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承载的是一代人的青春
见证的是一代人的奋斗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电力事业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
一路发展 一路壮大
将光明从城市照到了乡村
黑夜里不再满目无光 太空中能见城乡璀璨
老照片定格了老一代电力人
AI修复技术让他们如施了魔法般新生
借此,我们可以学习老一代电力人的拼搏
感受大唐深厚的历史底蕴
让新一代电力人在接续奋斗中创造新价值
辽源发电厂•方丽华
1962年,20岁的方丽华从长春电力学校毕业,带着梦想来到辽源发电厂,成为一名汽机专业运行女值班员。
60年代,辽源发电厂的“小指标竞赛”“小布衫不干”“小半夜学习”享誉全国。刚刚参加工作的方丽华在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挥洒青春的智慧和汗水,积极参与“小指标竞赛”,每天详细研究真空、凝汽器端差、给水温度等各项指标参数,确保完成各项指标。
1970年,方丽华转岗成为一名汽机检修工。在检修现场她充分发扬“小布衫不干”精神,常常两天一宿的抢修任务。她冲在前面,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湿后就未曾干过,有力保障了机组稳定运行。
方丽华在检修班组充分发扬“小半夜学习”精神,每天下班后返回电厂学习《毛泽东选集》,向老师傅学习专业技术,一学就到半夜。在学习中她迅速成长,工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一路从检修工成长为汽机专业工程师。
2021年,已经80岁的方丽华由衷地说:“希望辽发‘三小’精神薪火相传,在新时代为大唐‘二次创业’作出新贡献。”
陡河发电厂•韩秀华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被列为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瞬间被夷为平地,24万多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
地震发生时,21岁的陡河发电厂职工韩秀华正值后夜班,突如其来的剧烈晃动吓得她呆在原地。“快停电!”在班长的指挥下,韩秀华清醒过来,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保护电厂设备。随后,韩秀华和同事们一道投入到抢救设备、保护工友的工作中:三伏天里处理伤员化脓的伤口,一遍又一遍把水擦在伤员嘴唇上,把柳条编成的帽子给伤员顶在头上防晒,在赶去救援点的路上一手抬着伤员的腿一手拿着柳条赶苍蝇……
韩秀华火线入党,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电厂成立临时广播室后,她成为第一个广播员,用声音给大家送去温暖和希望;设备入厂后,她对着系统图找位置,学习安装、连接……
震后的陡河发电厂同唐山一起重生,连续8年发电量居全国第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如今,韩秀华的儿子王伟接过接力棒,继续上一代人的电力事业。
湘潭发电厂•姚满玉
1961年,20岁的姚满玉从长沙电力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湖南湘江东岸的湘潭发电厂,从事电气运行工作。
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受过系统专业培养的人不多,就算是在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湘潭发电厂,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只占全员总数的13.3%,而生产第一线仅6.9%。作为这6.9%当中的一员,姚满玉成了当时“稀缺的知识分子”。在干好电气运行本职工作之余,她还当起了“兼职”培训员,经常热心地给一线职工上理论课,讲述设备结构、原理等知识。
由于理论知识储备和现场实践经验都很丰富,姚满玉在1979年被调到湘潭发电厂科教科担任现场培训工程师,将“兼职”干成了“本职”。至1996年退休,姚满玉在现场培训工程师岗位干了17年。
35年的职业生涯,18年在电气运行岗位,17年在教育培训岗位。不管在哪,姚满玉始终坚持为祖国电力事业发展努力奉献。
----------------------------
A I 修图|环境公司研究院 焦圆梦
供稿|辽源发电厂 钟婉月 陡河发电厂 张禹侬 殷悦 湘潭发电厂 吴艳平
策划|吴晓江
▼上篇链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