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风电> 国内新闻

从1.37元到2.05元/w 为何光伏组件涨价 风机价格却持续下降

光伏们 发布时间:2021-11-02 10:28:16

就在前几天,光伏行业的主要原材料硅料价格再次刷新,攀升到276元/kg,与历史最低价格150元/kg相比,价格攀升80%,再看光伏组件的价格,历史最低价格1.37元/w,最近行业内部实际交付价格已经刷新到2.05元/w,价格上涨幅度同比最低价50%,在部分区域上网电量实施保障收购和市场化交易相结合的电价政策下,部分光伏项目已经处于零利润的边缘。

光伏组件被逼涨价:单一原材料的直接诱因

大家都清楚,光伏组件就是硅料,到棒料,到切片,到组件,到封装,这中间没有其他材料影响(其他就是组件玻璃),棒料涨价,在目前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不产生革命性变化的情形下,如果组件不同步涨价肯定是血亏,因为光伏组件历来投标以瓦为单位投标,都是论“分”(货币单位)来计算,所以几分钱可能就是一瓦组件的利润,而厂家通过规模化来实现边际成本下降。

再从光伏组件的主要供应商就看出,谁拥有硅料,谁就有市场主动权。隆基股份只有的硅料产能预计超过40GW,全球每年不到100多GW的组件需求,隆基硅料至少有30-40%的市场份额,这为隆基的成本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上半年组件持续涨价,棒料也是持续上涨,隆基依旧保持高利润。再看其他几家光伏组件头部企业,成本压力就大得多,以至于近期部分组件企业不得不对客户提出1.7-1.8元/w的成交价格提出涨价要求。

风机降本:已找到路径,未来有空间

再看风机,有发电机,铸件,锻件,齿轮箱,回转轴承及主轴承,叶片,控制系统(变桨系统,偏航系统,主控系统),是一个多学科、多种材料的组合体,也就是说,风机本身的成本下降模式与光伏组件的下降模式不同。如果各大部件,各个系统都能实现单位千瓦的成本下降,其成本下降空间非常大,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已经初步实现了。

技术创新为风机降本指明了方向,但同样也给风机的制造提高了难度。风机的单机容量越大,其大部件的制造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但大型化的结果是降低了风机的单位千瓦成本,并且这也逼迫行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同时也给产业链施加创新的压力,只有大家主动把成本控制下来,未来风电的可开发市场才能持续扩大,否则风电的开发容量和开发价值会就此止步。过去6m/s的风资源无人问津,今天5m/s的风资源趋之若鹜,这就体现了风电技术的技术进步。

不得不说,风电整个产业链环节的成本还是有很大空间,过去十年,风机价格终于从维持4000元/kw以上的价格下降到2000元/kw左右,产业链技术创新为其做出 了重大贡献,没有产业链的贡献,就不可能有今天风电的低成本纪录,如能把各个环节继续持续创新,类似齿轮箱的高扭矩技术,我相信风机的成本还有空间。

其实未来风机本身的制造成本降低也是有较大降本空间。如何利用最少的空间,最少的人员,产出最大单位时间的产能,这一块实际上也是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重视,将来风机的制造工艺技术也是可以为降本做出重大贡献的,智能制造,少人化,自动化工厂对于调节变化的交付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大宗原材料持续涨价:风机为什么敢逆势降价

最近行业很多兄弟纳闷,为什么光伏组件就敢涨价,而风电主机及产业链企业在“内卷”,其实光伏组件的涨价是必然,因为材料的单一性,硅料价格与组件的价格几乎是线性关系,它与塔筒的行业价格一样,曾经塔筒的价格低于9000元/ton,今天被迫价格提升到10500元/ton,尽管风机单位千瓦的塔筒材料用量下降了很多,但对塔筒企业而言,利润下降是大势所趋。

而风机却在大宗原材料持续高位的形势下,价格还在继续下降,为什么呢?刚才谈到了风机的成本构成环节很多,大型化只是从设计源头降低了单位千瓦的材料用量,而各个大部件及产业链的很多环节还有降本的空间。例如通过载荷的降低,降低叶片的材料用量,塔筒的用量,机舱的材料用量,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有很强的技术基础,不能冒进和冒险,因为大型化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未来风机的可靠性要远高于现有的小容量机型,一台6MW的风机故障成本是过去一台2MW风机的3-5倍,假设换一个齿轮箱,过去350ton的全地面起重机,现在可能450ton的全地面起重机,发电量损失更是好几倍。

风机降价不能盲目跟风:需要深厚的技术与制造积累

一方面,风机降价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市场规模的一个实力体现。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低价,而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生产技术基础,否则不合适的低价竞争会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因此只有行业中研发与制造能力强的企业才有可能去进行低价竞争,这种竞争也会促进行业的整合,逐步把行业的企业集中,对稳定行业企业的竞争秩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当然低价竞争是市场行为,也是一种营销策略,通过低价获得订单,订单规模上升助力成本下降,首先对供应商方面会有主动权,同时增加客户对风机企业的信心,最后就会出现低价并不低利润,实现低价竞争的良性循环,其实过去2年,少数民企不就是实施的这种竞争策略并获得了成功吗!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