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要领跑,改革必须领先。2013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我国深化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国企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今年6 月份以来,国企改革明显加速,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指导意见为引领、若干文件配套的“1+N”改革政策体系,共同构建起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改革相关试点也在快速推进。
国家电投组建之初就提明确提出了“做核电自主化发展的引领者、做能源革命的推动者、做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者、做国企改革的先行者”的战略定位,我们不忘初心,坚定迈出改革先行先试的步伐。截至目前,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核能企业重组调整的战略部署,提前完成了重组整合任务,目前正在向深化改革阶段推进。在今后的改革中,如何坚持深化改革与实现发展目标相统一,坚持制度改革与结构调整、瘦身健体相统一,坚持体制、机制和结构性改革相统一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着重把握深化改革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第一,改革要把握好方向。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始终牢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等重大原则不动摇,吃透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等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判断、要求和部署,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我们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艰难探索时,都应当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上来。
第二,改革要奔着问题去。改革一定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当前国家电投经营发展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随着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如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何在做强做优做大上超越过去、超越竞争者,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我们必须下决心破除一切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拿电力来讲,3 0多年来一直是在千方百计满足社会的用电需求,但是现在电力行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那就是如何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种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
例如,处置僵尸企业和开展特困企业治理,涉及上百亿资产和上万职工,同时也是百亿债务,这加起来就是一个特大型企业。怎么走到今天?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所以国家电投的弯道超车,一定要在做强做优做大上超,而不能再单纯盯着做大。重组后的国家电投拥有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一个8 0 0 0多亿资产体量的集团公司,管理体制、产业结构和布局等战略性问题,其重要性远远要超过一般性经营管理等战术性问题,所以党组明确按照建设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方向,推动集团治理、公司治理现代化,明确“核电、新能源、国际化、综合智慧能源、电站服务业、节能环保、金融”等七大重点发展领域,积极打造发展新动能,并推动区域布局调整。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新的问题在不断涌现。比如如何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和加强董事会建设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领导人员市场化选聘机制相结合,如何通过薪酬合理分配激励经营管理者自觉维护股东利益,股东如何进一步科学合理行使职权以更好调动保护积极性,如何在推进改革过程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处理好调整国有资本布局与做强做优的关系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正确加以回答。
总之,碰到体制、机制性问题,就通过变革体制、机制来解决,碰到管理模式、方法问题,就通过改善管理模式、方法来解决。有些问题处理需要铲除问题产生的边界条件,有些问题处理需要调整重塑利益格局,有些问题需要综合治理。改革就是要对症下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第三,改革要让奋斗者有获得感。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为公司改革发展创造价值的奋斗者,就是公司的人才。国家电投要牢固树立以奋斗者为本这一改革原则和价值观念。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重点要抓住“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这个突破口,形成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市场化选人用人和薪酬分配机制。
要通过“三项制度”改革,首先解决一些企业没有改革积极性、一些企业负责人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改革的办法重塑改革动力,进而激发企业活力。企业的竞争,一定程度上 首先是人力资源政策的竞争。“聚集顶端人才、稳定骨干员工,流动通用的一般人员”,这就是三项制度改革的目的。
改革精深处,细微见真功,要勇于探索和实践,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和办法,“让奋斗者上前、让平庸者靠边”。
第四,改革要破除认识误区和阻力。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电投改革也进入到深水区,改革的硬骨头有增无减,结构转型的担子日益加重。但是“新常态不是避风港”,新常态不是不干事,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改革发展。
要从制度设计上解决改革中实际存在的不愿改、不敢改、不会改和改不起,改革缺乏系统性和不实、不深、不细等问题。要切实防止改革文件热行动冷、外部热内部冷、总部热基层冷,防止改革试点依赖,防止改革有试无终,防止改革陷入空转。要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