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发布时间:2018-01-04 来源:中国网

  导读: 跑赢30年来的生存法则,不难发现,李河君等民营企业家有一个共通之处: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1998与2008,这两个特殊的年份为中国近30年来的快速崛起提供了生动的注解。

  1998年大刀阔斧式的改革释放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客观上为中国企业走向海外铺平了“最后一公里”的道路。

  踩中这两个时点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几乎都迎来了高增长。汉能便是如此,“国运则我运。”汉能创始人李河君很早便意识到了这点。汉能的水电与薄膜取得惊人突破,其最大的推力正来自于国家战略层面的选择。

  跑赢30年来的生存法则,不难发现,李河君等民营企业家有一个共通之处: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抢占先机

  1998年,履新不久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立下了国企改革的军令状:“如果到第三年不能完成脱困的目标要求,我辞职以谢天下”。

  这样的改革魄力,其传导效应与示范效应迅速且显著。

  市场反应最为直接,国内市场因政企分开、住房制度、金融开放等改革,处在了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国际市场方面,人民币坚持不贬值,香港终结亚洲金融危机,为中美签订贸易协定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扫清了障碍。

  激荡的年代、深化的市场为民营企业准备好了东风,企业掌舵人选择什么样的河流、航向成为关键。

  1998年开始,在北京,搜狐、新浪、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相继诞生。它们与同期成立的腾讯、阿里、盛大等公司一同开启了中国的互联网时代,为许多中国人创造了虚拟的“第二家乡”。1998年7月,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第二批56个信息科技名词,其中“互联网的用户”的中文名称被确定为“网民”。

  在北京创业赚得第一桶金的李河君则选择回到家乡寻求新事业,开启了他的清洁能源传奇。他当时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后来也开创了属于中国的一个时代:移动能源。

  李河君的清洁能源传奇从水电开始。1998年初,他受广东河源东源县邀请,投资建设木京水电站。据汉能控股集团名誉副主席刘兴荣回忆:“在公司当时考察的十多个项目中,这是经济指标比较差的一个,公司内外没一个人看好。”

  “发出来的电卖给谁?”朋友也劝李河君。

  1998的中国,前一轮过热导致了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外需同样低迷,需求与开工不足也导致电力出现了过剩的情形。

  但李河君还是力排众议敲定了木京项目,除回报家乡外,和众多互联网巨头相似,他感觉到了市场潜在的爆发力。

  当时,河源人均用电量一年只有400多度,但李河君经过对比发现,深圳人均用电已经超过3000多度,发达国家人均大概4500度。他由此判断,过几年国家肯定缺电,广东将首当其冲。而且,1998年5月中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后,1994年已经开始投资水电的李河君意识到,化石能源未来必然受限,而水能资源则是当时技术最成熟、可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

  2002年,李河君此前预测的电荒果然出现,这年全国有12个省(市、自治区)拉闸限电,到2004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4个省市拉闸限电。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有的工厂一周只开3天工。仅用20个月建成发电的木京水电站及时满足了当地的电力需求。

  因为坚信水电大有可为,到2002年,李河君已经实现了水电的“三级跳”:从3万千瓦的广东木京,到60万千瓦的广西长洲,再到300万千瓦的云南金安桥。

  跨越式的发展,与1998年启动的系列改革不无关系。电力改革将国企垄断的体制撕开了一个口子,包括汉能在内的民企有了参与竞争的机会。

  李河君踩对点,准确判断宏观与区域经济走势,对于企业的重要性,除了抢到先机,还在于它可以形成发展定力。

  这种预测能力,在认识论之中被列入“智慧”一层,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在DIKW体系中,智慧(Wisdom)构建在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和知识(Knowledge)的基础之上,在这个金字塔式的体系中,智慧被解释为“关心未来,具备预测的能力”。

  更重要的,李河君的信念也起到了稳定军心的重要作用,他对于自己的事业有着近乎偏执的信心:“当时我没怎么算账,我就是相信,正则通,通则大;我就是相信,我做的是造福的事,老天一定会帮我。”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李河君,汉能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