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但棣瑶 秦明硕)一家一栋小楼,白色的院墙下种满了花草,还有成熟的火龙果挂出墙头,门前干净整洁的小路联通了村里的篮球场、党建园地和活动中心,能跳舞的小广场上还安装了电子宣传屏。
这里是化念镇平乐村,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是溪洛渡水电站外迁移民在化念镇的四个集中安置点之一。
平乐村全景。本文摄影:汤伟、马冠朴
化念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柳立斌告诉记者,扮靓乡容村貌,依赖于村民自发建立的环境卫生维护机制,他们每家每户轮流包干完成村里的清扫工作,“养成习惯了,走到哪里都像在自己家里,谁会在自个儿家里乱扔垃圾呢?”
2013年起,来自云南省昭通市3个县(区)、8个乡镇的2997名(含随迁人口14人)溪洛渡水电站外迁移民陆续迁入峨山县。
热心肠的刘坤金,是移民安置点念江村二组的村民。搬迁前,他是第一批报名参加三峡集团组织的峨山县实地考察的移民。他说:“那次去考察我就发现,化念这地方,连路边草都长得特别好,这儿的地一定是种什么长什么。”回到村里,他就跟邻居说,“这地方可以搬,我马上就搬!”
移民们搬到化念后,如何融入他乡、落地生根便成了最受关注的问题。当地政府引导和鼓励移民适应化念的资源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热区蔬菜产业和特色种植、养殖业。柳立斌介绍,搬迁一年多以后,90%的移民建起了蔬菜大棚,有的还种上了猕猴桃、枇杷,部分移民全家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
化念镇大棚蔬菜种植已成规模。
在永善老家,刘坤金是种甘蔗、枇杷的能手,到了化念后,他也学着种起了大棚蔬菜。“一开始,种得不好,我还是想发挥自己的优势。”他说。于是,他和儿子开始尝试在化念种枇杷。
想种枇杷,自己分的地不够,就租起了化念的山地。
山上盖个简陋的小房子,方便就近守着枇杷园,拉电线、引水源,地里要除草,挂果了要套袋,刘坤金和儿子一起,凭借着勤劳、智慧和汗水,把枇杷山种起来了。
刘坤金的枇杷合作社种出的枇杷树漫山遍野。
去年,刘坤金家里的枇杷就上市了,还卖到了好价钱。2018年,为了扩大规模,树立品牌,他联合村民们一起成立了化念枇杷农业合作社,已经吸纳了20余户加入,这其中不乏一些没种过枇杷的本地人,他们愿意和刘坤金父子一起干。目前,全社枇杷种植面积达700余亩,成功打造了化念五星枇杷基地。
你善种菜,我善栽果。“移民融入”在生产发展的交流合作中悄然发芽结果,他乡人亦是故乡人。
因怀念金沙江溪洛渡而取名的“念溪村”。
走过念江村、念溪村,这些名字似乎都是在怀念已经远离的故土,但这里移民们过上的新生活,早已让“化念人”这一身份认同深入心中。
柳立斌说:“如果以后这里不再有‘外迁移民’这一说,只有化念人,那我们就成功了。”
搬得来、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会致富——这就是溪洛渡水电站移民在化念镇的小康之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