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力大数据观察我国新增就业

发布时间:2016-06-2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今年我国有765万高校毕业生及一些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需要就业,政府制定了新增就业1000万人的工作目标。在经济增速下行的环境下,各级政府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最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就业是各级政府的硬任务,把稳就业作为制定政策、发展产业、投资工程的重要导向,想办法、出实招、确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另一方面,就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及时动态、准确地掌握就业数据,对于政府判断经济形势,制定各种政策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很难动态、准确掌握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就业状况。

  能否利用电力大数据计算每月新增就业人数呢?

  我们知道,电力数据具有实时、准确、可靠的特点,企业的用电量是其经济活动的投入及必需品,它实时记录着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各个行业的用电量与用工人数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我们根据电力经济学原理,利用电力数据可以及时准确地计算出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数,为政府决策及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信息,今年前5个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2282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3%。其中,一产用电量为366.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61%;二产用电量为161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6%;三产用电量为3076.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6%。由此可以算出前5个月全国新增就业614.34万人。其中第二产业新增20.6万人,第三产业新增593.74万人。

  由第二及第三产业今年前5个月各月用电增速,可以计算各个月份的就业情况:1月份,全国新增就业192.74万人,其中第二产业减少19.22万人,第三产业新增211.96万人;2月份,新增就业82.42万人,其中第二产业减少19.33万人,第三产业新增101.75万人;3月份,新增就业161.16万人,其中第二产业新增42.93万人,第三产业新增118.23万人;4月份,新增就业78.5万人,其中第二产业新增6.33万人,第三产业新增72.17万人;5月份,新增就业99.53万人,其中第二产业新增9.88万人,第三产业新增89.65万人。

  由于第二产业中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如钢铁、煤炭、建材、有色等行业),这些行业仍然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甚至下岗失业。但是,第三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研究发现:第三产业每增加单位用电量带来的就业人数是第二产业的7倍之多。所以,第二产业减少的工作岗位完全可以由第三产业吸纳。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期,也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就用电量而言,我国第三产业的用电比重仅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5%左右,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上,我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更多的是需要人提供服务。只要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用电比重就会快速提升,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就业。

  从前5个月我国的就业来看,完成全年的就业任务问题不大。但是,若能解决更多的就业,将缓解我国经济中的许多问题。许多经济学家就今年我国经济增长是呈U型、V型,还是L型进行了讨论。那么,新增就业是什么型呢?这主要取决于我们政策的落实。当前,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或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是: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提高收入及社会诚信。

  轻工业产品主要是用于直接消费。但是如果产品质量不高,消费者只能采购国外质量好的产品,直接影响到国内轻工业的发展及就业。同样,如果食品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外出就餐的人就会大大减少,影响餐饮业的发展及就业。只要确保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其市场需求还会不断扩大。

  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而言,很难期望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因为人工成本的提高会大大制约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而对大多数中低收入的家庭而言,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很难增加他们的消费。此时,减少收入所得税正逢其时。这是在“降低收入所得税→增加人们的消费→增加轻工业产品需求及服务业发展→增加轻工业及服务业的税收”中良性循环的关键推动力。即减税政策将会增加就业及政府的税收,而提高个税起征点将是今年可以操作的主要措施之一。

  诚信是企业及个人的立足之本,也是经济发展及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在一个诚信较好的环境中,我国服务业还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建立社会诚信体系,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在一个诚信的社会里,大家均受益;而没有诚信,大家都是受害者。倡导政府带头做起,大家从我做起,全国从现在做起。

  虽然经济下行及就业压力较大,但如果我们的政策能够逐步解决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收入及社会诚信等问题,总体就业走势就将会呈现V型。

关键词: 电力,大数据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