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夺取了新的伟大胜利。5年间,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创建步伐。即日起,本报分5期刊发系列专题报道———“华能集团改革发展成就巡礼”,从创新发展、深化改革、提质增效、从严治党、社会责任5个方面介绍华能集团改革发展成就。
津港南畔,海河之滨,我国首座、世界第六座煤气化联合循环电站(IGCC)平稳运转,我国首个燃烧前二氧化碳捕集试验装置建成,“绿色煤电”的“近零排放”将破解煤基能源清洁发电的世界级课题。
湘赣通衢,江西安源,二次再热的“第一只螃蟹”被率先“吃下”,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成为高参数、低排放的行业标杆,2年间带动了国内22台新建机组决定采用二次再热技术。
胶州东岸,陆海交接,正在加紧建设的石岛湾核电厂,是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统安全特性的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建成后中国核电技术将从“跟跑”迈向“领跑”。
这一项项令人引以为傲的成就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华能创造。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五中全会上,创新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
这5年,各行各业纷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发电行业无数个“第一”的创造者,怎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发电行业的排头兵”?
华能集团创造的科技成果、创新机制给出了答案。
华能集团引领的行业变革、产业升级给出了答案。
华能集团打造的科研体系、创新氛围给出了答案。
瞄准前沿 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论断,道出了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也恰恰是对华能集团所处时代方位的科学判断,更是华能集团推进前沿技术自主创新的战略动力。
华能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培玺说,自主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量。华能集团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发电行业科学发展,主要是依靠自主创新。
IGCC被国内外公认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洁净煤发电技术之一,污染物排放量约为常规燃煤电站的10%,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探索,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尝试。天津IGCC示范电站采用具有华能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的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炉以及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已经顺利投产实现平稳运行,投产以来,为社会供应了超过39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
华能集团科技环保部主任赵毅介绍说,5年来,华能集团承担了国家级科技项目课题4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累计获得专利908项,发挥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国家发电领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实施一批示范工程,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高端人才,形成了一套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比如,华能集团依托天津IGCC电站建成的我国首个燃煤电厂燃烧前二氧化碳捕集试验装置,年捕集二氧化碳的能力达到1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的单位能耗小于2.5GJ/t(CO2)。
比如,700摄氏度超超临界技术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发展的最为先进和高效的燃煤发电技术,华能集团长期致力于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700摄氏度技术,由华能集团牵头开发的我国首个700摄氏度关键部件验证试验平台在华能南京电厂成功投运;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领衔的科研团队,顺利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750摄氏度级高温合金管材的中试验证制备,为我国700摄氏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打下基础。
比如,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核电技术的依托工程,现已全面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建成后,它将成为国际首个商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中国“可以从卖论吨计的普通设备转变成卖一套价值数十亿的高科技成套设备”。
立足主业出成果,自主创新促发展。华能集团以重大工程为依托,始终走在发电行业科技创新最前沿,紧紧抓住洁净煤发电、碳捕集、新一代核电、新一代可再生能源发电等前沿技术,在国家“863”、支撑计划以及重大科技专项中扮演重要角色。
探路先行 持续引领发电行业技术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上看,实施能源革命,必须持续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把更多的煤高效清洁地转换为电,是发电行业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华能集团率先建设国产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发电机组,不断提高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推动发电行业技术进步,带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让能源“清洁梦”走进现实。
二次再热发电技术是具有高效率、低能耗等优势的先进发电技术。这项技术以其复杂性著称,在国内一直备受关注。2015年8月,我国首座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电厂在华能安源电厂建成投运,成为高效清洁发电技术的成功典范。据测算,二次再热机组热效率比常规一次再热机组约高2个百分点,二氧化碳减排约5%。同年12月,华能集团首台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在华能莱芜电厂投产。机组发电效率、发电煤耗、供电煤耗三项指标均优于当前世界最好水平,刷新了世界纪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目标。
“华能莱芜、安源电厂二次再热项目,是加快能源生产方式变革、发展高效清洁 煤电的具体实践,必将为集团公司以科技引领,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曹培玺说。由于二次再热技术是首次应用,解决设备与设计、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矛盾无先例可循。华能集团为此设立了重大科技项目,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开展科技攻关。曹培玺鼓励大家:“二次再热技术的应用,体现华能集团的一种精神、一种担当,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这一道道“火焰山”———二次再热机组动态响应分析、汽温调节和协调控制策略研究以及二次再热机组环保排放优化研究等10余项关键技术在华能人的努力下终于破题,打破了国外知识产权壁垒制约,打造具有华能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5年来,华能集团积极开发大容量、高效率、低排放煤电机组,2016年热电联产及超临界、超超临界纯凝煤电装机比重达到80%,整体煤机以及6个主力机型供电煤耗保持行业领先,平均供电煤耗比2013年下降10.6克/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1380万吨。
美丽华能 持续节能减排输出绿色动能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美丽中国”被首次写进党代会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列入新发展理念。从“绿色煤电计划”到“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从煤电清洁排放到清洁能源开发,理念层层深入,实践步步推进,彰显了华能集团的眼界与担当。
目前,华能集团装机容量超过1.6亿千瓦,火电机组比重仍占到70%左右。在部署先进机组的同时,华能集团在存量燃煤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上下功夫,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清洁化水平逐年提高,成为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
火电超低排放,就是按照燃气发电机组的排放标准,对燃煤机组进行技术改造,针对不同煤种、不同地区机组的改造方案坚持一厂一议、一炉一策,这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环保改造的决心。
超低排放由技术领航,到多管齐下。华能长兴电厂60万千瓦等级高效示范项目采用高参数高效超超临界发电技术,首次应用烟气协同治理系统、脱硫废水“零排放”等先进技术,建成国内首座高效环保超超临界燃煤机组。
超低排放要深度除尘,治理雾霾。华能集团自主研发的湿式除尘器在黄台、蒙西、石洞口等电厂成功应用,可控制粉尘排放浓度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标准。
超低排放要减排去污,根治三项污染物。华能秦岭电厂在国内首次采用间冷塔、吸收塔、湿式电除尘、烟囱“三塔合一”创新技术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华能铜川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充分应用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污染物一体化协同脱除技术,脱硫、脱硝、除尘实现预期指标,达到燃气排放标准。
5年来,华能集团不断加大环保技术改造力度,投入环保改造资金达312亿元,累计共有8477万千瓦机组达到超低排放要求。三项污染物排放绩效比2013年均下降超过80%,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改造进度。
华能集团通过优化电源结构,坚持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发展水电,加快发展风电,积极开发核电,实现低碳清洁能源装机量占比近三成。低碳能源发电技术形成了应用推广一批、示范试验一批、集中攻关一批的创新滚动机制,华能海上风电即将投运,重庆页岩气进入精细勘探阶段,重庆煤层气获得抽采技术重大突破。
今年6月,中国首批绿色电力证书核发,7月1日起,全国绿证自愿认购平台正式上线,中国碳市场真的来了!早在2013年,华能集团便成立碳资产公司,并率先出台我国首个企业层面的《温室气体减排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碳资产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交易的原则,并创造性地设立了自愿减排项目专项资金,对项目进行开发储备,并以回收资金进行滚动开发,2015年全面完成集团公司全口径火电企业碳盘查工作,为未来参与中国碳市场交易奠定坚实基础。
面向未来,到2020年,华能集团能源转换效率将明显提高,达到世界煤电机组先进能效水平;清洁能源比重将显著增加,达到或超过全国电力行业清洁能源比重的平均水平;单位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降低,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逐步降低,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华能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黄永达说,华能集团要把握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运用“互联网+”思维,助力新兴能源产业孵化。
释放潜能 机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护航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决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这样说道。
回顾华能集团这5年,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背后,一些深层次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制定发布《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方案》《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15~2030)》等;完善了科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科技项目评审制度,提升了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水平和组织实施能力;构建集团公司、产业(区域)公司、基层企业组成的三级科技管理体系,完善中央研究院、产业(区域)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及基层企业三级技术创新机构建设;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建成2个科研基地、6个国家级研发机构,形成分工明确、密切协作与支持,具有较强研究开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能力的多层次创新力量。
———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将科技产业化作为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目录》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暂行办法》,充分利用自身市场需求,建立科技产业化项目的技术评估体系,并逐步形成一套研发、管理、应用体系,有力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16年公司科技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7.7亿元,利润总额是2013年的1.9倍,年均增长24%,科技产业规模和盈利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科技活动人员超过2000人,引进“千人计划”专家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产生了首批首席专家13名、首席技师16名;完善人才的培养、发展、评价、使用以及引进机制,在科研机构开展分红和股权激励试点,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在科研环境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掀起人人崇尚创新、人人争当创客的新浪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进一步向基层转移,先后发布了《创新创业工作指导意见》《基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等,构建“华创空间”科创平台,组织开展并认定了在创新创效方面具有突出成绩的首批15个基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室;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