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习近平学“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他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时,感言道:“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梁家河》清晰地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如何接纳、适应、融入陕北文化、当地生活和人民群众的过程,他的一些做法具有非常实用的学习价值和借鉴意义。

  习近平当年从北京大城市来到陕北一个山沟沟里,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内容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不能适应与融入,那下乡的七年绝对是一个痛苦煎熬的七年;如果不会适应与融入,那也会是磕碰难受的七年。习近平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悟明了道理,从父辈的言传身教中受到了教育,主动熟悉、适应、融入当地生活和人民群众,最后不仅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直认可,还在梁家河创造了一番事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的第一步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中,虽然不会再有知识青年下乡的情况,但是有基层调研、干部交流、职务变动等情况,同样面临着需要适应新环境、融入新团队、胜任新工作等情况,或许遇到群众认同度、支持度、响应度不高的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在《梁家河》中获得启发,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工作经验中找到答案。

  认真阅读《梁家河》后,可以将习近平当年的融入做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上融入是根本。《梁家河》里有习近平反思的一段话:在上山下乡时,我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的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便,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但是后来在返回梁家河时,习近平表明心迹: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不再有回北京一说了。因为思想上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融入,习近平劳动作风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对农民群众的态度,对劳动工作的态度都大为改观。可见,做好融入工作,思想是总开关,是根本。思想不愿融入,其他的融入一切都是空谈。

二是生活上融入是基础。陕北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是艰苦的,大城市里的孩子要适应确实不容易。但是习近平先后攻克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从当初被跳蚤一咬就是成片红包的细皮嫩肉,到后不怕咬的“牛肉马皮”;从当初吃不下糠窝头、苦菜,到后来酸菜成了最想吃的美味佳肴;从当初什么也不会做,到后来缝衣服、缝被子以及生活上的事情都会自己料理;从当初上山就气喘吁吁,到后来担着二百斤走十里山路一口气就下来。没有怨言,不去逃避,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生活上不融入就就坚持不下,也容易被当地群众看成是外人、旁人。

三是作风上融入是关键。在梁家河,习近平干得最多的活是打坝。打坝是最苦的活,乡亲们这样评价习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从习近平最初只能挣不如妇女的6个工分到两年后挣壮劳力的10个工分也侧面证明他劳动能力的提高、劳动作风的扎实。特别是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习近平更是带头干重活,打坝、挑粪、修路、上山开荒、收庄稼,处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有口皆碑。作风上真正融入,做出榜样,最能得到群众的肯定,最能让人民群众服气。

四是情感上融入是保障。在梁家河,村民认为习近平看人没有高高低低,不看成分,不分贵贱;在梁家河,习近平说得好一口流利的延川土话。时隔多年再回梁家河,习总书记能脱口叫出“随娃”“迎春”“成儿”等小伙伴的小名。1994年,习近平为右腿患骨髓炎的吕侯生寄来500元路费,请他到福州治病病。2007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先后四次给梁家河群众回信。从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与小事,都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是真正把自己当作一个梁家河人,与乡亲们共呼吸同命运,在情感上做到了真正融入。情感上没有融入,可能存在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耍小聪明的情况,但是这些都逃不过群众的雪亮的眼睛。

五是事业上融入是方向。因为思想与情感的融入,习近平心理上、情感上已经真正扎根陕北,也将自己的人生、事业与梁家河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他当上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一门心思想办法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主张与带领大家干了一系列在梁家河看来是破天荒的事。在梁家河打水坠坝淤地,想尽办法解决迁坟问题,邀请水利局技术员解决技术问题,终于打成了坝,淤成了良田,亩产量从400斤提高到800斤,现在依然是梁家河最好的一块土地。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建起了第一座男女分开的厕所,挖了第一口甜水井,建起了第一个铁业社,办起了缝纫社、磨坊、菜园。习近平真心实意为乡亲们谋幸福,扎扎实实在梁家河干事业,将自己的理想与事业与梁家河致富牢牢捆在一起,将自身的成长与梁家河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事业上融入,才可以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负自己,不负群众,不负事业。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就是一本如何融入人民群众、融入当地生活、融入地方文化的教科书。他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到了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给我们现在的工作提供了样板式的方法论,确实值得深入研究、思考、借鉴、弘扬。

作者系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耒阳分公司副总经理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kaiyun入口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向习近平学“融入”

作者:杨宏业 发布时间:2018-08-10 来源: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他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时,感言道:“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梁家河》清晰地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如何接纳、适应、融入陕北文化、当地生活和人民群众的过程,他的一些做法具有非常实用的学习价值和借鉴意义。

  习近平当年从北京大城市来到陕北一个山沟沟里,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内容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不能适应与融入,那下乡的七年绝对是一个痛苦煎熬的七年;如果不会适应与融入,那也会是磕碰难受的七年。习近平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悟明了道理,从父辈的言传身教中受到了教育,主动熟悉、适应、融入当地生活和人民群众,最后不仅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直认可,还在梁家河创造了一番事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的第一步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中,虽然不会再有知识青年下乡的情况,但是有基层调研、干部交流、职务变动等情况,同样面临着需要适应新环境、融入新团队、胜任新工作等情况,或许遇到群众认同度、支持度、响应度不高的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在《梁家河》中获得启发,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工作经验中找到答案。

  认真阅读《梁家河》后,可以将习近平当年的融入做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上融入是根本。《梁家河》里有习近平反思的一段话:在上山下乡时,我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的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便,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但是后来在返回梁家河时,习近平表明心迹: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不再有回北京一说了。因为思想上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融入,习近平劳动作风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对农民群众的态度,对劳动工作的态度都大为改观。可见,做好融入工作,思想是总开关,是根本。思想不愿融入,其他的融入一切都是空谈。

二是生活上融入是基础。陕北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是艰苦的,大城市里的孩子要适应确实不容易。但是习近平先后攻克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从当初被跳蚤一咬就是成片红包的细皮嫩肉,到后不怕咬的“牛肉马皮”;从当初吃不下糠窝头、苦菜,到后来酸菜成了最想吃的美味佳肴;从当初什么也不会做,到后来缝衣服、缝被子以及生活上的事情都会自己料理;从当初上山就气喘吁吁,到后来担着二百斤走十里山路一口气就下来。没有怨言,不去逃避,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生活上不融入就就坚持不下,也容易被当地群众看成是外人、旁人。

三是作风上融入是关键。在梁家河,习近平干得最多的活是打坝。打坝是最苦的活,乡亲们这样评价习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从习近平最初只能挣不如妇女的6个工分到两年后挣壮劳力的10个工分也侧面证明他劳动能力的提高、劳动作风的扎实。特别是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习近平更是带头干重活,打坝、挑粪、修路、上山开荒、收庄稼,处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有口皆碑。作风上真正融入,做出榜样,最能得到群众的肯定,最能让人民群众服气。

四是情感上融入是保障。在梁家河,村民认为习近平看人没有高高低低,不看成分,不分贵贱;在梁家河,习近平说得好一口流利的延川土话。时隔多年再回梁家河,习总书记能脱口叫出“随娃”“迎春”“成儿”等小伙伴的小名。1994年,习近平为右腿患骨髓炎的吕侯生寄来500元路费,请他到福州治病病。2007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先后四次给梁家河群众回信。从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与小事,都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是真正把自己当作一个梁家河人,与乡亲们共呼吸同命运,在情感上做到了真正融入。情感上没有融入,可能存在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耍小聪明的情况,但是这些都逃不过群众的雪亮的眼睛。

五是事业上融入是方向。因为思想与情感的融入,习近平心理上、情感上已经真正扎根陕北,也将自己的人生、事业与梁家河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他当上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一门心思想办法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主张与带领大家干了一系列在梁家河看来是破天荒的事。在梁家河打水坠坝淤地,想尽办法解决迁坟问题,邀请水利局技术员解决技术问题,终于打成了坝,淤成了良田,亩产量从400斤提高到800斤,现在依然是梁家河最好的一块土地。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建起了第一座男女分开的厕所,挖了第一口甜水井,建起了第一个铁业社,办起了缝纫社、磨坊、菜园。习近平真心实意为乡亲们谋幸福,扎扎实实在梁家河干事业,将自己的理想与事业与梁家河致富牢牢捆在一起,将自身的成长与梁家河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事业上融入,才可以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负自己,不负群众,不负事业。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就是一本如何融入人民群众、融入当地生活、融入地方文化的教科书。他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到了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给我们现在的工作提供了样板式的方法论,确实值得深入研究、思考、借鉴、弘扬。

作者系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耒阳分公司副总经理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