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发电> 各地报道

澜沧江公司:唱响新时代的“大风歌”

中国华能 发布时间:2020-07-03 00:00:00



  在云贵高原西部和横断山脉交界地区,山群高峻陡峭,山巅云雾缭绕,定睛看去,只见山尖上一座座风机迎风而立,80米高的巨型“大风车”随风而动,在蓝天、白云间构成了一幅静逸炫美的画卷。这,就是云南省的第一个数字化风电场——野猫山风电场。2019年底,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了《2018年度电力行业风电运行指标对标结果》中,野猫山风场荣获全国风电场生产运行统计指标对标南方地区云南省滇西地区4A称号,标志着澜沧江公司新能源事业成功起跑。

建设:摆平“三道坎”

  没到过高山林地风场的人,很难体会到在崇山峻岭中建一座风电场有多难。“风源复杂选址难、交通不便运输难、气候恶劣施工难”这几乎是所有高山林地风场建设中会遇到的“三道坎”,也是摆在澜沧江风电人面前的三个难题。

  选点,是风电项目建设的第一步,也是第一个难关。建设初期,为了对风资源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将风机安装在最佳位置,实现最大的产能和效益,原大理水电公司总经理李志兴、助理赵灿春和驾驶员窦师傅一起,手持测风仪,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踏遍了大理州漾濞县、祥云县、永胜县等风电重点区域的每一个山头,进行场址甄选,为工程建设收集到了宝贵的数据。

  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第二道难关。风电设备的高大身躯要顺利运输至野猫山高山林地风场,从进场道路起至风机机位,如何克服复杂的地形障碍,让运输车辆能够通行,成为了考验所有人的一道难题。但因为山势过于陡峭,能用的办法想了个遍,还是只能用最初的方法慢慢来,前面一辆装载机在拖,后面紧跟着一辆装载机在推,如此往复。

  选点与运输问题得到解决,天气与时间又发下了新的“考卷”。

  2014年2月,云南省发改委下发了关于恢复全省风电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野猫山风电场项目若能抢在2014年12月31日前并网投产,就可以享受这一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的国家补贴。要做到当年交付、当年调试、当年投产,只剩下7个月的时间。

  要与时间赛跑,谁知又遇到施工现场低温严寒、大风不断、地面湿滑,“这是风机吊装的‘大忌’啊!”现场的施工人员心急如焚却只能“干瞪眼”。因为风速超过7米不能吊,超过10米,人员不能上塔,容易造成事故。与当地气象监测部门沟通联系后,大家决定,就算只有1小时,也要争取机会把风机和叶片吊装上塔……工程最紧张的那段日子,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施工现场24小时待命,风停了、雨歇了、云散了,就马上进行风机吊装。

  在澜沧江公司的风电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不懈努力下,历时75天的吊装,野猫山风电终于在2014年12月31日投产。“立足岗位,不断锤炼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贡献,这就是澜沧江公司风电人的风采。”新能源公司总经理毕宏斌评价道。

改造:让风机“听指令”转动

  2013年,云南电网多个智能化变电站项目开始建设,智能化、智慧化电厂成为大势所趋,澜沧江公司立即行动,以野猫山风电场为试点,开展首个数字化变电站建设。数字化变电站较常规变电站节省了大量电缆,拓宽了数据采集覆盖面,提高了站内设备信息共享及交互操作,提高了设备操作实时性、安全性与运行可靠性,有效避免了短路、开路、过载等引起的安全风险,检修维护时也能减少采集设备及数据传输维护的工作量。

  作为澜沧江公司首个投建的风电场、云南省电源侧第一个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野猫山风电场从设备选型、设计、制造、安装等环节加强管控,实现了“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高级应用互动化”要求。2014年11月21日,野猫山风电场智能升压站顺利并网运行,标志着云南省首座电源侧智能变电站顺利投产。

  2019年8月28日,澜沧江风电集控中心对野猫山风电场实现远程集中控制,对电站功率预测及发电、检修、数据统计分析、工业互联网及集团生产实时监管数据接入进行远程管理。野猫山风电场向数字化、智能化再迈进一步,而随着杨家房风电场、白鹤风电场顺利接入风电集控中心,以及2020年滇东风电文笔山、一把伞等风电场的接入,澜沧江风电集控集约规模化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智能化管理之路正式起航。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