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微博上一段网友制作的视频“世界各国发电量1896~2016”火了。120年各国发电量柱状图的变化,折射出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火力”。其中,给大家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1978年以来中国发电量的迅猛变化——
中国的发电量从1978年的2565亿千瓦时、位居世界第七位,一步步逼近、超越发达国家。到1996年,中国发电量猛增到1.08万亿千瓦时,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此后,中国的发电量就像是“开了挂”一样,火力全开,至2012年以奇迹般的速度增至4.82万亿千瓦时,首次超过美国,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
这段视频留给观众一连串思考——4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究竟经历了什么,像坐火箭一样飞速发展?改革开放40年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仅仅限于发电和用电数字的增长吗?用电量增长背后的国民经济呈现怎样的变化?
历史是最忠实的记录者,把一个个散碎的记忆像珍珠般串成一串,当我们把历史刻成坐标,回顾一桩桩往事时,一段段孤立的故事呈现出紧密的逻辑关系,并且告诉我们——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将去向何处。
电票、停电成为久远记忆
说到电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其为何物。今天,普通居民打开开关,就有光亮照亮房间;农民合上电闸,汩汩而出的地下水就伴着水泵的强劲动力奔向田野;工业企业客户用电更是享受着“电保姆”的优质服务……电早已成为广大民众最方便易得的能源,这一切似乎理所当然。
而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发展起步,电力供应曾严重短缺。当时,电力如同粮食一样限量供应,电票也如粮票一样,记录着那段“凭票供应”的往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许多地方都因为缺电发行了电票。当时电力实在是太紧缺了,尽管严格执行用电分配方案,但供需缺口仍然很大。以川西电网为例,1978年7月,平均每天限电30万千瓦,缺电30%以上。电力最紧张的时候,整个片区停一半供一半,一条街接一条街地停电,蜡烛成了最抢手的物品。除必须重点保证的企业,主电网内有1000多个企业要么待电投产,要么缺电停产或半停产。
那时的报纸经常像天气预报一样发出计划停电通知,电力短缺让群众生活很不方便,也限制了生产力的提高,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川西地区并非特例,在山东、西藏、甘肃、安徽、江苏等地也先后出现过电票,反映出缺电的无奈。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形势,原水利电力部副总工程师沈根才认为,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短板就是缺电。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缺电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1979年,国家财力不足,基本建设收缩,电力建设也同时压缩。1975年全国缺电500万千瓦,1980年缺电1000万千瓦,1985年缺电1200万千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这是全国工作着力点转移后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大战役,电力工业的生产力也逐年得到释放。
一转眼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电票已难觅踪迹。那几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不断创出新高,1978年全社会用电量仅为2498亿千瓦时,18年后,在1996年突破1万亿千瓦时,先后超越了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来到世界第二位。
电力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全社会用电量由1万亿千瓦时上升至2万亿千瓦时用了8年(1997~2004年);随后的9年中,每3年上一个台阶,分别在2007年、2010年和2013年实现了3万亿、4万亿、5万亿千瓦时的突破。
时间来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2011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首次位居世界第一,这是自有电以来,全社会用电量“冠军”的头衔第一次被美国以外的国家摘得。到2017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创纪录的6.31万亿千瓦时,比改革初期增长了24倍多,比整个美洲或欧洲的用电量还多。
人均用电量更能反映出人们的真实感受:1978年,我国人均用电量仅为260千瓦时,直到2000年才突破1000千瓦时;6年后的2006年,进入2000千瓦时阶段;之后每三年增长1000千瓦时,到2014年我国人均用电量跻身“4000千瓦时俱乐部”。到2017年,我国人均用电量达到4538千瓦时,是1978年的17.45倍,接近全球平均水平。
最直观的变化是百姓家里“四大件”的变迁,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和缝纫机被彩色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器取代,随后,电脑、空调、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不断普及,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如今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实现了电气类产品消费升级。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前不久,微博上一段网友制作的视频“世界各国发电量1896~2016”火了。120年各国发电量柱状图的变化,折射出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火力”。其中,给大家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1978年以来中国发电量的迅猛变化——
中国的发电量从1978年的2565亿千瓦时、位居世界第七位,一步步逼近、超越发达国家。到1996年,中国发电量猛增到1.08万亿千瓦时,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此后,中国的发电量就像是“开了挂”一样,火力全开,至2012年以奇迹般的速度增至4.82万亿千瓦时,首次超过美国,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
这段视频留给观众一连串思考——4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究竟经历了什么,像坐火箭一样飞速发展?改革开放40年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仅仅限于发电和用电数字的增长吗?用电量增长背后的国民经济呈现怎样的变化?
历史是最忠实的记录者,把一个个散碎的记忆像珍珠般串成一串,当我们把历史刻成坐标,回顾一桩桩往事时,一段段孤立的故事呈现出紧密的逻辑关系,并且告诉我们——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将去向何处。
电票、停电成为久远记忆
说到电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其为何物。今天,普通居民打开开关,就有光亮照亮房间;农民合上电闸,汩汩而出的地下水就伴着水泵的强劲动力奔向田野;工业企业客户用电更是享受着“电保姆”的优质服务……电早已成为广大民众最方便易得的能源,这一切似乎理所当然。
而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发展起步,电力供应曾严重短缺。当时,电力如同粮食一样限量供应,电票也如粮票一样,记录着那段“凭票供应”的往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许多地方都因为缺电发行了电票。当时电力实在是太紧缺了,尽管严格执行用电分配方案,但供需缺口仍然很大。以川西电网为例,1978年7月,平均每天限电30万千瓦,缺电30%以上。电力最紧张的时候,整个片区停一半供一半,一条街接一条街地停电,蜡烛成了最抢手的物品。除必须重点保证的企业,主电网内有1000多个企业要么待电投产,要么缺电停产或半停产。
那时的报纸经常像天气预报一样发出计划停电通知,电力短缺让群众生活很不方便,也限制了生产力的提高,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川西地区并非特例,在山东、西藏、甘肃、安徽、江苏等地也先后出现过电票,反映出缺电的无奈。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形势,原水利电力部副总工程师沈根才认为,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短板就是缺电。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缺电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1979年,国家财力不足,基本建设收缩,电力建设也同时压缩。1975年全国缺电500万千瓦,1980年缺电1000万千瓦,1985年缺电1200万千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这是全国工作着力点转移后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大战役,电力工业的生产力也逐年得到释放。
一转眼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电票已难觅踪迹。那几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不断创出新高,1978年全社会用电量仅为2498亿千瓦时,18年后,在1996年突破1万亿千瓦时,先后超越了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来到世界第二位。
电力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全社会用电量由1万亿千瓦时上升至2万亿千瓦时用了8年(1997~2004年);随后的9年中,每3年上一个台阶,分别在2007年、2010年和2013年实现了3万亿、4万亿、5万亿千瓦时的突破。
时间来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2011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首次位居世界第一,这是自有电以来,全社会用电量“冠军”的头衔第一次被美国以外的国家摘得。到2017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创纪录的6.31万亿千瓦时,比改革初期增长了24倍多,比整个美洲或欧洲的用电量还多。
人均用电量更能反映出人们的真实感受:1978年,我国人均用电量仅为260千瓦时,直到2000年才突破1000千瓦时;6年后的2006年,进入2000千瓦时阶段;之后每三年增长1000千瓦时,到2014年我国人均用电量跻身“4000千瓦时俱乐部”。到2017年,我国人均用电量达到4538千瓦时,是1978年的17.45倍,接近全球平均水平。
最直观的变化是百姓家里“四大件”的变迁,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和缝纫机被彩色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器取代,随后,电脑、空调、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不断普及,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如今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实现了电气类产品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