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发电厂:革命精神 薪火相传

作者:宋官婧 发布时间:2017-08-04 来源:中国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山是长白尾,水是辽河源”,因东辽河发源于此而得名的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过渡地带。这一带曾经划为清朝皇室狩猎用地“盛京围场”“皇家鹿苑”,清光绪28年(1902年),开放围场,辟县设治,史称西安县,后改为西安市,再后来易名辽源市,距今已有115年的历史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辽源励精图治,从最初的蛮荒之地发展成为吉林省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今已具有“中国著名的梅花鹿之乡”等特色名片,是一座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

  在辽源市的东南郊,悠悠的东辽河畔,屹立着一座近百年的老厂——大唐辽源发电厂。历经被日本人占领、解放后回归、电力工业发展、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结构调整等历史变迁,风雨兼程、沧桑巨变,她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一起见证,把一代代辽发人积淀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走过近百年的峥嵘岁月。如今,让时光倒流回从前,让我们共同回首那段往事,缅怀历史,坚定信心,走向崭新的未来。

播下革命的种子

  1918年,西安县保卫团团长魏斌凯以私人资本筹建西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22年完成第一台48千瓦发电机组的安装,并投产发电。1931年,发电总容量达到368千瓦。

  “九一八”事变后,西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意不景气,屈于外来侵略者的压力,被迫卖给西安煤矿公司,并委托奉天电灯厂代管。

  1932年至1936年,日本侵略者成立了“满洲电业株式会社”,将东北主要电力厂集中起来,收买了西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改称西安发电所。

  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为加快对西安地区资源的掠夺,扩大了西安发电所的容量。到1945年,西安发电所装机总容量为3万千瓦,成为东北较大的发电所之一。

  当时,工人的劳动条件十分恶劣,上煤用人背,除灰靠人捞、马车拉,倒班住炉旁,吃的四眼粥,穿的更生布,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告无条件投降。9月21日,中国人名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一部解放西安。在此期间,工人起来斗争日伪时期的发电所长于帮起。1946年5月21日,中国人名解放军第二次战略转移,撤离西安时命令西安发电所拉闸,西安发电所采取措施停止发电。

  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部接管西安发电所,改为西安电力厂,派赵金堂任厂长。同年8月下旬,因不满国民党接收大员赵金堂安插亲信,克扣救济物资以及压低工人工资等行为,西安电力厂工人以杨荣春、毕万荣为首,自发组织工人秘密集会,发出罢工倡议,提出罢工要求,并带头举拳宣誓,从运行三值班开始罢工。在国民党警卫队的刺刀威逼下,罢工只持续了4小时,但工人却大长了志气,播下了与敌人斗争的火种。

“目标管理”萌芽——“小指标”竞赛

  解放初,西安发电厂由于连年战争,遭到严重破坏,“风机打鼓,轴瓦冒烟”,发电设备千疮百孔。了解情况的外国人对此大摇其头,预言“中国人管不好发电厂”。

60年代1号机组

  解放后,全厂员工带着翻身的喜悦,在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1952年实现多发电215万度,完成产值763万元,全年共节约168万元,“中国人管不好发电厂”的预言彻底破产。但此时的企业管理,更多地是凭借广大员工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劲头,并没有太多的管理经验可言。

  1953年,是“一五计划”的头一年,这一年,也成为辽源发电厂“小指标竞赛”萌芽的关键一年。因为,这一年,辽源发电厂意外地没有完成国家下达的指定计划。

  管理者及时发动一线员工查找原因。大家在讨论时建议道:企业只是把国家每年下达的大指标照抄照转给车间、班组,没有将指标很好地分解落实。“这种蒙着干、干着看、年末算的工作方法,不是个好办法,原因难找,责任难落,应该把大指标进行分解,然后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

小指标竞赛中,运行人员精心调整参数

  辽源发电厂觉得这个思路很好,于是,从1954年开始,经过电厂管理层、技术骨干和一线员工三级联动,辽源发电厂研究制定出了涉及面广、可操作性强、又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小指标,并先在锅炉、汽机分场试点。先把煤耗率分解为锅炉效率和汽机汽耗率,然后再把锅炉效率分解成锅炉汽温、汽压、排烟温度等,把汽机汽耗率分解成真空、凝汽器端差、给水温度等“小指标”。然后,在总结锅炉、汽机分场“小指标”竞赛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到电气、热化、燃料、修配、土木等分场,并将“小指标”内容由生产、经营扩展到安全等各个方面。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辽源发电厂先把上级下达的8项大指标(安全、发电量、供热量、煤耗率、利用小时、燃料单位成本、固定费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分解细化成521项小指标,然后再把这些“小指标”按分场、工种、机台、值班岗位加以落实,按月下达指标,按日公布完成情况,按月考核评比和奖励,形成了全员、全方位的“小指标竞赛”。

“小布衫”与“小半夜”

  “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自从开展“小指标竞赛”后,辽源发电厂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热潮。而“小指标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也催生了“小布衫不干”与“小半夜学习”劲头的涌现。

  为了给国家多发电、多省煤、多节电,辽电人开展了节约“五个一”活动(即一厘钱、一克煤、一度电、一滴油、一滴水)。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锅炉分场。在“小指标”竞赛中,运行人员为了提高锅炉效率、降低灰渣可燃物,在设备、技术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创造了“堆灰、拨灰”操作法。他们针对日本上世纪30年代老设备,硬是用双手和汗水同设备夺煤、夺电。工人们经常拿起40斤重的大炉钩子,把未燃尽的炉灰,由炉尾部拨回再燃烧。几百度的高温在胸前炙烤,工人们一趟趟地拨着灰渣,常常是一趟下来汗水打湿的衣服还没有干透,工人们又投入到下一趟的工作当中,这就是“小布衫不干”的由来。在工人们的努力下,灰渣可燃物指标由过去的7至8%骤降到2.5%以下,这可以说是工人们用无数的汗水降下来的指标。

  上个世纪60、70年代,全国上下开始学习大庆精神。辽源发电厂员工掀起了比学习、比思想提高、比技术进步的热潮。除了“小布衫不干”之外,“小半夜学习”活动也诞生了。辽源发电厂员工在时任厂长赵醒民的带领下,每天晚上下班后坚持学习毛泽东选集、大庆企业精神等,常常是一学就学到半夜。在厂领导的带动下,一线员工常常是刚下班回家吃口饭就来到厂里看别的师傅怎么起机、起炉,工休期间许多员工还来到车间,坐在旁边看别的同事如何操作。也正是广大员工的不断学习,为辽源发电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辽源电厂成为当时最为突出的学习型企业。

下班后学习毛泽东选集和大庆企业精神

  这些活动,为辽源发电厂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从1960年7月21日到1965年5月14日,辽源发电厂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长的安全生产记录1758天,名列全国发电企业之首;并创造了在同类火电厂煤耗率的最好水平。时任水电部部长刘澜波来厂检查工作时,给予辽源发电厂很高评价:“辽源厂其貌不扬,内部坚强”。1964年3月,辽源发电厂被水电部命名为“五好企业”。上世纪70年代更被国家授予“大庆式企业”。

  1964年辽源发电厂的“小指标竞赛”经验,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广为报道。1977年以后,各发电厂普遍开展学习辽源发电厂“小指标”竞赛的经验,发电运行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轨。与国外的“目标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小指标竞赛”,为当时的企业如何快速实现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也在辽源发电厂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为成功想办法

  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辽源发电厂坚持以“稳定老厂求生存、建设新厂求发展”的战略目标,“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推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1986开始进行二期供热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1992年机组投产后,全厂装机总容量达5.1万千瓦,年供热能力达300万吉焦,向市区集中供热后,使全市停运取暖小锅炉170台,拆除大烟囱138座、居民小烟囱数以万计,减少了大气污染,改善了居民环境。1985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环保先进单位”“花园式工厂”和“绿化红旗单位”,被省委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九五”期间,辽源发电厂进行了异地扩建。1997年开工建设到2001年,建设完成两台单机容量10万千瓦机组高温高压双抽供热机组,总装机容量20万千瓦。

2台10万千瓦机组

  辽源发电厂从转变员工思想观念入手,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创新管理机制,努力增收节支,完善监督体系,千余名员工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坚持“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克服了现金流异常紧张、历史债务沉重、煤价及各项费用持续上涨等诸多实际困难,取得了经营利润和扩建项目两个“出零米”的辉煌战果。

  企业的发展与员工思想密切相关,辽源发电厂通过持续的主题思想教育,使得员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形成“上下齐心”的共进之势。2007年,通过“危机”教育,实现了扭亏;2008年,通过“感恩”教育,完成了扩建;2009年,通过“自强”教育,稳定了新机运行;2010年,通过“文明”教育,提升了员工思想境界;2011年,再次通过“危机”教育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2年,五大发电集团的成立带来了中国电企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辽源发电厂成为了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旗下一员,随着中国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要求5万千瓦以下的小火电逐步关停。即使是新扩建的两台10万机组将来也将面临在“上大压小”政策中关停。全厂1000多人的命运将随着机组的关停企业的变化而随之变化,自强不息的辽发人,没有被困难吓到,科学研判形势,也恰恰抓住了国家“上大压小”政策的绝佳机会,开始了谋求二次扩建工程的长远出路。

  辽发人在这条为企业带来光明和希望的两台33万机组的扩建之路上,不畏艰难险阻、昂首前进,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5年2月2日,集团公司下发文件批准正式开展扩建项目的前期工作,2006年1月20日,2台33万千瓦供热机组扩建工程于立项,2007年8月20日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上大压小”电站项目,2008年6月10日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

  项目核准的路上,核准小组成员付出了异常的艰辛和努力,完成了5个国家级支持性文件、6个单项报告及26个支持性文件的审查通过。创造了从项目立项到取得“路条”用时19个月,从取得“路条”到通过核准仅用时9个月零20天的省内最好记录,为扩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合理合法的支持性文件。

  2007年9月20日,3号机组锅炉基础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拉开了扩建工程建设的序幕。在这片燃烧激情的热土上,在这个忘我工作的团队中,参建人员都把扩建当成压倒个人一切的事业来做,坚持“安全是基础,质量是关键,工期、造价、热效率是目标”的理念,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

  2009年2月28日,第二台机组投产发电,至此,扩建工程整体建设工期在跨越两个寒冬的情况下仅用了17个月零8天,比集团公司下达的19个月工期提前了52天,不仅创造了东北寒冷地区同类型机组建设工期最短的记录,也是吉林省“上大压小”项目中,第一个率先核准、第一个率先投产的项目,比同批“上大压小”项目提前一年投产,充分展现了“大唐速度”,树立了“大唐形象”。该厂被集团公司授予“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该厂基建工程部被集团公司授予“先进集体”称号,两台机组被集团公司授予“单位造价一流指标”和“达标投产机组”称号。

  两台33万千瓦机组的投产发电,并实现了即投产、即稳定、即盈利的“三即”目标,使得企业规模等级跃上新台阶,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经营持续实现正利润。同年,企业荣获集团公司“一流企业”“两型企业”和“文明单位”称号,更使全厂干部员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责任意识

  新建的两台33万机组的,承担着辽源市1000多万平方米的供热任务。多年来,辽源发电厂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真履行对居民供热的社会责任。每年供热期全力以赴保供热,提前做好热网设备的维护工作和冬季供热期间机组的稳定运行工作,实现了“零非停,零限热,零曝光”的目标,得到辽源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誉。

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正式开工

  在履行环保责任方面,为积极落实国家“上大压小”政策,2009年关停了两台12.5万机组。在节能减排方面,2011年率先进行了脱硫旁路封堵,成为省内首家进行脱硫旁路封堵的火电厂,实现了脱硫系统与主机的同步运行,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事件发生。2012年,新建两台33万千瓦机组实现脱硫系统同步运行,年减少二氧化硫排量3360吨。2014年,完成了两台机组脱硝系统改造,实现了氮氧化物的达标排放,为保持地方环境作出贡献。2017年6月15日,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正式开工,改造完成后,将实现企业机组达到国家新的环保要求。

  2012年底,企业荣获“全国减排先进集体”称号,集团公司2012年度两型企业,吉林省文明单位“2012年度国内一流火力发电机组”称号;脱硫旁路封堵项目获得国家电机工程学会一等奖。

辽源发电厂全景

  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增速放缓,社会用电量增长乏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去产能”等政策调控下,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辽源发电厂将传承了近百年的革命精神,融入到“务实,奉献,创新,奋进”的大唐精神中去,勇克机组首次大修、三大项目建设、超低排放改造以及标准化管理等一道道难关,助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2017年,辽源发电厂迎来了99岁生日,在磨砺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老企业,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干部员工的血液和思想中,已经彻底根植“小指标竞赛”“小布衫不干”和“小半夜学习”等宝贵精神,必定将革命精神一代代薪火相传,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续写辽源发电厂新的篇章。

关键词: 辽源发电
相关新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