲解系统知识。

  在穷乡僻壤的天生桥换流站里,无法借助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扩展资料知识,这些“学徒”们就利用下班时间自学。“老外给我们技术资料,全英文的,成千上万页,我们每个人分几百页,对着辞典一行行翻译成中文看。”任成林说。

  客观地说,在我国直流输电工程“草创”时期,以西门子、ABB为代表的国际电力巨头企业,给予了很多帮助。不光是天广直流工程,在后续多条5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西电东送工程建设中,都有外方技术专家的参与。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在享受着国外成套设备便利的同时,天广直流工程自主化率几乎为零,这种苦涩只有亲历者才会明白。多年后,南网科研院董事长饶宏回忆起天广直流工程通电调试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当时现场由30多名德国技术人员操盘,中方人员“像等待外教来上课的学生”。然而就在调试开始前,德国人的一句话,却让饶宏和他的同事们当场愣住了,“德方项目经理跟我说,调试马上要开始了,请你们无关的人员离场。”这句话刺痛了在场的每一个中方技术人员,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从别人那里看不到、学不来的。正因如此,中国电力人认识到技术设备自主化的重要意义。

  “这是面子问题,更是尊严问题。”成员们暗自下定决心,要吸收引进再创新。

“不能因为国外没有,我们就不敢搞”

  豪言壮语背后,是汗水的结晶

  西电东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工程,成为国家战略是在1999年。随着北、中、南三线通道的建设,西电东送已初步显现出优越性,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缓解了东部地区电力紧张局面。但面对广东等地用电需求的日益增长,西电东送大通道的建设仍旧刻不容缓。

  因此,在2000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十五”期间从贵州、云南向广东输电1000万千瓦电力的方向。当年11月,西电东送9项工程开工,规模巨大,其中包括三峡至广东的±500千伏直流、贵州至广东的±500千伏直流和贵州至广东的500千伏交流等3项输电工程。这3项工程在2004年底前全部投运,连同天广直流工程180万千瓦的送电量,提前完成西电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任务。

  多项工程的建成投运,带来的经济社会效果极其显著,但工程国产自主化水平低下的窘境就像心口上长着的荆刺,令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团队成员们疼痛难耐,“一定要有个自己干成的工程才行。”

  2005年开工的贵州至广东第二回±500千伏直流工程(简称贵广二回)是最好的机遇,这也是国家确定的首个直流自主化依托工程,要求“以我为主、联合设计、自主生产”,综合自主化率达到70%以上。

  超高压公司作为西电东送主网架的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负责整个工程的技术引进、组织和协调等工作;南方电网还专门组建技术研究中心(后在此基础上成立南网科研院),承担了系统研究、成套设计、试验和系统调试等自主化核心工作,探索了一条具有南方电网特色的自主化工作模式。

  “我们做的这些事情,国内此前是没人做到过的。”如今成为南方电网公司高级技术专家的李岩,当时刚入职不久,贵广二回成为他首个真正意义上完全参与的工程。他解释起成套设计:把所有研究工作都做完,图纸怎么画,变压器放在什么位置、参数多少,不同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

  换流变压器是工程中至关重要的设备,相当于换流站的“心脏”。依托该工程,我国取得了设备国产化重要突破。国家政策扶持与强大市场需求的驱动,国内许继集团、特变电工沈变公司等主要电力设备厂家投资建设生产线,最终研发生产了首台直流低端换流变压器,换流站首次装上了“中国心”。

  自此,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工程建设,再未出现外方总承包的情况。

  “以前外方成套供应主设备,现在我们实现主设备的集成和总体方案的组织。”参与多条直流工程建设管理的胡蓉很自豪地说。但是,南方电网并未就此止步。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团队开始设计建设更高电压等级的工程——±800千伏特高压直流。

  这是世界都未曾触及的难题。因此当时中国提出对±800千伏特高压直流技术的研发时,国内外是一片质疑的声音,认为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只能购买别人的输电技术的国家要挑战世界级难题,简直是天方夜谭。

  逆流中方显砥柱中流,在质疑声中,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为代表的团队成员却信念坚定。“不能因为国外没有,我们就不能搞、不敢搞。”李立浧说,“要通过自主创新,把特高压技术做成。”团队中有人甚至半开玩笑地解压,我国自主把原子弹都造出来了,何况“区区”一条输电线呢?

  豪言的背后,既是自信心的表达,也是汗水的结晶。光从实验方面讲,实验条件国内不具备,只能去瑞典进行。团队成员利用瑞典一个实验室,模拟与国内相同的环境,最后得出了世界首个特高压绝缘参数。电磁环境、设备研制等等特大电流下的世界级难题,都在日复一日地反复调试修改中逐步攻破。“最忙的时候连续工作两三天,几乎没有睡觉的时间,实在困到不行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团队成员王琦说。

  努力终于有了回报。2009年底,±800千伏云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调试完成,单极投运。这是世界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参与工程的外方工程师们也非常激动,他们也拿起手机给在海外各地的分部打电话报喜。”超高压公司副总经理蔡希鹏还记得当时的场景。

  工程除部分换流变压器和直流场设备由西门子公司提供外,其余设备均由国内厂家、机构承担,工程成套设备综合国产化率为62.19%,实现产权自主化。

  “自主知识产权不是买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要有真本事才行。”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中,李岩逐渐感受到对方态度的变化,这是实力赢得的尊重。

 “别人的问题,我们也来参与解决”

  拥有一定话语权,更应谦卑和努力

  “如果说,40年改革开放,让整个中国进了一大步,那么西电东送也让我国直流输电技术进了一大步,从小白到完全掌握核心技术。”李岩认为。

  随着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诸多工程的建设,我国的输电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光在国内实现了能源跨区域运输,而且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将输电技术逐渐影响到海外。尤其是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特高压和提升稳定、灵活性的柔性直流输电。

  十年潜行,十年裂变,南方电网在超高压直流输电方面终于完成了从跟随者到话语者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来自于冲天豪气,更来自于苦心孤诣。由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西电东送团队成员开始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编写。南网科研院生产技术支持中心主任助理赵林杰研究了10年的西电东送直流工程主要设备,参编的换流变压器国际标准获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联合颁布。

  10年来,赵林杰参与研究的变压器超过250台,南方电网构建了仿真与实测有机结合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装备,解决了一系列变压器生产运行中的问题。

  “以前我们自家的问题,都让别人帮忙;现在我们也参与解决别人的问题了。”参与标准的编写与制定,即意味着南方电网在业内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但了解的越多,团队成员们发现不了解的也越多,内心反而更谦卑谨慎。“刚工作几年明白点东西,同行也请教你,有点飘了,以为自己是专家;后来越研究越深,现在都不敢称专家。”赵林杰笑着说。

  李岩也认为,虽说我国输电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客观地讲,与世界最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这种差距是综合性的,有可能你个别环节达到甚至超过别人,但整体实力还不够。”这像极了足球,单靠个别球星的发挥,缺乏整体实力的队伍很难走得更远。

  因此,团队成员们仍在努力,力争在材料上有所突破,培养积累优秀的后备人才,踏踏实实地继续干。在解决了有电用的“温饱”和用得好的“小康”问题后,中国电力人开始思考清洁电的开发和广泛使用,这是关乎当下与未来的长期命题。

  南方电网的西电东送,始于天生桥。参与过工程建设的任成林,时常回想与同事们在黔桂两省交界的穷乡僻壤之地挥汗如雨的日子。在他身边发生过关乎生死的真实故事,与蛇虫鼠蚁为伍更不足为奇,“什么苦都经历了,还怕今后的麻烦吗?闷头干就是了。”

  工作14年,李岩有保留通讯录的习惯,最早的那一份都有。抽空翻一翻,他发现里面大多数人还在做着与当年同样的事——那自然是与西电东送密切相关的事。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