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乘风波浪,40年物换星移。
行走在市区东郊,站在城区高处,你就能看见它,安静矗立的烟囱,早已成为了最为醒目的城市地标,也见证了火电企业发展、环保升级改造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40年来,三代金电人用智慧和责任抒写出“三湘明珠”的辉煌,为湖南电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湖南乃至整个中部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强劲可靠的电力保障。
岁月更迭,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电厂高耸的烟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在青山绿水的点缀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
如今,绿树成荫的大唐华银金竹山火力发电分公司老厂区,已看不到当年熙熙攘攘上班的热闹景象,听不到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找不到那一栋栋白墙厂房了。然而,那些争分夺秒抢修故障设备的过往、挑灯夜战攻关技术难关的夜晚,还有第一次并网发电时的欢欣鼓舞,都已深刻地印在了时光记忆的年轮里。
70年代初,三面环山的440电厂,迎来了第一代金电人,他们在这个地处偏僻、物资贫乏短缺、生活设施落后的山窝里安了家,扎下根来。尽管当时的人均月收入只有20多元,但对于很多从贫困农村招工进厂的年轻人而言,能进440电厂这样的国营企业,已经是非常幸运了。1972年调入440电厂的邹学珍老人在自传回忆录中称,这是他人生的“命运转机”。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440电厂的第一批创业者们毫无怨言,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发扬了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昔日荒芜偏僻的山窝里建设起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电厂。
“虽然名字几经更换,但我们都习惯称它为440电厂”。已经年过90的万美田爷爷(曾任厂工会主席)言语间充满了回忆,“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调整。1969年5月,在‘世界锡都’、江南煤海的核心区,440工程全面破土动工,巨大的烟囱拔地而起,参与建设民工超过1万人,拉开了湖南省高温高压火力发电的序幕。经过三期工程建设,至80年代中期,440电厂已成为了湖南省第一座高温高压的大型火力发电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万美田爷爷说,“随之而来的,还有环境保护概念的宣贯。当时,5号机组采用了旋风子及水膜式二级除尘,6号机组采用了静电除尘,但在风力不足的日子里,烟囱里还是会飘落下‘白屑’,在厂区里的树叶上、路人的衣服上留下点点印记。”
“建厂之初,火电厂实行的是‘先生产后治理’管理理念,安全是第一要务,环保绿色概念尚未普及,‘先天不足’也给企业绿色发展带来不小的困难。”一位除尘运行岗位退休老师傅回忆,“老厂6台小机组相继投产的过程,也是环保减排工作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厂里组建了节能减排组织机构,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环保设备整治工作,先后完成了废水排放、除尘器等重大技改及污染治理项目,取得了环保减排质的飞跃。”
“十一五”期间,老火电企业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踏出了“上大压小”的发展步伐。2007年6月2日,随着一声沉闷的爆炸声,金竹山发电公司首台投产发电的1号机组烟囱被实施爆破,百米烟囱的轰然倒下了,点燃了湖南省关停小火电机组的“三湘第一爆”。“1号烟囱‘光荣退役’了,但金电人的使命却永远不会‘退役’。”在1号烟囱爆破147天之后,两台12.5万千瓦机组的水膜除尘器和烟道在无数注目中瞬间倒塌。在老厂区矗立了35年的“440”标志性建筑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它们见证了国家环保事业的迅猛发展,更记录了电力改革的非凡成就。
历经风雨,砥砺奋进,第二代金电人兢兢业业为老厂小机组环保减排工作了一辈子,光荣退休。第三代金电人业已成为了企业的生产骨干,他们追寻着老一辈艰苦创业的足迹,将自己的无悔年华奉献给祖国的电力事业。
“十二五”期间,金竹山发电公司新区1号机组脱硝改造项目列入“湖南省十大环保工程”。为此,该公司先后开展了1、2号机组脱硝工程改造,同步实施了1号机组低氮燃烧器改造、空气预热器改造、脱硫升级改造、电除尘改造等节能减排项目,完成了3台机组脱硫烟气旁路挡板门封堵,实现了脱硫投入率达到100%,提前8个月全面完成了国家“十二五”环保减排任务。
从老厂“三湘第一爆”到“中国第一爆”240米烟囱最高建筑物爆破记录,从2007年6月关停第一台5万千瓦小机组到2010年关停老厂区全部6台小机组共计60万千瓦容量,再到2013年11月异地扩建投产的3台60万千瓦燃煤机组全部实现脱硫脱硝运行,一个用实际行动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将环保责任深深刻入企业使命的绿色发电新企业已然伫立。
党的十八大之后,作为湘中地区的重要电源支撑点和骨干发电企业,金竹山发电公司主动践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企业新时期的责任与使命,坚持污染治理从源头抓起,积极推进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环保装备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如今烟囱冒出的烟雾状的白色水蒸汽,随风飘逸,与白云相映成景。
2016年,国家实施新《大气污染防治法》。金竹山发电公司主动实施3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提前启动2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圆满完成了低氮燃烧器改造、脱硫脱硝增容改造、新增湿式电除尘器、新增SNCR等工作。这一年,该公司3台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推动了企业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公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值已控制在环保减排标准的50%限值以内,烟尘排放浓度已低于10毫克每标准立方米,均满足超低排放标准,这是我们金电人的骄傲。”已退休的脱硫运行班班长这样说。
“当好领导的参谋,管好企业环保工作。”这是该公司原环保部主任陆亮珍的工作原则,“我们坚持污染治理从源头抓起,不断优化调整环保运行参数,加强环保数据实时监测和应急预案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三废’排出。”
为完成“十三五”节能减排任务,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好余热、废水、废渣、废气综合利用工作,金竹山发电公司走出一条变废为宝、清洁生产、绿色环保的新路子。按照新环保要求,该公司对原有废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有序推进工业废水回收利用优化、脱硫废水完善修复、含灰废水处理改造及全厂总排放口规范改造,严格落实废水处理设施改造污染防治措施,集中治理废水处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每小时可直接减少资江取水约450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大大提升。通过对灰管站和分选系统改造等手段,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100%。
此外,该公司在露天煤场、干煤棚等涉煤区域建设挡风抑尘墙,在卸煤区加装喷雾抑尘装置,在运煤车辆进出口增设自动感应洗尘装置,大大降低了扬尘发生率,恪守环保职责,得到了当地政府与社会群众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时间列车驶入2018年,以“提供清洁能源,共创美好生活”为己任的金电人,未曾忘却前辈爬过的沟坎、攻克的难关,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在哪里、从哪里出发和那些奋进的历程。
“若问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福利是什么?我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公司异地扩建3台60万千瓦机组——这就是改革带给金电人最大的福利。”一位退休电力员工这样回答。
清晨,旭日从东方升起,霞光映照在高高耸立的烟囱上,将记忆的剪影拉出许长。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首走过的路程,那段关于烟囱的记忆在不知不觉中翻开了火电企业绿色环保建设的卷轴,激励我们砥砺奋进正当时。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40年乘风波浪,40年物换星移。
行走在市区东郊,站在城区高处,你就能看见它,安静矗立的烟囱,早已成为了最为醒目的城市地标,也见证了火电企业发展、环保升级改造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40年来,三代金电人用智慧和责任抒写出“三湘明珠”的辉煌,为湖南电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湖南乃至整个中部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强劲可靠的电力保障。
岁月更迭,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电厂高耸的烟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在青山绿水的点缀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
如今,绿树成荫的大唐华银金竹山火力发电分公司老厂区,已看不到当年熙熙攘攘上班的热闹景象,听不到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找不到那一栋栋白墙厂房了。然而,那些争分夺秒抢修故障设备的过往、挑灯夜战攻关技术难关的夜晚,还有第一次并网发电时的欢欣鼓舞,都已深刻地印在了时光记忆的年轮里。
70年代初,三面环山的440电厂,迎来了第一代金电人,他们在这个地处偏僻、物资贫乏短缺、生活设施落后的山窝里安了家,扎下根来。尽管当时的人均月收入只有20多元,但对于很多从贫困农村招工进厂的年轻人而言,能进440电厂这样的国营企业,已经是非常幸运了。1972年调入440电厂的邹学珍老人在自传回忆录中称,这是他人生的“命运转机”。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440电厂的第一批创业者们毫无怨言,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发扬了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昔日荒芜偏僻的山窝里建设起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电厂。
“虽然名字几经更换,但我们都习惯称它为440电厂”。已经年过90的万美田爷爷(曾任厂工会主席)言语间充满了回忆,“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调整。1969年5月,在‘世界锡都’、江南煤海的核心区,440工程全面破土动工,巨大的烟囱拔地而起,参与建设民工超过1万人,拉开了湖南省高温高压火力发电的序幕。经过三期工程建设,至80年代中期,440电厂已成为了湖南省第一座高温高压的大型火力发电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万美田爷爷说,“随之而来的,还有环境保护概念的宣贯。当时,5号机组采用了旋风子及水膜式二级除尘,6号机组采用了静电除尘,但在风力不足的日子里,烟囱里还是会飘落下‘白屑’,在厂区里的树叶上、路人的衣服上留下点点印记。”
“建厂之初,火电厂实行的是‘先生产后治理’管理理念,安全是第一要务,环保绿色概念尚未普及,‘先天不足’也给企业绿色发展带来不小的困难。”一位除尘运行岗位退休老师傅回忆,“老厂6台小机组相继投产的过程,也是环保减排工作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厂里组建了节能减排组织机构,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环保设备整治工作,先后完成了废水排放、除尘器等重大技改及污染治理项目,取得了环保减排质的飞跃。”
“十一五”期间,老火电企业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踏出了“上大压小”的发展步伐。2007年6月2日,随着一声沉闷的爆炸声,金竹山发电公司首台投产发电的1号机组烟囱被实施爆破,百米烟囱的轰然倒下了,点燃了湖南省关停小火电机组的“三湘第一爆”。“1号烟囱‘光荣退役’了,但金电人的使命却永远不会‘退役’。”在1号烟囱爆破147天之后,两台12.5万千瓦机组的水膜除尘器和烟道在无数注目中瞬间倒塌。在老厂区矗立了35年的“440”标志性建筑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它们见证了国家环保事业的迅猛发展,更记录了电力改革的非凡成就。
历经风雨,砥砺奋进,第二代金电人兢兢业业为老厂小机组环保减排工作了一辈子,光荣退休。第三代金电人业已成为了企业的生产骨干,他们追寻着老一辈艰苦创业的足迹,将自己的无悔年华奉献给祖国的电力事业。
“十二五”期间,金竹山发电公司新区1号机组脱硝改造项目列入“湖南省十大环保工程”。为此,该公司先后开展了1、2号机组脱硝工程改造,同步实施了1号机组低氮燃烧器改造、空气预热器改造、脱硫升级改造、电除尘改造等节能减排项目,完成了3台机组脱硫烟气旁路挡板门封堵,实现了脱硫投入率达到100%,提前8个月全面完成了国家“十二五”环保减排任务。
从老厂“三湘第一爆”到“中国第一爆”240米烟囱最高建筑物爆破记录,从2007年6月关停第一台5万千瓦小机组到2010年关停老厂区全部6台小机组共计60万千瓦容量,再到2013年11月异地扩建投产的3台60万千瓦燃煤机组全部实现脱硫脱硝运行,一个用实际行动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将环保责任深深刻入企业使命的绿色发电新企业已然伫立。
党的十八大之后,作为湘中地区的重要电源支撑点和骨干发电企业,金竹山发电公司主动践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企业新时期的责任与使命,坚持污染治理从源头抓起,积极推进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环保装备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如今烟囱冒出的烟雾状的白色水蒸汽,随风飘逸,与白云相映成景。
2016年,国家实施新《大气污染防治法》。金竹山发电公司主动实施3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提前启动2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圆满完成了低氮燃烧器改造、脱硫脱硝增容改造、新增湿式电除尘器、新增SNCR等工作。这一年,该公司3台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推动了企业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公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值已控制在环保减排标准的50%限值以内,烟尘排放浓度已低于10毫克每标准立方米,均满足超低排放标准,这是我们金电人的骄傲。”已退休的脱硫运行班班长这样说。
“当好领导的参谋,管好企业环保工作。”这是该公司原环保部主任陆亮珍的工作原则,“我们坚持污染治理从源头抓起,不断优化调整环保运行参数,加强环保数据实时监测和应急预案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三废’排出。”
为完成“十三五”节能减排任务,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好余热、废水、废渣、废气综合利用工作,金竹山发电公司走出一条变废为宝、清洁生产、绿色环保的新路子。按照新环保要求,该公司对原有废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有序推进工业废水回收利用优化、脱硫废水完善修复、含灰废水处理改造及全厂总排放口规范改造,严格落实废水处理设施改造污染防治措施,集中治理废水处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每小时可直接减少资江取水约450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大大提升。通过对灰管站和分选系统改造等手段,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100%。
此外,该公司在露天煤场、干煤棚等涉煤区域建设挡风抑尘墙,在卸煤区加装喷雾抑尘装置,在运煤车辆进出口增设自动感应洗尘装置,大大降低了扬尘发生率,恪守环保职责,得到了当地政府与社会群众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时间列车驶入2018年,以“提供清洁能源,共创美好生活”为己任的金电人,未曾忘却前辈爬过的沟坎、攻克的难关,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在哪里、从哪里出发和那些奋进的历程。
“若问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福利是什么?我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公司异地扩建3台60万千瓦机组——这就是改革带给金电人最大的福利。”一位退休电力员工这样回答。
清晨,旭日从东方升起,霞光映照在高高耸立的烟囱上,将记忆的剪影拉出许长。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首走过的路程,那段关于烟囱的记忆在不知不觉中翻开了火电企业绿色环保建设的卷轴,激励我们砥砺奋进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