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朦胧灯火喧,星光闪烁映兰轩。天台午夜莲花宴,楼宇春光桃李园。吾蘸江头挥墨宝,君遨瀚海领清源,添诗共贺新年好,做赋温馨度上元。”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或灯节,为农历每年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
因为元宵节是农历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又被称为“宵”。相传,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文帝就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自唐代起,我国就实行着严格“宵禁”制度,即太阳落山,城中的大门就要上钥、关闭城门,禁止夜间活动。但只有一个节日可以例外,那就是元宵节。元宵节的三天里,政府允许百姓上街观灯、期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男女老幼吃着元宵、欣赏那一盈银盘般的满月,大家闹花灯、猜灯谜,怎一个“闹”字了得。
也正是因此原因,元宵节成为真正属于我们国家的“情人节”。因为只有在元宵节期间,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未婚女子才可以上街观灯、闹元宵。一个个大家闺秀或者小家碧玉,在丫鬟的陪伴下或姐妹三五成群,在人流如织的街上放松难得的神经。这时,青年男女就有了更多的美丽邂逅机会。如此一来,赏灯就成一个交谊的机会,虽说儿女的婚姻大事依然要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元宵节的夜晚,未婚男女还是可以借着赏灯的时候为自己偷偷寻觅心仪的对象。因此在元宵节上演的爱情故事,自古以来便不胜枚举。
在一些文学作品描绘青年男女浪漫相遇的桥段中,也大多被作者安排在了元宵之夜。《大明宫词》就是发生在初唐的故事。“宵禁”的政策关上了所有女孩子窥探外面世界的机会。即使是贵为皇帝的女儿也不能例外,甚至还要为天下未婚女子做出榜样。可越是封闭的大门,就越会引起偷窥者的好奇。豆蔻年华、纯洁懵懂的太平公主,正是在上元节的夜晚,偷偷溜出宫门。在街市上观灯之时,因为突如其来的人流拥挤,冲散了与女伴的牵手,却以外地掀开了藏在那张昆仑奴面具下明媚而温暖如春的面孔,而与这个贵族少年在元宵节夜晚的美丽邂逅,也掀开了大唐公主一生幸与不幸的轮回。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的前半阙将故人回忆的去年元宵佳节的甜蜜描绘得婉约而唯美。而后半阙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又一下子将镜头拉回现实,与去年的场景形成强烈、鲜明的艺术对比,令人扼腕叹息。但无论如何,这首意境优美的词能够与元宵节一道,被后人传颂上千年而脍炙人口。而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同样是描绘元宵节中青年男女相遇的情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时光到了近代,元宵节还与政治风云人物“搅”上了关系。话说这清朝末年,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走向了末路。南边,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北边,晚晴权臣袁世凯却在“日落紫禁城”中盗取了革命果实,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人大总统。然而,这位晚晴旧臣始终怀揣着更加“高大上”的梦想呢,人家要当皇帝,“开辟一片帝业”。怎么能仅仅满足一个“大总统”的位置呢?然而,当皇帝的梦毕竟不那么容易,在历经几次“谦让”之后,袁世凯在1916年12月12日,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定都北京、改元“洪武”。但自从他“黄袍加身”那天起,袁世凯就没过上一天安心的日子。有一年的元宵佳节,被国内一轮高过一轮的“护国运动”、“讨袁运动”折腾得精疲力竭的袁世凯本来想上街走走,疏散一点郁结在心口的闷气,刚走到一个他老家河南面馆的门前,一个小贩高升一句“卖元宵喽”、“卖元宵喽”让袁世凯顿时大怒。“元宵”不就是“袁消”、要消灭他袁世凯吗?这哪行啊。回府后的袁世凯立即派人将那个叫卖元宵的小贩拘了起来,并当即下令全国统一改“元宵”为“汤圆”,所有人不得再用“元宵”二字。但“汤圆”并未给袁世凯的带来什么好的运气,他的倒施逆行最终还是在全国人民一浪高过一浪的声讨中走向了尽头,加之袁氏家族的遗传病理,袁世凯在当了83天皇帝后就和他的“洪宪王朝”一起永远地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也再次印证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那句老话。而“元宵”的这个无厘头禁令也随着袁世凯的倒台而终止。以至后人就此事做诗讽刺到:“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关于元宵节的故事例数不尽。但不变的是元宵节被人们赋予的团团圆圆、热闹甜蜜的美好寓意和对一年“好收成”无限憧憬。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月色朦胧灯火喧,星光闪烁映兰轩。天台午夜莲花宴,楼宇春光桃李园。吾蘸江头挥墨宝,君遨瀚海领清源,添诗共贺新年好,做赋温馨度上元。”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或灯节,为农历每年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
因为元宵节是农历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又被称为“宵”。相传,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文帝就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自唐代起,我国就实行着严格“宵禁”制度,即太阳落山,城中的大门就要上钥、关闭城门,禁止夜间活动。但只有一个节日可以例外,那就是元宵节。元宵节的三天里,政府允许百姓上街观灯、期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男女老幼吃着元宵、欣赏那一盈银盘般的满月,大家闹花灯、猜灯谜,怎一个“闹”字了得。
也正是因此原因,元宵节成为真正属于我们国家的“情人节”。因为只有在元宵节期间,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未婚女子才可以上街观灯、闹元宵。一个个大家闺秀或者小家碧玉,在丫鬟的陪伴下或姐妹三五成群,在人流如织的街上放松难得的神经。这时,青年男女就有了更多的美丽邂逅机会。如此一来,赏灯就成一个交谊的机会,虽说儿女的婚姻大事依然要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元宵节的夜晚,未婚男女还是可以借着赏灯的时候为自己偷偷寻觅心仪的对象。因此在元宵节上演的爱情故事,自古以来便不胜枚举。
在一些文学作品描绘青年男女浪漫相遇的桥段中,也大多被作者安排在了元宵之夜。《大明宫词》就是发生在初唐的故事。“宵禁”的政策关上了所有女孩子窥探外面世界的机会。即使是贵为皇帝的女儿也不能例外,甚至还要为天下未婚女子做出榜样。可越是封闭的大门,就越会引起偷窥者的好奇。豆蔻年华、纯洁懵懂的太平公主,正是在上元节的夜晚,偷偷溜出宫门。在街市上观灯之时,因为突如其来的人流拥挤,冲散了与女伴的牵手,却以外地掀开了藏在那张昆仑奴面具下明媚而温暖如春的面孔,而与这个贵族少年在元宵节夜晚的美丽邂逅,也掀开了大唐公主一生幸与不幸的轮回。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的前半阙将故人回忆的去年元宵佳节的甜蜜描绘得婉约而唯美。而后半阙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又一下子将镜头拉回现实,与去年的场景形成强烈、鲜明的艺术对比,令人扼腕叹息。但无论如何,这首意境优美的词能够与元宵节一道,被后人传颂上千年而脍炙人口。而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同样是描绘元宵节中青年男女相遇的情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时光到了近代,元宵节还与政治风云人物“搅”上了关系。话说这清朝末年,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走向了末路。南边,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北边,晚晴权臣袁世凯却在“日落紫禁城”中盗取了革命果实,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人大总统。然而,这位晚晴旧臣始终怀揣着更加“高大上”的梦想呢,人家要当皇帝,“开辟一片帝业”。怎么能仅仅满足一个“大总统”的位置呢?然而,当皇帝的梦毕竟不那么容易,在历经几次“谦让”之后,袁世凯在1916年12月12日,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定都北京、改元“洪武”。但自从他“黄袍加身”那天起,袁世凯就没过上一天安心的日子。有一年的元宵佳节,被国内一轮高过一轮的“护国运动”、“讨袁运动”折腾得精疲力竭的袁世凯本来想上街走走,疏散一点郁结在心口的闷气,刚走到一个他老家河南面馆的门前,一个小贩高升一句“卖元宵喽”、“卖元宵喽”让袁世凯顿时大怒。“元宵”不就是“袁消”、要消灭他袁世凯吗?这哪行啊。回府后的袁世凯立即派人将那个叫卖元宵的小贩拘了起来,并当即下令全国统一改“元宵”为“汤圆”,所有人不得再用“元宵”二字。但“汤圆”并未给袁世凯的带来什么好的运气,他的倒施逆行最终还是在全国人民一浪高过一浪的声讨中走向了尽头,加之袁氏家族的遗传病理,袁世凯在当了83天皇帝后就和他的“洪宪王朝”一起永远地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也再次印证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那句老话。而“元宵”的这个无厘头禁令也随着袁世凯的倒台而终止。以至后人就此事做诗讽刺到:“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关于元宵节的故事例数不尽。但不变的是元宵节被人们赋予的团团圆圆、热闹甜蜜的美好寓意和对一年“好收成”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