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稚嫩的青年到独挡一面的生产骨干,从一名普通的初级检修工到“中国大唐优秀技能选手”“湖南省最美共青团员”“湘潭发电公司劳动模范”“湖南分公司十大杰出青年”他只花了4年。一个“90”后的小伙,以自己出色的工作业绩完美展现了“敢于吃苦、大胆创新、乐于奉献”的新时代青工形象。他就是该个公司检修部热机三班班长杨智。
刻苦钻研练“硬功”
汽机检修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工作,不仅对手上功夫要求很高,专业理论更是不能落下。为了“啃”透专业理论,杨智查阅了汽机检修方面大量的书籍资料,翻看的专业资料足有十几斤重,每本都被他“啃”得卷了边儿;所有由他负责的设备技术参数,他都能脱口而出。
面对一道道技术难题和复杂的设备构造,他刨根问底,刻苦钻研。杨智表示,既然选择了汽机检修,就要学精,学透。
刚接触机务检修时,他和师傅去完成水泵中心调整的工作。水泵由电机、泵体组成,简单的水泵电机、泵体分别都有一根连接轴,水泵中心调整就是让两根轴的同轴度调整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不能超过0.05毫米,这个精度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
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这个工作是要经过精密计算才能做到。当时,刚学会计算的他,用不算熟练的方法计算着。可是没过一会儿,师傅就完成了。不甘心的杨智看着师傅精密计算后的结果万般敬佩,同时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过师傅。于是,他积极向师傅虚心请教,回去再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总结出自己的方法。没过多久,在部门组织的“水泵中心调整竞赛”中,他就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他坚持做到“三勤”:勤观察、勤动脑、勤请教。每次跟师傅现场巡检或者消缺,他都积极观察,锐利的眼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身边的老师傅请教。他喜欢探讨,常常跟同事们一起讨论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己,并主动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最佳方案;他喜欢记工作日记,每次完成工作任务,总要将检修时的心得和技术要领记录下来……如今,杨智的两大本工作日记上已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检修心得,也记载了他勇攀技术高峰的每一步。
率先垂范显身手
凭着“90后”的激情和活力,他总是冲在检修最前线。在一次检修任务中,当时30万千瓦机组循环水泵房1号液控蝶阀阀瓣密封效果差,需要进入潮湿昏暗、直径不到1.8米的循环水管道进行密封条更换。杨智身先士卒,第一个进入循环水管道。进入后他才发现,里面的环境十分恶劣,水管内不仅潮湿,而且长满了青苔,稍微不小心就会滑倒;视线不足,更换密封条只能弯腰作业。更换过程中,他又发现一大技术难题,液控蝶阀轴承磨损导致阀瓣下沉,阀瓣的上下密封间隙已经不同,而机组的状况又不允许检修人员对轴承进行更换。面对意外出现的“结症”,他迎难而上,通过连续不断的测量和实验,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两天一夜的连轴抢修作战,他和队员们顺利完成了30万千瓦机组循环水泵房1号液控蝶阀密封条的更换工作,保障了机组的正常运行。
技能赛场立功劳
作为新一代高学历的检修人,杨智没忘了把理论和实际融会贯通。他认为,实践是最有用的“书”。凭着年青人特有的激情和一股子韧劲,他从检修工到技术员,到班长岗位,成为公司生产骨干,并多次代表公司参加各类技能竞赛。
2016年,杨智参加了公司钳工选拔赛。刚开始,他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在备赛集训中,他有幸遇到了一位技术精湛扎实、工作态度务实严谨的老师傅。在这位老师傅的感染和带动下,他意识到要想让专业技能有更大的提升,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于是,他潜心学习,不负使命,在选拔赛中从二十多位种子选手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华银公司总决赛备战队。
站在更高的赛场平台,杨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在河南分公司参加总决赛赛前培训时,该公司邀请了许多高级技师进行赛前辅导,其中有位享受国家津贴的高级钳工技师展现出的绝技,触动了他那求知饥渴的眼神。杨智意识到,这样的导师难得遇见,这样的学习机会更是珍贵。在培训期间,他抓住各种机会,积极向老师请教、钻研:如何高精度使用游标卡尺、如何提高平面加工的精度、如何高精度检验平面的平面度、如何用麻花钻钻出位置度在0.05mm以内的孔等等。杨智深深感悟到,做好每项工作难,做精每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在随后的集训日子里,他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潜心苦练,与来自集团各企业的140名顶尖选手同场竞技。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理论知识笔试和现场实际技能操作两个项目的紧张激烈角逐,他以优异的成绩,为团队获得“团体特等奖”立下汗马功劳,个人也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技能选手。
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让杨智在岗位上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面对诸多荣誉,他谦虚地说:“是公司培养了我、锻炼了我,我只有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回报公司对我的信任。”杨智用汗水和智慧谱写着无悔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