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始于何时,喜欢夜里看书,一灯,一人,碎影摇曳。
重温龙应台的《目送》,心低了,“低进尘埃”,思绪拉得漫长,无端地游离,瞬间又归于沉寂。合上书页,文字俱已流逝,和灵魂来一次约会,把自己镶进不眠的夜。越发地觉得:一路行走,最温柔的,还是岁月。
一
拗不过朋友的絮叨,驱车到庙里进香,刚入“山门”,浓浓的香烛味充斥,无法拒绝,似乎在向每位来客昭示,佛,无处不在:未谋“佛面”,已嗅得佛的气息,自觉自悟为善!
庙宇依山落成,次第而上,“通天”的错觉坠入凡尘一般,欲还不能。跟随人流,进进出出,善男信女们,双手合十,遇佛跪佛,耗费几世的虔诚。孤独的我,伫立堂前,未敢驱近一步,终究无法剥离内心的怅惘,纠缠释不开的怀。佛法玄奥精深,佛自在逍遥,绵绵不止的人潮,如此的喧嚣:于你、于我,是朝圣者的心;于佛,是否不胜搅扰,是最大的不敬?到底有所求,还是怀疑佛的公正,需要你千里迢迢,提醒一二:佛祖,你忘了与我赐福?一次次的跪拜,千万遍的探询,面对的是佛,叩问的岂非自己那颗躁动的心?
……
下山的路,曲曲折折,末了,回望山顶,青烟依旧如织。多少时候,多少人,缠绵这路上,步步回头,渴望是一条恒途,用去一生的力气,也走不到尽头。
朋友的电话响起,传来一阵哭泣……果是一出噩耗。他疾驰而去,留我和道旁的杉木,相映不成趣。佛祖此刻,可也在某个暗处,投来怜悯的佛光?求过半生的佛,挣得临别,一出卑微的目送。我想,此行最厉害的讽刺,莫过于此。
这地方,不会再来,眼下是,将来也是。
二
颠簸着回到小区,邻家的父子站在马路边,大包小包,一副远行的模样。儿子钉在原地,父亲一旁手舞足蹈,显然在交代什么。一会儿,车子驶过,儿子兴奋地蹿上车,头也不回……父亲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吐出一个烟圈,仿佛整个世界,他最落魄。
分离的情景,大都类似,只是更多时候,你不是离开的主角,而是目送。
第一次喜欢一个女孩儿,17岁。每次下课的夜晚,我选择最后一个离开,只为看她拐过墙角,从视线里消失;每个周五,所有人都忙着收拾回家,我,独个儿坐着,傻傻的,纵然知道很快会再见,也锥心般疼痛……就这样,多少次,默默地目送,终于变成无数道回忆,细细珍藏。
……
夜,很深了。《六祖坛经》翻来覆去没找到,想必落在家中,母亲目送我离去,可曾看到它在我身后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