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风电> 行业要闻

《中国海上风电基地化发展路径研究与示范》课题成果发布

光伏们 发布时间:2023-12-11 14:05:36

2023年11月29日,在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技术大会召开期间,由能源基金会支持、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承担的《中国海上风电基地化发展路径研究与示范》课题成果重磅发布。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长史立山,中国职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南方电网公司原副总经理毕亚雄、能源基金会清洁电力项目组主任张永平,鉴衡认证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来自沿海省市的能源主管部门领导,国际组织代表,研究机构和高校专家,风电主要开发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以及十余家媒体记者共计150多人出席了发布会。会议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高级顾问刘维方主持。

世界工业发展实践表明,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基地化发展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当前,海上风电的发展对于我国战略意义重大,但从制造环节看,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存在短板弱项环节,整体看来,尚处于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此背景下,鉴衡认证中心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海上风电基地化发展路径研究,并以正在建设中的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为案例,结合融合发展的多种应用场景,对产业基地化发展的国内外政策、集群建设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提炼,提出了规律性的结论与建议,以期为国内外海上风电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长史立山表示,该报告在中国海上风电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出,具有指航灯的作用,必将为中国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近年来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明显加速,海上风电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未来,海上风电将是中国风电发展最重要的领域,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海上风电将是沿海地区能源低碳转型重要的支撑。

史立山强调,要进一步把海上风电的辐射作用发挥好,带动制氢、合成氨、碳氢化合物等相关产业,形成不断延伸的海洋产业链,与海洋藻类等生物质、天然气、可燃冰等资源融合发展,建设能源岛,将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到新的高度。这需要有更高的战略,更系统的谋划,不仅是海上风电场的规划,还需要更科学的电网规划、通讯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通过海上风电把海洋资源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

在谈到汕头案例时,史立山说到,这种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研究课题非常有效。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建设已经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是目前目标最明确、思路最清晰、措施最有力的海上风电发展模式。通过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现制造设备的补短,通过专业化的工程服务体系提升海上风电的服务能力,通过技术创新网络为海上风电产业提供内生动力,通过多功能的海上风电港母港建设为海上施工运维出口提供基础条件,通过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机制为海上风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的有效支撑,希望汕头能够把这个思路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为海上风电开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能源基金会清洁电力项目主任张永平认为,海上风电临近沿海负荷中心,在推动整个能源供应结构改善方面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在带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和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在面临新的机遇,从今年G20全球领导人峰会,到近期的中美阳光之乡的联合声明,包括全球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都把可再生能源的三倍增长计划作为重要议题,这也为海上风电市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他希望这一项目成果的发布,能够为推动中国海上风电基地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也能为中国能源转型,包括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海上风能人的力量。能源基金会作为一家公益性专业化的组织,将发挥好沟通合作平台的服务角色,开展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项目研究,推动海上风电产业的协同发展。

鉴衡认证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发言中对能源基金会多年来对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研究报告中展示了我国东南沿海海上风电产业基地的分布情况,这些密集的产业基地在当地市场开发之后,如何持续发展壮大,是我们提出这个课题的背景。风电产业发展到今天面临很大的挑战,大机组带来物流成本激增,对设计协同提出更高的要求,生产交付的安排也越来越难,技术研发进入到“无人区”,在此情形下,汕头实施的“四个一体化”产业集群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将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交付、检验检测进行一体化整合,通过市场的带动作用,形成制造与应用的全生态系统,40MW级六自由度实验平台建设将支持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在产业基地得到应用,为海上风电发展找出一条地方政府与产业双赢的路径。秦海岩跟与会代表分享道。

鉴衡认证中心课题组介绍了该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该项目从海上风电基地化系统性政策、实施路径、融合发展,以及案例研究四个方面展开,针对国内不同的地区目前所处的情况,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电力消纳市场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并着重分析了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的案例。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化发展突破了传统生产制造基地或单一产业的边界,与海工、渔业、绿色化工、交通等相关产业构成融合发展的有机体,成为能够“落地生根”的生态系统。海上风电基地化发展要求覆盖从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工程服务的全产业链纵向垂直一体化,建设全球化的供应链,形成集群效应。其中,政策体系是推动基地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报告对各地找准定位,避免同质化,因地制宜制定海上风电发展战略和产业基地化发展方向等提出了建议。

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一重要议题,发布会还特别设置了圆桌讨论环节,由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兼市场总监侯玉菡主持,能源基金会清洁电力项目主任张永平,中国职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毕亚雄,汕头市政协副主席、汕头大学工学院教授陈严,国家发改委产业所创新战略研究室副主任韩祺,北大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高级分析师朱泓,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汕头项目总指挥戴新,金风科技海上业务单元副总经理兼海上风电设计研究院院长、广东金风公司总经理许磊,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中心解决方案部部长黄轩参加了圆桌讨论。嘉宾们对海上风电基地化发展中如何解决“集而不群,群而不集”等问题,以及汕头样本带来的启示提出了诸多宝贵的建议。

嘉宾们认为,海上风电基地布局要站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宏观视角下,明确其在能源系统中的准确定位,从空间上找准市场,找准辐射区域。不同地区可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定位,差异化竞争,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在时间上,要抓住产业发展的大周期,把握好开发节奏,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把握好政策与市场的关系,政策发挥引导作用,可持续、可预见,而在政策逐步弱化的情况下要依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政府给予资源、土地、人才等创新要素的保障,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质生产力”,从而降低整个产业链的综合成本,同时也能增强产业的根植性,有效支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基地化建设过程中,“链长”企业要立足当地,放眼全球。政府要给予足够多的支持,减少“链长”在公共研发上的投入,支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在海上风电产业集群中,从开发商到制造企业,从用能到负荷,从能源供给到“海上风电+”产品应用,真正实现生态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之路,并把中国的优势辐射至海外,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汕头基地化发展模式的实践带来很多启示。嘉宾们表示,汕头海上风电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突出,港口条件好,人才等创新要素较为齐备,一定可以把其他地区不具备成本优势的资源集聚到这里。未来要留住这些产业,还需要资源支撑和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基础作用。汕头模式值得全国新能源产业学习借鉴,也适合推广到全球的其他市场。

报告下载链接:http://cwea.org.cn/1211jchfzlj.pdf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