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光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却如同一部大片剧情一样跌宕起伏。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呱呱坠地,到新世纪以后的迅猛发展,再到国际“双反”时期的步履维艰,光伏产业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其他行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历经的坎坷历程。
据了解,中国的光伏企业在经历“寒冬”后,有的已倒闭,有的则存活下来,活下来的企业正在慢慢复苏。目前阶段性的产能过剩有没有“后遗症”?企业如何创新才能永立先锋?光伏行业的未来前景如何?
未来五年继续升温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伴随光伏产能过剩引发价格战、欧洲债务危机使市场增速下降以及欧美“双反”关税导致的市场不确定性,中国光伏行业“一夜入冬”,可以说这场危机深刻改变了我国光伏产业的格局。
对于活下来的企业而言,当前产能是不是还存在过剩?“不能一刀切地说光伏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光伏行业本身分为晶硅发电和薄膜发电,下面还有更细的分支,而薄膜发电目前还是供不应求的。”汉能董事长李河君表示,如果薄膜发电被大规模投向国内市场,直接市场预计有10万亿元,间接市场达到30万亿元。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则认为,这个问题要区别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是去掉一些低效、低水平的产能,二是能够创造或者提供一些能够更高、更好满足客户需求的产能,而后者才是根本。
据了解,目前整个市场需求还处在平均每年增长15%左右的通道中,在未来五年内,虽然组件的产能可能有80吉瓦左右,但是太阳能电池、硅片产能实际上也就是60吉瓦到70吉瓦,一些高效电池等高质量产品产能大概只占到50%,这意味着一些高性能产品实际上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光伏产业在2015年大大地火了一把。
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光伏新增装机量约15吉瓦,同比增长40%以上,连续3年全球第一,其中地面电站占比84%,分布式电站占比16%,而累计装机约43吉瓦,跃居全球第一。
受上游火热的拉动,光伏中游组件企业也随之火了一把。
数据显示,2015年组件产量超过43吉瓦同比增长20.8%,51家组件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6.7%,比2015年上半年提高6个百分点。前十名企业利润率多在两位数,对33家通过规范条件的企业的2015年经营业绩分析后(统计中排除了几家因历史包袱过重而导致亏损的企业),仅有4家企业亏损,平均利润率达4.8%,明显高于电子制造业3%的平均水平,也高于2015年上半年的2~3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表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未来还将持续旺盛的需求,但一些低端的产品可能逐步被淘汰,未来这将是常态,未来五年国内光伏市场将会继续升温。
不断创新促成本下降
光伏企业经历的“寒冬”给行业发展确实带来了一些“阴霾”,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光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在创新驱动下快速发展,成为能够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骨干光伏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掌握和储备了多项光伏行业领先技术,在不断提升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领先优势。
高纪凡认为,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不仅靠规模效应,根本动力还是科技创新。
在光伏行业处于寒冬时期,天合光能在生产经营上貌似同行企业一般“猫冬”,其实已完成了“瘦体强身”,此外产品质量、新品研发、品牌效应、科研实力都有显著的提升。
据了解,2013年下半年,中国光伏行业重回上升通道时,天合光能成为第一批扭亏为盈的少数几家光伏企业之一,并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2014年,公司以高达3.66吉瓦出货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供应商,并连续推出了Smart智能组件、“双玻”组件等高端产品。2015年,天合光能再次成为光伏行业推进1500伏耐高电压光伏组件的引领者。在下游光伏发电领域,天合光能已成为一流的系统集成商,并扮演着智慧能源领域开拓者的角色。
到今年,天合光能光伏组件的价格已下降到每瓦约3.8元,光伏电站造价每瓦约9元,分别只相当于公司参与西藏“无电乡通电工程”时的12.7%、18%,千瓦时电成本下降到0.8元至1.1元。在中国的西部,光伏电力已在工业、商业用电的用户侧成为平价电力。未来,光伏发电还将进一步降低,预计到2020年还将使成本下降约50%。
除天合光能之外,英利依托完整的立体创新体系,创造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如“熊猫”双面电池效率达到了21.5%,发电量比常规组件高出30%;新硅烷法多晶硅技术打破了国外电子级高纯硅的技术垄断;高效率长寿命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占领国际前沿,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领域的空白。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预计,2016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可望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预计到2020年全球光伏规模在450吉瓦~600吉瓦,到2030年的时候要达到1000吉瓦~1500吉瓦。我国光伏发电的前景将是非常好的。可以说,整个光伏行业的“阳春”正悄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