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爱读萧红的作品,其中动了我情愫的是《小城三月》。
这篇小说,让我伤感、纠结了很长时间。我曾经为文中似“林黛玉”式的短命女子翠姨,心情沉重甚至想落泪。也曾为她设想过不至于去死的方法,并安排了种种结局。然而,翠姨的任何下场,都没有萧红所“给予”的最合适。
我为这聪慧的,有理想追求,而又优柔寡断的女子惋惜不已。常常借《红楼梦》里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为翠姨的伤逝作悼念。
在军阀割据、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封建势力仍然很顽固。出身旧式人家且贫穷的女子,很难有受教育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柔弱女青年想获得爱情的自由,似乎是不太可能。那么,要想不被自己所憎恨的婚姻套住,只有一条路,“去死”。翠姨死了,死得很“文雅”,是为了发狠“读书”累死的,这就是萧红落笔的不平凡之处。
萧红在文中没有刻意的,用大笔墨描写翠姨的爱情。只是在写景里,家庭娱乐里,和翠姨的一些语言形态中,把翠姨与“我”堂哥的恋爱,轻描淡写的点了一下。这是我在其他文章中所不曾见着的。明明是生死刻骨的爱,而读者看不到他们爱得死去活来的文字描写。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的绿......”美好的春天来了,日子也一寸一寸的有了意思。“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上,带着呼唤,带着蛊惑......,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只这么一句,点明了翠姨“大概”的爱情。
翠姨是旗人,曾经是贵族。在社会变革中没落成穷小姐。她跟文中的“我”没有血缘关系。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带来的拖油瓶。破落了的八旗人家,已经很穷了。虽穷,固有的习俗面子仍然还是在硬撑着。那种贵族小姐的礼仪矜持,也在翠姨的身上体现出来。翠姨有着窈窕的身材,和优雅的举止做底子,矜持,却不讨人厌。
萧红在文中写到,“我”家是当地小城的贵族,很有权势。父辈们参加了“咸与维新”,讲究男女平等,家庭氛围非常开放。看着可怜的美丽娴雅的翠姨很孤独,继母把她接来家,与“我”的大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在这个大家庭里,翠姨虽然面子上得到了尊重。她的内心深处又有谁知?这样的处境有点像是《红楼梦》里的史湘云。而翠姨却没有史大小姐那样的靠山,也没有史大小姐洒脱的个性。我想,敏感的翠姨,不会没有寄人篱下的感受吧!
翠姨离开她死气沉沉的家,在“我”家中接触了活泼开放的男女学生,特别是每日晚饭后的,家庭音乐会也邀她参加了。富裕,开放,轻松活跃的氛围,让翠姨大开了眼界。她羡慕那些男女学生,遂产生了想读书的思想。并在这个大家庭中,结识了潇洒英俊的大学生“我”的堂哥,随之坠入了情网。
与翠姨性格大不相同的妹妹出嫁了,接着她也定了婚。男人是乡下一户土财主的孩子,年龄小,俗气,不缺钱。翠姨的心里装着另一份爱,一份高远、美好、神圣又无法确定的爱,肯定是不愿意和那土财主家,俗不可耐的孩子成婚的。然而,她却安然的接受了这门亲事,并且大肆挥霍着婆家送来的定金。
翠姨的性格就是这样的徘徊不定。
她爱一切新鲜的事物,却又不能下定决心去得到。比如她喜欢上了那双绒线鞋,必须要反复的琢磨,等到下决心去买时,世面上已经没有了。然而,她在思想上,却不顾辈分的不符,义无反顾的坚决的爱上了“我”的哥哥。这爱,她也只敢搁在心里。
在“我”的家中,新的观念如萌芽已经勃发。对萧红自己的婚姻观产生了巨大影响。萧红可以不顾一切的冲破旧的礼俗,选择了逃婚。而翠姨不行,她不认字,不是女学生,没有那样的胆量。
我曾经设想,翠姨不可能没有逃婚的念头。她肯定也做过百般的权衡。如果选择了逃婚,她该是如何生存?她所爱的那个“哥哥”,是不是能够愿意与她有难同担?何况对于“哥哥”的爱,也只是藏在双方心里的秘密。在当时的半封建环境下,这条路是百分百的走不通的。如果走了,下场肯定比萧红更惨。
那么逃也不是,跟那个土财主的孩子成婚更不是。在翠姨的心里,前途是一片漆黑。去死吧!找不出死的理由。在婆家提出要成婚的前夕,翠姨提出要读书。大家也看出,这不过是为了延迟婚期的权宜之计。或许对于贵族小姐的任性也没法子阻止,翠姨又是那么的漂亮有品位,家人也就顺从了她。
要读书,家里也为她请了先生。翠姨太努力了,日夜不停的读,很快就“累”成了病。这不是大家所希望,却是翠姨自己求之不得的。她更加的糟蹋自己身体,希望能速死,这是摆脱可怕婚姻的最好办法。
一个贵族小姐,因为爱的无望和婚期的逼近,竟选择了这种逃离方式,何人不唏嘘?
“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对着来看她的“我”的“哥哥”这样说。翠姨很平静,认为心中有了“哥哥”的爱已足够。她带着追求和幻想,就这样窒息了自己的生命。`
“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翠姨的坟头被吹绿了,把读者的心也吹得沉甸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