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璀璨耀大河——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发布时间: 2019-11-13 来源:中国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作者:刘小飞 王铎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伊始,秉持执政为民的初心和使命,毛泽东主席指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下,人民治黄开辟了新纪元。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经历了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遇、复杂、曲折的道路,从孕育、出生到成长、成熟,无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难曲折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休戚与共、血脉相连。

  五十多年来,三门峡工程的不断探索、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泥沙科学,为国内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与减淤、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以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与生俱来 使命在肩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自然资源,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治水史。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决溢改道频繁,从战国时期演变到现行河道,近2500多年中有多次大的改道,其中重大的迁徙9次。据统计,从1841年到1938年的98年当中,计52年有黄河决溢,平均两年一次。黄河每次决口,房屋倒塌,耕地荒废,灾民流离失所,恶疫流行,其状惨不忍言。也因此,历代统治者从未停止治理黄河水患的尝试,有着强烈的征服黄河的愿望。

  1946年,新中国还没成立,冀鲁豫解放区就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由此开启人民治理黄河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2年5月,时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张铁铮和援建我国丰满水电站的苏联专家组组长格里柯洛维奇及苏联专家瓦果林奇,共同查勘了三门峡坝址,专家认为三门峡地质条件很好,能够建高坝。

  同年深秋,毛泽东主席在兰考县黄河岸边听取王化云的汇报后,他以一个哲学家兼诗人的口吻,发出千古一问:“黄河涨上天怎么样?”王化云回答说:“不修大水库,光靠这些坝埽挡不住。”谈到三门峡工程,毛泽东指示:“这个大水库修起来,把几千年以来的黄河水患解决啦,还能灌溉平原的农田几千万亩,发电一百万千瓦,通行轮船也有了条件,是可以研究的。”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历经多次查勘,1954年3月17日,在洛阳召开座谈会。会上,苏联专家组组长柯洛略夫在总结中明确提出:“从龙门到邙山,我们看过的坝址中,必须承认三门峡坝址是最好的一个坝址。任何其他坝址都不能替代三门峡使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1954年10月,中国治黄史上第一部全面的综合规划——《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完成。规划中选定三门峡为第一期重点工程。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要求国务院迅速成立三门峡水库和水电站建设工程机构,保证工程及时施工。从此黄河治理与开发进入全面统筹、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全面治理的新阶段。在这一综合规划的指导下,以及治理实践的不断总结中,黄河的治理突飞猛进,取得了巨大成绩。

  三门峡水利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前苏联设计,是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工程项目中唯一的水利项目。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时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在开工典礼上说: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正在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就是这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之一。

  1957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社论——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汇集而来的共和国第一代水电建设精英在三门天堑排兵布阵,筑坝拦河,拉开了治理开发黄河、造福两岸人民的战幕。1958年10月工程截流,1960年9月实现拦洪,1961年4月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从而开启了几十年来不断探索、为实现黄河安澜这一伟大使命曲折而艰辛的历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自酝酿、兴建、改建至管理运用以来,自始至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工程建设时期,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陈云、邓小平、习仲勋等20余位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到过三门峡水利枢纽工地视察,给工程建设以极大的关怀。其中,周恩来曾三次,邓小平、习仲勋曾两次亲临三门峡指导工程建设。董必武、郭沫若、贺敬之、郭小川等欣然赋诗、题词,歌颂人民治黄过程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人们为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付出的艰辛努力,为三门峡黄河文化增添了亮丽色彩。改革开放之后,华国锋、江泽民、温家宝、杨成武、张思卿、杨汝岱、罗豪才等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亲临三门峡水利枢纽参观、视察、调研和指导工作,检阅三门峡水利枢纽治黄成就。

  可以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用,饱含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希望和全国人民的重托,承担着与生俱来的使命。

矢志不移 凤凰涅槃

  一直以来,中华先民对黄河既有着与生俱来的依赖感,又有着厚植于心的敬畏感;既深蒙黄河水的哺育之恩,又深受黄河水患的困扰。在与这条大河的共处中,人们始终没有跳出黄河下游堤防屡堵屡溃的治河怪圈。

  伴随着黄河防汛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人们对黄河水沙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建成投运后,先后进行了枢纽工程两次大的改建和水库运用方式三次调整,这些是人们不断用认识指导实践、再用实践完善认识理论的伟大创举,是人民治黄事业不断向前的缩影。

  按照原苏联设计构想,三门峡枢纽工程按正常高水位360米设计,为减少淹没,国务院决定初期按正常高水位350米施工,运用水位不超过340米。1961年,工程建成运用后,采取的是“蓄水拦沙”运用方式,由于对泥沙问题认识不足,造成库区严重淤积,威胁到渭河流域防洪和西安市的安全。为减缓淤积,1962年3月改变运用方式为“滞洪排沙”,弥补原设计泄流规模不足。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治黄会议,决定对工程进行以扩大泄流排沙能力为目的的大规模改建。

  1964~1966年,三门峡枢纽工程进行了第一次改建。主要是左岸增建两条泄流排沙隧洞、改建四条发电钢管为泄流排沙管。第一次改建后,枢纽在坝前水位315米时泄流能力由3084立方米每秒增加到6102立方米每秒。水库排沙比由6.8%增至82.5%,但仍有近20%的来沙淤积在库内。

  为进一步解决库区淤积问题,根据周总理指示,1969年6月,在三门峡市召开了晋、陕、豫、鲁四省会议,提出对工程进行第二次改建:挖开1~8号原施工导流底孔;改建电站坝体的1~5号机组的进水口,降低进口高程,安装五台轴流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1971年10月改建完成并投入使用。

  经过两次大的改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增加了泄流规模,坝前水位315米时泄流能力达到9059立方米每秒,排沙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1973年11月开始,三门峡水库开始采取“蓄清排浑”控制运用方式,使年内泥沙冲淤基本达到平衡,通过改建使枢纽工程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黄河安澜梦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们对这座新中国黄河治理开发寄予厚望的枢纽工程,进一步改建完善的步伐并未停止。

  底孔投入运用后,在其后的检修维护工作中发现,闸门门槽和底板过流部位遭受严重磨损和气蚀,影响正常运行。为解决这一问题,经大量试验研究,决定对底孔进行修复和再次改建,称之为二期改建。

  1983年,原水电部决定:以三门峡水电厂和水电十一局第三工程处为基础,成立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统一管理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水电厂及附属设施的经营、管理运用和维修;统一库区治理规划和计划,负责治理工程设计审批;统一禹门口至潼关河段规划和治理任务。

  1984年10月,二期改建开始试验性施工。1987年7月,三门峡水利枢纽泄流工程改建全面开工。至2002年1月,主体工程完工。2003年6月,三门峡枢纽泄流工程二期改建基本完成。

  改建完成后,泄流排沙孔洞增至27个,全启(闭)时间由18个小时缩短到规定时间以内,能充分发挥错峰调峰作用,315米水位高程下,泄洪能力达到9701立方米每秒,对设计频率的洪水均可起到减少滞洪量、降低坝前水位的作用;同时,提高了冲沙效果,在335米高程有效库容保持近60亿立方米。

  2015年4月起,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对三门峡水库大坝进行安全评价,通过现场安全检查,对大坝运行管理、结构安全、渗流安全、抗震安全等10项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三门峡水库大坝工程质量合格,运行管理“较好”,防洪能力、大坝结构与渗流安全性、金属结构安全均满足要求。2016年11月,三门峡枢纽大坝被综合评定为“一类坝”。

  而今,随着三门峡枢纽防汛工程建设和改造的不断投入,工程面貌持续改善,三门峡枢纽相继完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及防汛网络、水情遥测系统、洪水调度、视频会商系统等建设,与黄委办公自动化网络和黄河水情网络互联互通,大大提高了防汛工作科技含量,使防汛指挥决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工作由传统手段向现代手段的转变。

安澜梦想 砥柱担当

  人民治黄事业关系国计民生,事关百姓福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可谓是大江大河治理与开发的探路工程,也是“除害兴利,综合开发”治黄方针的一次重大实践。

  ——防洪。三门峡水利枢纽控制着黄河三个主要洪水来源区中的两个,并对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发生的洪水起到错峰和补偿调节作用。确保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首要任务。作为黄河上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建成投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面对黄河大流量洪水过程,三门峡水利枢纽都是“单库”奋战,最终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2003年,小浪底水库建成投运后,在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三门峡水库与小浪底、故县、陆浑水库联合调度控制运用时(简称四库联调),黄河下游可以达到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上大洪水”或“下大洪水”,实行四库联调,可使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花园口洪峰流量由41700立方米每秒削减至27350立方米每秒,从而使花园口至高村河段的行洪安全度大幅提高。

  自1960年枢纽工程投运以来,三门峡水库共发生过6次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经过三门峡水库调节运用,最高洪峰削减率达57.26%,对黄河下游防洪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1982年8月,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降雨形成下大洪水,花园口水文站洪峰流量达15300立方米每秒,三门峡水库采取滞洪运用,减小出库流量2200立方米每秒,起到了有效的错峰作用,减轻了黄河下游的洪灾损失,确保了黄河安澜。

  2018年汛期,黄河流域发生多次强降雨过程,上游先后形成3场编号洪水,部分支流多次出现建站以来最大洪水,洪水历时之长、范围之广,为多年罕见。三门峡水库沉着应对,在洪水入库过程中,严格执行黄河防总调度指令,适时进行了2次泄洪排沙运用,敞泄排沙历时15.4天,最大出库流量4220立方米每秒,最大出库含沙量273公斤每立方米,潼关以下库区冲刷泥沙1.57亿吨。在确保枢纽防汛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水库减淤,保持了水库的有效库容。

  ——防凌。黄河下游凌汛,以危害大且难以防治而闻名。防凌调度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规划的一项重要职能。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兴建之前,黄河下游防凌措施主要靠人工破冰来解决,但不能完全避免凌汛决口。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黄河下游防凌措施发展为利用三门峡水库进行凌前蓄水,凌期控制下泄流量与河道水量,减轻和消除了下游凌汛威胁。

  1991~1999年凌汛期,三门峡水库承担着黄河下游河道流量控制的重任,避免黄河下游河道小流量封河或形成冰坝、冰塞,减少灾害发生。由于三门峡水库合理控制运用,在黄河下游凌汛期,多数年份平稳解冻开河。

  历史的指针,拨回到凌情相对较严重的1997年12月至1998年2月。这段时间内,下游河段冰凌三封三开。下游河道封冻长度累计395千米,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游封冻河段长度最长的一年。封河期间,凌水自河南省长垣县周营工程附近漫滩。根据黄河防总调度指令,三门峡水库按100立方米每秒进行控泄运用,最高防凌蓄水位320.88米。由于三门峡水库的小流量控制,使下游河道水量在冰盖下运行,避免了“武开河”和形成冰坝、冰塞,大大减轻了凌汛灾害。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作为防凌运用的前哨,承担着大部分的防凌任务。但是,当黄河下游遭遇严重凌情时,在防凌调度中,需要防凌库容35亿立方米,其中小浪底水库防凌蓄水20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防凌蓄水15亿立方米(相应防凌最高蓄水位326米),三门峡水库与小浪底水库共同确保黄河防凌安全。

一库碧水 惠泽民生

  水利兴则天下定,天下定则人心稳,人心稳则百业兴。站在雄伟的三门峡大坝上,放眼望去,烟波浩渺,高峡平湖。50多年来,三门峡水库用一库碧水,惠及两岸百姓,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

  ——灌溉。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以来,黄河下游的引黄灌溉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91~2000年,引黄灌溉事业发展更快,从三门峡至黄河入海口1000多千米的黄河两岸,引黄涵洞增加到95座(其中河南32座,山东63座),黄河下游19个地市100多个市、县用上了黄河水。三门峡水库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为下游春灌保持了约10亿立方米的蓄水量,下游春旱时一般可使河道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大大提高了下游引水的保证率,是下游沿黄地区可靠水源。据统计,1991~2000年春灌蓄水期间,水库春灌蓄水总量100亿立方米,向河南、山东两省沿黄灌区补水60多亿立方米。2001~2010年三门峡水库向下游沿黄灌区补水71亿立方米。

  山西省利用三门峡水库蓄水,在沿黄库区修建大、中型电灌站和引黄提灌设施。截至2010年,山西省沿三门峡库区引黄灌溉面积已达100多万亩。

  三门峡水库在每年春灌期间的补水,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粮食稳产增产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供水。据统计,三门峡水库向水库以下沿河城市和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地的供水,每年可使供水地区增加20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在三门峡水库调节下,1995年竣工的“引黄入卫”工程,共向河北省供水10多亿立方米,不仅为农业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还使沧州等地区用上了黄河水。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是一项跨流域、跨地市远距离的大型调水工程。工程自1989年11月25日建成通水至2000年的11年间,在调水期,三门峡水库加大泄量,从黄河向青岛市区供水5.7亿立方米,满足了青岛市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1996年春,山东省发生80年未遇的大旱,在黄河断流时间早、时段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三门峡水库经过科学调度,成功地为下游调水7.3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滨海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

  2001年小浪底水库正式投运后,三门峡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运用,进一步提高了下游用水保证率。

  三门峡水利枢纽同时承担库区沿岸城市居民供水重任。2014年,三门峡地区大旱,三门峡市区重要的生活用水水源地——第三水厂面临从黄河提水困难,30万市民饮水面临严重危机。三门峡水库在黄河防总的统一调度下,立即采取应急调度,缓解了城市供水困难。

  ——确保河道不断流。河流是有生命的。在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伟大实践中,三门峡水利枢纽责无旁贷,为母亲河“强肌健体”做出了积极贡献。1999年、2000年,黄河出现流域性大旱,三门峡水库年入库水量分别为228亿立方米和186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分别偏少53%和62.7%。1999年3月1日,黄委第一份调水指令下达到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启了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的新纪元。通过三门峡水库调节,对天然来水进行再分配,实现了有限水量的合理利用,达到了综合效益最大化,确保了黄河河口不断流。1999~2002年全河水量调度期间,三门峡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43.8亿立方米,对防止河口断流起到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

  2006年8月1日,《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由国务院批准正式施行,黄河水量调度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三门峡水库作为黄河干流五大水量调度重要水库之一,承担着黄河水量调度任务。2001~2002年,三门峡水库利用水位321米以下库容进行水量调度,最大调节水量6.56亿立方米。2003年以来,按照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要求,水库调节水量近5亿立方米。

  20年来,三门峡水利枢纽严格服从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通过三门峡水库的调蓄运用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防止了黄河下游特别是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和改善了库区和黄河下游河道生态环境,同时使三门峡库区湿地面积显著增加,潼关以下库区沿岸引水条件得到改善。

  ——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三门峡市是伴随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50多年来,三门峡水利枢纽为促进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市由三门峡水库直接供水的大中型企业有20余家,城区有30多万城市人口的用水基本依靠水库供给。三门峡水库不仅为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而且为相关产业创造了数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依托三门峡水库,1992年4月,三门峡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国家级重点旅游线路,并连续举办了25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开展经贸、文体、旅游活动,促进了旅游文化产业和经济贸易快速发展。2010年、2019年,三门峡市分别跻身国家级园林城市、最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且成为黄河沿线著名的“天鹅之城”,被誉为镶嵌在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

  良好的生态环境、滩涂及丰富的饵料,使三门峡水库成为国家级珍禽动物大天鹅、小天鹅、丹顶鹤、黄嘴白鹭、白尾鹞、鹊鹞、红脚隼、红隼、灰鹤、雕鴞等的越冬栖息地。随着库区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如今,每年入冬到次年初春季节,数以万计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临这里越冬,三门峡市也因此被评为“中国大天鹅之乡”。1995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三门峡库区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经过50多年运行,三门峡库区形成了200多平方千米水域,逐步成为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最基本要素,对调节地区气候、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绿色能源。三门峡水电站自1973年年底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到1978年年底第五台机组安装完成,后又经过扩建6号、7号机组以及1~5号机组增容改造,至2017年底总装机容量达到45 万千瓦。

  四十多年来,面对严峻的能源形势和发展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肩负河南电网联接豫西电网和调峰调频重任,在开发水电清洁能源、发挥水库综合效益的艰难探索与实践中,源源不断地为电网提供了绿色不竭的动力,为该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幸福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统计,至2019年7月底,三门峡水电厂累计向电网提供约534亿千瓦时绿色电力。相当于可以减少煤炭燃烧约165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7900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44410吨,为节能减排、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积极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高峡出平湖,三门峡一库碧水涵养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在应对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12月30日,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境内“兰—郑—长”成品柴油管道渭南支线发生泄漏。为拦截污染,保护黄河干流水质,黄委会在第一时间启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并实施实时水质监测。三门峡水利枢纽于2010年1月2日15时8分紧急关闭泄水闸门,从而有效控制了污染团进一步往下扩散。

  这充分表明,在新时期人民治黄、构建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和水沙调控体系、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三门峡水库继续在发挥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拓创新 成就卓越

  作为在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的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经历了几代治黄人长期的艰苦奋斗;挥洒全国水利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汗水,经历了一条反复认识、不断实践、坚持不懈、科学探索之路,从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开始,一项项科研攻关就逐项铺开,填补或引领相关领域的空白,为国家科技进步、新中国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开创了水利工程建设史上多项第一,为大江大河的开发和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大坝建设。在枢纽工程改建中,在不影响三门峡水库正常运用的条件下,为保证泄流工程改建的实施,三门峡水利枢纽改建过程中采用了创造性的施工——特种深水钢叠梁围堰技术。即采用沉放软膜混凝土支座的钢叠梁围堰,通过钢围堰的保护,在底孔内创造干地施工的条件,在几十米深的水下进行进水口和闸门槽检修。通过溢流坝二期改建十二个底孔的施工实践表明,钢围堰结构新颖稳定,软膜混凝土支座可靠,止水效果好,运用拆卸灵活方便,节省了大量临时工程费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1985年,该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人才培养。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在三门峡水利工程修建之前,国内外都缺乏实践经验。三门峡水利工程在设计、建设、改建、运行等方面的实践,树立了人们治黄的信心,表明能够改变黄河连年灾害的局面。同时,当年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大会战,造就了新中国一批又一批水电建设方面的管理专家、学者和技术工人、施工管理人员,他们从三门峡起步,奔赴祖国四面八方。从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到小浪底、三峡水利枢纽建设,成为水电施工的骨干,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凝聚了他们的才智。三门峡水利枢纽被誉为新中国大坝建设的摇篮、治黄探索的先行军,为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运用方式。三门峡枢纽建成投运后,水库运用方式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蓄清排浑三个阶段。三门峡水利枢纽目前采用的“蓄清排浑”运用,即在来沙少的非汛期蓄水防凌、灌溉、供水、发电,汛期降低水位防洪排沙,把非汛期淤积在库内的泥沙调节到汛期利用洪水排出库。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的实践,说明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不仅能进行水量调节,而且对泥沙也能进行调节,利用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已作为一条新的重要的有效治黄措施。

  “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不仅适用于黄河,也适用于长江和其它多泥沙河流。我国水利专家张仁、钱宁和陈稚聪教授曾著文提出,长江三峡工程设计中要解决泥沙问题,就必须采用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这是能够长期保持水库有效库容的正确办法。这一运用方式的成功,也为国内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调水调沙。2002年起,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黄河防总利用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调度开展黄河调水调沙。充分利用三门峡水库对泥沙的调节作用,在小浪底库区人工塑造异重流,并排沙出库,增水、增峰、增沙,共同塑造有利于下游河道减淤的协调水沙过程,将泥沙输送入海,减少甚至减轻下游河道淤积,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目的。

  在经过2002~2004年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后,2005年调水调沙转入生产运行,迄今为止,已经连续进行调水调沙21次,三门峡水库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仅对黄河下游减淤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对调整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减轻小浪底水库淤积取得了显著效果。

  ——汛期发电。作为世界多泥沙河流率先突破汛期发电难题的攻坚场,自1989年起,三门峡枢纽局积极开展汛期浑水发电试验,积累了大量水沙资料,研究了枢纽各类泄水孔洞不同组合运用对过机泥沙及水库冲淤的影响,探索出了多泥沙河流水电站汛期发电的有效途径,1995年8月,汛期浑水发电科技攻关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荣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门峡水电站汛期浑水发电试验攻克了多泥沙河流水电站汛期发电时泥沙对水轮机过流部件气蚀磨损破坏的技术难题。通过试验,掌握了汛期发电机组主要过流部件的气蚀磨损破坏部位、形态、特征以及气蚀磨损破坏规律和原因。在38种抗磨材料中,筛选优化出SPHG1合金粉末喷焊、GB1焊条、金属陶瓷和电镀复合板等四种具有良好抗磨蚀性能的抗磨材料和施工工艺,实现了对水轮机过流部件关键部位的有效防护,有效地避免了汛期高含沙水流对机组过流部件的气蚀磨损破坏。正确处理了黄河防洪、水库排沙减淤与电力生产之间的关系,探索出一整套汛期发电运行管理模式,为多泥沙河流的水电站管理运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针对困扰汛期发电的污物治理问题,三门峡枢纽局进行了30余年探索试验,自主开发了“拦、排、抓、推、捞”的综合清污技术,对清污技术装备和水工结构进行了优化集成,研发了多污物水电站综合清污的成套技术及装备,显著提高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清污效率。2014年,该项成果获得黄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这一成果在新疆新华波波娜水电厂、腾冲县清荷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腾冲县银河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得到了推广应用。

  ——抗磨成果。在水工建筑物抗磨蚀方面,通过二期改建工程主要解决了过水建筑物的磨蚀问题。由于各过流部位磨蚀破坏机理不同,不能采用同一材料来解决,因此二期改建工程采用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抗磨新材料,大量抗磨材料应用使工程改建在最大程度地不影响泄量的情况下得以实现。从2002年对5号底孔检查中看出,经过十几年的运用,底孔所有抗磨材料磨损轻微,未发现明显破坏,证明整个改建效果非常显著。

展望明天 继往开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治黄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三门峡水利枢纽在人民治黄新时期,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更好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是摆在当前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者面前的首要任务。鉴古知今,纵观新中国水利发展历史,没有哪个水利工程像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一样,从建设到运用,饱含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经历了几代治黄人的长期的艰苦奋斗;洒下全国水利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汗水。而时至今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管理者和治黄实践者对枢纽的探索和完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

  历史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隔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只有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放在新中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放在新中国水利发展史和治黄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全面客观的回顾总结评价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一路走来的历史必然。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没有哪一次尝试是完全失败和毫无意义的,新的更高的探索往往是从已知领域出发,利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逐步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而从某种意义来讲,三门峡水利枢纽多年的治黄实践,就是将未知转化为现有的已知领域的一个大胆尝试,不仅在抵御黄河水旱灾害和综合利用黄河水资源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治河思想、治黄规划、泥沙科学、工程建设、水利经济等方面给人们以启示。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涵盖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内的任何治黄尝试和实践,都是意义深远的。

  一切过往皆为序曲。今天的我们既不能用现在的眼光轻视过往,更不能用过往局限将来。而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重大的国家战略。目前,历经多年的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结果已经表明,渭河下游河道防洪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靠降低潼关高程,还应考虑渭河本身的治理、外部调水、水土保持和节水等综合施策,三门峡水库水位降低运用对降低潼关高程的影响幅度有限,控制水位越低,对当地的负面作用越大,并且影响三门峡水库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的发挥。在不远的将来,伴随着黄河古贤、泾河东庄、引江济渭、小江调水等一系列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和水沙调控体系将更加完善,干支流水库联合调控效能也将更加显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要抓住泥沙调控的“牛鼻子”,加强流域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指示,随着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进行,黄河水沙条件的不断变化,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和在黄河水沙调控、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必将重新定位。

  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三门峡水库作为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和水沙调控体系的干流控制性工程、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的7大骨干水库工程之一,三门峡水利枢纽的管理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认识治黄战略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4”重要讲话精神、在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在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的引领下,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不断实践、坚持不懈、科学探索,持续优化水库运用,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更好地发挥新形势下保障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方面的作用,在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切实让三门峡水利枢纽永续造福人民,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关键词: 三门峡水电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400-007-1585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8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