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和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受理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多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四川省突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从事聚变堆关键材料和部件制作技术研发的许多年里,一项又一项成就印证着他的聚变初心,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助力他点亮了聚变领域里的一颗颗明星。他就是中核集团劳动模范、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谌继明。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大科学工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一,也是迄今我国参加的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核西物院承担了我国ITER采购包中绝大部分涉核部件任务,而谌继明则是屏蔽包层采购包的主要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屏蔽包层采购包项目组克服重重阻力,不负使命,取得重大突破。
荆棘遍布,也义无反顾
如谌继明所说,“中国发展核聚变能源的出路,就是要参加ITER。不参加ITER的话,我们会越来越落后。”而他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核聚变能源出路的探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一壁”是ITER的一项关键技术,其加工制造是ITER实验反应堆的主要挑战之一。随着ITER计划的实施,其表面热负荷要求从初始的0.5MW/m2升高到5MW/m2,整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面临这升级了的重大挑战,许多欧洲人选择了难度系数较低的1-2MW/m2热负荷的第一壁板,而谌继明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基于真正掌握聚变堆关键制造技术的考虑,他选择了更难的那条路。
在更难的这条研发之路上,“荆棘”遍布:一些高难度的技术,没有前人的实际经验可供参考;试制工艺时,曾出现全部样品失败的严峻情况。面对难以逾越的科研屏障,谌继明团队细致耐心查找问题,历经长久的日夜连轴转、做了一轮又一轮实验,甚至有过几近崩溃的时刻。历经波折,才迎来最终突破的胜利,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
专业的技术与不懈的坚持,是谌继明团队在科研前进道路上的最佳注脚。不断突破技术难关,让无数次的付出凝结为最终的成果,让汗水转化为最后的喜悦,谌继明团队凭借毅力与智慧前行,为中国核聚变闪耀世界舞台贡献力量。
打破“不可能”
ITER项目要求焊缝全焊透,同时背面无飞溅。对激光焊而言,这是两个相悖的要求。在当时,无论是激光焊机的制造商、生产企业还是科研院所,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新的解决方法亟待寻找,横亘在科研人员面前的新的难点亟待攻克。
谌继明团队因而决定自己开发技术。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向国内外的焊接专家请教,查阅大量资料,带领队员与合作方一起研究基础数据,分析了数百个世界各地的焊接试验结果,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一种防飞溅吹气焊方法,实现了焊接水道背面无飞溅,并作为国际首创在压力容器上使用了激光焊接技术。
而激光焊飞溅曾被俄罗斯同行断言为无法避免,他们甚至提出让ITER修改技术要求!在他们得知谌继明团队率先突破该项技术后,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钦佩,并数次邀请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不仅如此,谌继明团队还研发成功了全球首台ITER真空室内部件用热氦检漏设备!真空热氦检漏是用氦气作为示踪气体,在高温真空室内将氦气充入工件,然后通过氦检漏仪高精度地判断工件的泄露情况。项目组在研发设备时遇到了系统本底漏率难以降低的技术性难题,原型件提前完工也使得设备研制工期愈加紧张,项目组加班加点,根据实验结果多次召开会议、调研文献和咨询专家,集思广益,一一尝试各种方法,耗时极长,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和科学方法,最终于2018年顺利完成设备测试验收。
初衷不改,心系家国
功夫不负有心人,谌继明团队所研制的全尺寸增强热负荷手指对部件,率先在国际上通过权威机构认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以《我国率先突破国际核聚变研究核心技术》为题进行了报道。该研究成果被授予2015-2017年度中国十大核科技进展、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18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达到较高学术水准。
2018年,由他负责技术支持的包层屏蔽模块全尺寸原型件在合作单位竣工,并成功通过ITER国际组织的联合试验验收测试。2019年,他又带领团队完成了部件的更新设计,并率先成功攻克窄空间薄壁焊缝无损探伤技术及超窄空间厚壁管焊接技术,为部件生产制造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谌继明一路攻克科学技术上的难关,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而这一切,或许于他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时便已写定——三十多年前,刚刚跨出校门的他,就自愿分配到三线单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从事受控核聚变工作。光阴荏苒,在从事热爱的事业的这条路上,他勤勤恳恳,认真钻研,对事业负责,对工作尽心,其研究横跨多个领域,涉及多个方面,成果丰硕。科学研究虽然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凭着对于家国的一腔真情,他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做出了并不平凡的巨大贡献。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谌继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箴言。他“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相信在未来,在如他一样的众多聚变人的坚守与前行中,我国的优秀聚变成果仍将持续产出,聚变科研事业也将“更上一层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