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而不强难题
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尽管产业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一,各方面进步也有目共睹,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础并不牢,国际竞争力也还不强,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产业按下“快进键”,一些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浮现。
“我们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还没有实现革命性突破,其性能还需要大幅度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快推进。”苗圩不无忧虑地指出,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社会各界参与热情高,推动了一大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企业进行项目建设,但在新能源客车、货车领域,目前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苗头,动力电池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在进一步加剧,需要引起企业警惕。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表示,由于准入和监管体系还不完善,享受补贴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产品良莠不齐,部分企业过度依赖补贴政策,提质降价的动力不足,“个别企业甚至不能诚信守法经营,扰乱了市场秩序”。
“当前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只是一场序幕,国际化竞争来临之时才是真正的考验。中国的企业必须冷静地看到,产销规模大,并不等于竞争能力强。我们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技术基础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低、核心技术欠缺、品牌影响力不足等。”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认为,一些带有文化色彩的软实力,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远非“一日之功”。
欧阳明高也坦言,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确实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基础设施、整车能效,以及动力电池成本、重量、安全等,但这并非没有解决办法。在他看来,“只要我们以电动化为核心,将轻量化、智能化与其相结合,实施一系列技术创新,产品是有竞争力的”。事实上,这也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的战略目标。
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就是看其是否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最核心技术当然是“三电”,但是随着汽车电动化、轻量化与智能化的融合发展,现在包括充电和蓄能技术、激光雷达,以及轻量化的新材料、石墨和锂等上游关键技术与资源也是企业需要掌握的,“这些技术和资源已日益成为车企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立足的必需品,再难也必须干好!”
“在政策的导入期,就我所了解,大部分电动车用户,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牌照受限,很少是出于节能减排这一目的而购买电动车的。如果补贴下降甚至取消后,就是市场导向了,这就需要用户来投票,而用户永远都只会为更好的体验买单。”蔚来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认为,电动汽车用户痛点的解决,除了靠技术进步,还需要靠商业模式创新,这就需要企业“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创新的方向,以及如何创新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