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南京西华门外,第一台发电机的运转,点亮了南京城内的第一盏电灯。一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那台发电机早已尘封,取而代之的是矗立在扬子江畔的大唐南京发电厂(原南京下关发电厂)。夜幕降临,华灯齐放,高效的机组开启着强大的动力,为南京城输送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
1910年,在西华门外建成的金陵第一家官办电灯厂原址
1910年9月27日,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官发办电厂——金陵电灯官厂第一台100千瓦发电机组运转,在风烛残年的晚清末代王朝里点燃了燎原的星星之光,开启了大唐南京发电厂一个世纪的征程。
1911年冬,电厂另两台机组先后竣工,金陵电灯官厂更名为省立南京电灯厂,开始了一个世纪的坎坷征程。
1914年起,南京电灯厂多次增装机组,并于1919年在下关江边设立分厂。至1936年,下关发电厂装机容量已经达到3万千瓦,提供南京地区所有用户的电力。
但是自诞生之日起,南京发电厂就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在不屈的抗争中,锻造了一支自强不息、坚毅果敢的电力工人队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点电光,雷霆万钧。百年来,南京发电厂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的沧桑巨变,而后她也将会砥砺前行,在中国电力发展史的续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血肉抗战,光荣不朽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1937年11月,日军直指中国首都南京。为保卫南京,保证军需用电,更为了稳定人心,下关发电所当即决定设备不能拆迁,工人不能疏散,坚持发电到最后一刻。
同年12月9日,日军向南京光华门和雨花台发起攻击,枪炮声不绝于耳。12月13日凌晨,日军攻破中华门及中山门,向南京城内冲杀;黎明时刻,中山北路沿线人如潮涌,向下关方向撤逃,人们边跑边喊:“日本鬼子已经到鼓楼了,快逃呀!”6时左右,下关发电所还在发电,84名留守员工仍在坚守生产岗位。
国将不国,形势愈发紧张,危急之时,发电所内已挤进逃难的人群,发电无法进行。12月14日,大批日军冲进电厂,将数以千计的难民全部押至煤炭港江边拘禁。拘禁在江边的所有难民,既遭风霜的威胁,又忍尽饥渴的痛苦。历时两天一夜后,12月15日子夜,日军将难民分批用机枪轮番扫射,使之尽倒卧于血泊之中,然后推入长江,日军在煤炭港江边集体屠杀的无辜难民中,有下关发电所47名工人(其中2名工人中弹后死里逃生,幸免于难)。
抗战爆发以后,电厂员工不畏强暴,期间采取锅炉熄火、拉闸停电等多种怠工斗争,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表现了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气概。
抗战胜利后,1946年9月,决定为1937年12月15日被日军集体屠杀的45名工友建纪念旗杆和纪念碑,选址于下关发电所大门口花圃。1947年4月17日首都电厂庆祝19周年纪念时,“殉难工友纪念碑”落成,由时任南京市长沈怡亲临揭幕,当地各机关主管长官社会贤达多人参加揭幕典礼。
新中国成立后,为悼念死者,教育后人铭记历史,下关发电厂又两次重建纪念碑,现纪念碑是2000年7月重新设计,碑身为一块残破形状的橙红色大理石,正面刻有1951年10月1日南京市市长柯庆施题书的“死难工人纪念碑”7个金字,基础为一条形黑色大理石,正面刻有45位死难工人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