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 > 海上风电

走向深蓝 中国海上风电运维亟需SOV

光伏们发布时间:2021-07-20 08:43:17

在第六届全球海上风电大会上,汇聚一堂的行业巨擘就“海上风电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畅所欲言,其中“探讨未来海上风电发展趋势”的主题论坛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未来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究竟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这个问题牵动着风电行业所有人的心,特别是在海上风电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新机遇的当下。无论是中央提出的“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还是沿海诸省依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确立促进海上风资源开发的相关方案,都预示着一个海上风电新时代的到来。

新机遇大家固然耳熟能详,但新挑战更需引起关注。正如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总裁助理、海上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吴改在论坛中所提及,“在海上风电实现平价的3年,风电行业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倒下,必须有足够的装机量去支撑产业链的发展。”电气风电海上产品线总监黄轩也在演讲中也谈到,“海上风电管理就是风险管理,中国海上风电面临海域地质情况复杂等客观条件束缚,同时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又任重而道远。”他们虽只道出了海上风电行业的一些侧面,但一言以蔽之,中国海上风电亟需扩张版图,但路途存在艰险。

海上装机量随着装机需求而水涨船高,这就引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我们去哪里要那么多风资源?从目前的共识来看,“潜”往深海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走向深蓝的中国海上风电

前面提到,在“双碳目标”和各种配套政策的支持下,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势头迅猛,我们或许能从以下数据中窥见一斑:

截至2021年4月,沿海8个省份有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其中2020年新增装机规模306万千瓦,占全球当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约50%,2021年1至4月新增装机容量约143万千瓦,累计并网达到1042万千瓦;截至2020年底,已有三个省份的海上风电机组累计并网容量超过了100万千瓦,其中江苏省累计并网容量达到627.54万千瓦,广东省累计并网容量达131.15万千瓦,福建省累计并网容量达107.74万千瓦。

这些数据表明了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也道出了接下来的难题。要获取更多的风资源,往深远海走是必然的。近海新的可开发资源空间有限,且单体规模较小,易受军事、航道、渔业等限制性因素影响;相比近海,深远海的风资源更好,湍流强度和海面粗糙度小、容量系数高,且中国领海线至专属经济区的可开发海域面积约60多万平方公里,资源可开发潜力约20亿干瓦,约占我国海上风电开发潜力的75%。渤海、黄海大陆架延伸海域和台湾海峡等海域均为优良的风资源开发区域。

目前,中国主流的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中的深远海风场项目大多距离海岸50—60公里,如何安全高效地完成吊装、完成项目建设,尽全力做好后市场运维都是电气风电在竭力钻营的问题。资源在深海,但深海资源并不好拿,这是行业共识,那么怎样的结构性道路能帮助我们啃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呢?

产业链协同发展是未来唯一选择

要规模化开发深远海风资源,就必须让产业链协同发展。这不仅需要国家和行业统一规划,避免零散开发导致工程先期重复,降低海上风电工程总造价,还需要建设一条包括主机、风场辅助设备、海上风电施工、海上风电运营、海上风电专业服务和海上风电关联产业在内的完整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

各整机商都对未来海上风电项目有所畅想,譬如电气风电提出“Wind to X模式创新”,其中“海上风电+储能+海洋牧场”的能源岛示范工程,以及“海上风电+油气平台供电+制氢”综合解决方案为典型代表,这些方案或为海上风电提供更多增收渠道,或利用现有的资源开采平台变废为宝、降低建设成本,但无论如何,这些畅想都需通过更为复杂的能源布局才能在深远海域成为现实,若后期没有强大的管理运维水平跟上,那畅想终归只能停留在畅想。

要为上述产业链协同和未来的海上风电模式埋单,我们就必须构建一套完备且高效的海上风电运维方案。中国海上风电运维亟需一种突破常规的手段、一场引领深远海风资源开发新时代的重大革命。

强大的海上风电运维是产业链“声援军”

如果说数字化智联风机革命即将形塑出中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新的“大脑中枢”与“神经系统”,那么一套完备而强大的海上风电运维方案可以说是这条产业链的强大后盾和“声援军”。没有强大的后市场运维能力,深远海风电、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便无从谈起。

“随着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如何掌握应对深远海域海上风电的后市场服务是立足海上风电的关键。”电气风电海上产品线总监黄轩在全球海上风电大会的演讲中强调。

众所周知,我们一般可以从可利用率(衡量风电场发电时间比例的指标)和运营支出(风电场运营阶段发生的费用)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风场的性能,而依据IRENA 2017年可再生能源成本报告,对于使用寿命约为25年的海上风电项目而言,运营与维护成本占其平准化电力成本(LCOE)的大约20%至30%。可见,服务提供方的后市场运维能力不仅决定了一个海上风场的性价比,也注定了整机商运维降本的可能性。

“声援军”的重要性已然明了,但要做大做强这支军队,我们应从哪处着手?海上运维船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知道,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维护、运营,海上风场都需要用到一系列的船舶,而与欧洲成熟的运维船制造工艺不同,我国运维船的起点比较低,早期甚至使用木质渔船作为运维船,时至今日虽然已经实现性能升级,以平头双机单体、双体船为主,但与欧洲向大型化发展、实现专业运维母船批量化运营的近未来规划仍相距甚远。中国现有的运维船存在多个维度的缺憾与痛点,如果风资源开发进一步走向深远海,这些痛点只会扯住我们前进的步伐,令我们步履艰难。

毫不夸张的说,要革新深远海风电运维方案,首先就必须革新海上运维船。要“潜”往深蓝,就必须在欧洲经验的基础上,打造先进的专用运维母船,并围绕母船展开一整套远海运维交通方案。

解决方案:让SOV驰骋深海 打造远海运维交通方案

何为SOV?即Service Operation Vessels(专用运维母船),这类船是根据特定风电场及其所有者的特定要求专门建造,以提供一个经济高效的维护概念。以目前欧洲通用的情况来看,它应用于离岸40km以上的大型风电场,风机单机容量大于8MW。SOV通常可容纳50—100名船员,能将大量备件和工具运输到海上风场。即使在恶劣的天气和风力条件下,SOV一次也能在风场停留长达4周再行补给。SOV可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服务,也能更快地响应服务需求,从而减少风场停机时间。其能为风场技术人员提供餐饮、保障和休闲设施,以及办公室、车间设施、备件和工具储存间……总之,SOV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中国主流海上交通船窗口期短、无法接续作业、往返次数多、效率低、停机成本高、恶劣海况适应性差、备件运载能力有限等痛点,为深远海项目运维带来新的希望。

可以说,SOV是目前解决深远海项目运维的最佳方案。从上图可以看出,SOV在各个方面都能“碾压”目前的主流交通船。SOV这样的大型化运维船的确是海上运维的发展方向,以欧洲为例,其首艘SOV出现在2015年,截至2019年底已经投入运营18艘,预计到2028年其SOV数量将达到40艘。横向比较可见,走向深蓝的中国海上风电亟需将SOV纳入中国特色的海上风电发展道路中来。可见,对于中国海上风电来说,哪家整机商先拥有SOV、先打造出强大的远海运维交通方案,就掌握了深远海风资源开发的秘钥,赢得了新时代的发展先机。而以SOV运维母船为基础,逐步开发一整套后市场运维解决方案,以更优秀、专业、高效的运维服务助力海上风电项目有效运转,才能助力客户实现自身价值。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