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多年未曾老老实实地看上一部影视作品的我,最近正在追一部名叫《海棠依旧》的纪录性电视剧。虽然不是新剧,但依然深深吸引着我。
该剧近似情景再现般地展现了周恩来总理27年间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点滴。片中既有日内瓦会议等大型历史事件、更有在中南海西花厅海棠盛开的时节,总理和邓大姐工作、生活的朴素点滴。
无独有偶。由于工作的原因,公司在今年首个重大节日——清明节来临之前,策划了以“清廉培元 明志固本”为主题的廉洁教育活动。作为“四个一”活动的“重头戏”——集中组织一次参观:组织了公司领导中层以上干部、普通党员代表、关键岗位员工代表110余人分三批参观了位于天津的周邓纪念馆。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我事先整理了一些总理在革命、工作、外交、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小故事。如果说整理前,我是怀着崇拜、敬重的心情,整理后,我的双眼已渐模糊、湿润。整个整理文献的过程再次让我从心底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充满了钦佩、甚至膜拜。文件的整理全过程,我几乎是流着泪整理完的。
记得念小学时,一篇《温暖》的课文让我记忆犹新,尤其那张总理握住清洁工人的插图更是让我至今无法忘怀:北京深秋的黎明,忙碌的总理为他的国家和人民又工作了一整夜。总理刚要上车时,看到远处有一个清洁个人正在打扫街道。他走过去,紧紧地握住了清洁工人的手,亲切地说:“同志,你辛苦了,人民感谢你!”清洁工人望着敬爱的周总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清冷的黎明,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整理文件中,我又了解到:总理生在一个官宦文人之家。尽管家境逐渐衰落,但总理从小还是受到了生母、养母、乳母三位母亲角度各异,但都意义重大的良好教育。为此,总理从小志高,12岁是就发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
投身革命后,无论是艰苦的环境考验、敌人的威逼利诱、诡谲政治的漩涡,都丝毫未曾磨灭总理“救国、救民”的誓言。建国后,身兼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部长等重担,总理更是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他最后一丝力气。
随着年龄的增大,总理工作量不减,饭量不减,但是变化还是在悄悄发生。总理喜欢和群众一道吃饭。在田间地头,他与农民一道吃饭;在工厂矿山,他与工人一道吃饭;在招待所、饭店,他喜欢和服务员一道用饭。有一次视察工作后,总理沉吟了半天,望住身边的工作人员,用商量的语气说:"这次活动,吃饭也要一起吃。你看,能不能设法把我碗里的饭弄软一些。""搞特殊了。"总理苦涩地笑了笑,有些不安。他忽然轻轻叹出一口气:"唉,我的牙齿已经全松动了……"而这,就是总理犹豫再三的“特殊”要求。
有这样一组数据: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总理共接受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即使在这个时期,他除了批阅、处理一些文件外,同中央负责人谈话161次,与中央部门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55次,会见外宾63批,在会见外宾前后与陪见人谈话1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医院开会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谈话7次。
在参观周邓纪念馆时,讲解员为我们展示了一套周总理生前经常穿着的中山装。指者它,讲解员介绍到:从1975年6月以后,周恩来由于癌症的折磨,身体极度消瘦,1米7身高的总理,当时的体重只剩下了六十斤……六十斤!讲解员在说这三个字的时候,语速放慢很多、语调低沉到了极点,原本稍显嘈杂的大厅里,顿时鸦雀无声。
病重期间,每当剧痛袭来时,总理总是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不露痛苦的表情,并安慰和鼓励他们:你们给我治疗是个好机会,能够很好地在我身上总结经验。此刻还有那么多人受癌症的折磨,我就不相信对癌症没有办法,总有一天会突破的!他曾专门交代医务人员:此刻对癌症的治疗还没有好办法,我一旦死去,你们要彻底解剖检查一下,好好研究研究,能为国家的医学发展做出一点贡献,我是很高兴的。他问大夫:“我很疼,能不能哼一哼,叫唤叫唤?”
参观的后半程,我们观看了纪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看着黑白的影片、听着略有失声的音像,透过幕布,我仿佛再次来到42年前那个山河挥泪、天地同悲的一天。天安门广场,无数从各地自发来为他们心中最敬爱的好总理送行的百姓,用热泪温暖着总理的最后一程。42年后的今年,我们仍能隔着幕布感受到了那热泪的温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总理走了,但在总理曾经读书的地方——南开大学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的校训依然被一代代南开人践行、并不断诠释着新的内涵。
斯人已去,一年又见海棠花开,依然灿漫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