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用电需求的放缓,电力设备利用小时数正不断创出新低,而如何解决“弃风”、“弃光”、“弃水”等问题,则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就现有的信息来看,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大体有两个可行的方向,一是增加储能、调峰能力的建设,二是在电力的需求侧投资建设和管理方面。后者,正是包括光伏在内的分布式能源的用武之地。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6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就透露,国家能源局即将出台相关措施,鼓励风电、光伏项目配套建设燃气调峰电厂,提高电源的稳定性,降低弃风弃光率。
同样是在此次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英铎则人为,在电力设备小时数不断创新低的背景下,对于整个电力行业而言,都需要转换思维,更多的从负荷角度、用户侧角度达到电力削峰添谷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通过新增发电能力来满足高峰时的电力需求。
“美国居民用能比中国的比例要高百分之三十几,但是实际上里面的电暖气、电空气、热水器、电冰箱是可以移动的。为什么尖峰负荷的时候你拼命的在那烧热水器,稍微挪一挪就削峰添谷了。”
储能进入快速发展期
来自国家电网的信息显示,其位于辽宁清原、江苏句容、福建厦门、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正式开工。
资料显示,四座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374.81亿元,总装机容量575万千瓦,计划于2024年全部竣工投产。
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在工程开工动员大会上表示,抽水蓄能电站是目前最具经济性的大规模储能设施,也是增强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提高电网消纳新能源等间歇波动电力的重要支撑。随着核能、风能、太阳能利用规模的增加,需要建设更多、更大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
上述四座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工建设,可以看作是调峰能力建设加快的一个信号。
根据相关规划,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一是要加大调峰电源的建设规模,第一是抽水蓄能,“十三五”期间建成1700万千瓦,同时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6000万千瓦;第二是建设一部分调峰用的气电,在规划中部署大概500万千瓦的调峰气电的建设;三是加大了燃煤电站灵活性的改造力度,加大煤电调峰的能力。在“十三五”期间部署热电联产机组要改造1.33亿千瓦,纯凝机组改造8600万千瓦,主要用于增加“三北”地区的调峰能力。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这些政策,将加强低谷时代的电能替代力度,并同时研究推进峰谷电价的政策,推进各种辅助服务市场,多措并举,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有序发展。
需多在“用户侧”做文章
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要增加必要的调峰、储能能力外,对于整个电力系统而言,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用户侧这方面多动脑筋。
韩英铎表示,一直一来,中国电力装机是以满足高峰时的负荷为标准的,但负荷是时时处于波动的,尤其是高峰时的负荷与低谷时的负荷,差别非常大,这必然导致大规模的电力装机的闲置。
“按照六千小时来算,现在运营四千小时,我们2015年年底火电装机九亿九,算十亿,三分之一停着什么意思,三亿的装机在停着。”他说。
更进一步来看,当前的电力行业正在经历着一种颇为尴尬的情形,一边是火电等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不断创新低,不同的发电电源之间为了争夺发电权而闹得不可开交;而另一边却是,在高温天气,随着用电量的增加,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频繁停电的情况,即出现所谓的局部结构性缺电情形。
对此,有业内人士人为,在电力行业,无论是政策的决策方还是具体的电力用户,习惯的是大规模生产、统一输送这种固有的垄断式思维模式。但在分布式能源大力发展的今天,这种方式早已经不是“华山一条路”了,而应该以更加可行的,在考虑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等方式下,“一地一策”的解决问题。
不过,对于光伏而言,如何借助能源互联网的大潮,更好的推动和顺应电力“用户侧”变革的趋势,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则是对其创新能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