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切莫谈 “烧”色变

发布时间:2016-11-2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垃圾围城,作为伴生于城镇化发展的新情况,早已成为近年来各级城市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在后期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技术路线中,围绕焚烧、生化处理、填埋等技术的讨论与抉择从未间断,其中,对于垃圾焚烧,无论从决策层到坊间舆论无不抱以谨慎态度。时至今日,在坊间对垃圾焚烧持有谈“烧”色变态度者仍占有相当比例,导致垃圾焚烧在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路径中至今留有短板。

  为了补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短板,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环保部等四部委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各地将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尽快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短板。《意见》要求,到2017年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活垃圾清洁焚烧标准和评价体系。到2020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总处理能力50%以上,全部达到清洁焚烧标准。

  实际上,作为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必由路径之一,垃圾焚烧作为垃圾减量处理的最优手段之一,在国际社会普遍予以采用,以解决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缺城市的大体量垃圾问题。而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走访中也发现,各界普遍纠结于如何确保垃圾焚烧按照既定标准严格执行排放要求,对民众而言,这正是确保其不再谈“烧”色变的关键所在。

  垃圾焚烧设施或提速布局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流动加快,生活垃圾规模与日俱增,由此演变出的垃圾围城不仅普遍出现于东部沿海地区,更是迅速侵蚀着中西部小城镇,成为当前困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市病”。由此,快速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一直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必修课,然而,由于人们对待垃圾分类意识的淡薄,以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诸如垃圾焚烧设施建设屡屡受阻等,客观揭示了当前我国垃圾减量处理不足的现状。

  伴随此次《意见》的发布,这一现状或将明显改善。《意见》直言,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设施处理能力总体不足,普遍存在超负荷运行现象,仍有部分生活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对于垃圾焚烧,《意见》指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具有占地较省、减量效果明显、余热(发电)可以利用等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也有近30年的应用历史。

  尽管当前垃圾焚烧设施建设屡屡受阻,但不可否认,30年的应用历史已经为我国垃圾焚烧相关技术发展积累了重要基础。《意见》表明,目前,垃圾焚烧处理技术装备日趋成熟,产业链条、骨干企业和建设运行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式。

  在目标要求上,《意见》先期明确了到2017年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活垃圾清洁焚烧标准和评价体系。可以说,这对于焚烧排放达标、消除民众顾虑而言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这一点值得期待。

  而至于2020年底实现全国城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总处理能力五成以上的目标,则要基于具体的设施建设提速上,这需要在选址、监测范围、技术选择、强化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好在这些都是《意见》重点明确的内容。比如《意见》明确焚烧设施选址应符合相关政策和标准的要求,并重点考虑对周边居民影响、配套设施情况、垃圾运输条件及灰渣处理的便利性等因素;又如《意见》在招标方式上提及了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再如,《意见》还提出要积极开展第三方专业机构监管,提高监管的科学水平,以实现共同治理。

  让民众与焚烧设施和谐共处

  对于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尽管坊间不时传出类似民众群体拒绝接受在居民区建设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消息,但不可否认,实践中也不乏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与民众和谐共处的实践经验。

  早在2011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展开北京求解 “垃圾围城”调查时,就曾报道过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高安屯垃圾焚烧处理厂,生动揭示了曾经散发恶臭的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如何蜕变成如今的 “朝阳区高安屯循环经济产业园”,其中一座尽显现代工业技术的大型综合焚烧设施,四座居于院中的炉体与一座烟囱,排放的只是水蒸气及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排放气,没有浓黑的烟雾和刺鼻的气味。

  在5年后的今天,这里又一次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今年7月,高安屯垃圾焚烧厂二期正式投入运营后,三条焚烧线日处理垃圾能达到1800吨,加上一期工程,高安屯未来日处理能力能达到3400多吨,这里每天处理的来自朝阳区的生活垃圾将接近4000吨。

  而根据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的消息,当前北京市为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主要靠垃圾处理设施满负荷运行来维持,生活垃圾处理仍处于一种紧平衡的状态。而据测算,目前北京全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总库容仅剩下大约1200万立方米,仅相当于一座大型填埋场的容量。今年,延庆、董村综合处理厂以及南宫、高安屯二期、海淀大工村焚烧厂等处理设施将投入运行。届时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5350吨/日。预计到“十三五”末,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3.0万吨/日,资源化处理比例会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不同于5年前本报记者对周边居民采访时得到过一定比例的抱怨声,认为不应该在居民区附近兴建焚烧设施,此次本报记者对距焚烧厂仅不一公里,在3年前刚刚完成入住的一大型社区随机采访,周边居民普遍认为,高安屯垃圾焚烧对其生活未构成任何影响。据该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高安屯垃圾焚烧厂曾组织居民的开放日活动,旨在消除民众对焚烧设施的恐惧,“事实证明,民众已经接受了垃圾焚烧作为垃圾处理的必要手段而存在,而这些都有赖于相互间和谐有效的沟通”。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