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不只是对工艺精湛的追求,更是一个产业工人围绕工艺精湛如何对待自己工作的思考和实践。有句话说得好:“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下来就很伟大,把不平凡的事坚持下来就不平凡”,就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解读,工匠精神需要在工作中磨练,在平凡中闪光。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敬畏心。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敬畏之心,就会产生不敬不畏之心,不敬不畏就不钟情、不虔诚,自然难以专一,不专一又怎么能把事情做到位。敬畏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不能被强迫,敬畏者是主角。如何才能产生敬畏之心?它不仅与热爱有关,更与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关,源于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源于是否经常思考和总结自己的求职过程,求学生涯。当对工作充满敬畏之心时,专注就会持久,专注中就会浸入责任,专注中就会加入小心,也就有了把事做好做精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
工匠精神其次是一种坚持和坚守。坚持就是不断重复和优化的基础,坚持对于心态的稳定和动作的稳定都十分重要,动作的稳定对于操作的复制和完善具有前置作用,而心态的稳定对于动作的稳定也具有前置作用,半途而废和轻言放弃,只能大江东去空遗恨。每一次困难,每一次挫折,都成为再出发的新起点,每一次的失败会把自己锤炼得更强大更有定力,泰山崩于前而心不动。就是这样一种坚守,才会慢慢看到一次次量的积累变化,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钓鱼的人在鱼儿咬钩前的坚持,旁观者无法理解,但每一次的成功收鱼,都会令钓者享受坚持的过程,此时,他们最体味独钓寒江雪的内心愉悦,因此,坚持未见得苦,所谓坚持会痛苦,是旁观者的单向理解,就如不喜欢钓鱼的人难以理解钓鱼时的“苦”等。
坚持与坚守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对于工匠精神需要的坚持和坚守,更体现在耐得住寂寞,不为诱惑所动摇,不因外界的热闹心猿意马,不随波逐流;在忍耐中追求丰富的内心世界,追求内在的精神充溢;不在乎外在表象的满足。寂寞不是青灯古刹,也不是孤独无缘,而是和工作有了心灵的默契,有了动能激发的互动,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也无须得到理解的状态,这种状态超然物我,是一种“大自在”。
另外,工匠精神还要注重于细节。工匠之所以称为工匠,就在于处处体现出人与工作对象的和谐美整体美,体现出工作结果的大美,映射出人的心灵之美、能力之美,这种美源于思考,源于学习,源于孜孜不倦的努力,更源于对大局的把握和对细节的追求。精益求精是细节的一种境界,细节不只是态度和认知,达于行为习惯、思考习惯才是根本。然而我们有太多的理由躲避对细节的追求,认为追求细节太累太繁琐,甚至大可不必。改革开放之前以致开放不久,我们在管理上不严细,特别是对产品质量不追求细节,国门打开才发现差距。技术的差距很多方面都表现在细节上,直到现在,我们很多产品也因细节原因,在工艺和性能上与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可见细节不是不重要,而是太重要。
不习惯追求细节,与我们的思考和行为习惯养成有关。比如,我们的制度操作性不足,往往需要细则、说明、补充意见等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否则执行制度会出现各种制定者的意想不到,这也是我们的设备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高的原因。我们爱讲“差不多”就好,“差不多”害了许多人,误了许多事。“差不多”和工匠精神是一对敌人,水火不济,要做工匠就得去掉“差不多”。
所谓“人人都可以成为工匠”,并不是说都要达到工匠的成就,而是要具备工匠的精神,古人提倡的“格物致知”,不就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吗。更多的人具有工匠精神,就能够营造追求高品质思想和行为的环境;能够形成讲细节重细节落实细节的支撑系统;能够培养认真、细致、追求卓越的职业文化;能够使提高品质增强竞争力更有人才基础和智力、技术基础。
工匠精神是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不论实体经济抑或是其他类型经济,不断提高竞争力是迫切的需要,这种迫切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内环境、资源压力,二是国际产业分工调整能否占据有利位置。我国工业制造2025的实现,以及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重大决策,都需要工匠精神。而于个人而言,就业和转业压力增大,也需要每个从业者具备工匠精神,这是生产力和竞争力,谁的工匠精神丰富,谁在市场的选择中就更有优势。
人人都可以成为工匠,就是希望人人培养工匠精神,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干好;不羡慕别人的成功,而学习他人的努力和敬业;不怨天尤人也不好高骛远,而平心静气从现在做起;不追求高大上,只求使手里的工作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更多的人;不再浮躁,用沉稳的脚步走好每一次的旅程;挖掘自己的闪光点积成火炬的力量和光芒,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
每个人都想进步,每个人都想成为被人称颂的工匠,相信每个人也都有可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