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12块光伏板外加一个金属支架组成的一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就管扶贫,乍一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在安徽亳州市利辛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可是见怪不怪的事儿。
家住亳州市利辛县胡集镇张庄村村民贾素英老人就是众多光伏扶贫项目的受益者之一。贾素英老人由于老伴去世,儿子家庭负担重,年近七旬的她虽然患有类风湿病,但还是强撑着养了7只羊,想为儿子减轻一些负担。“现在好多了,家里安装了光伏电站,光卖电一天可挣十块钱,一年就纯收入三四千元哩。省吃俭用一些还能再帮上高中的孙子交学费呢。”老人兴高采烈地拉着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其实,像贾素英老人这样的贫困户能装上光伏电站,离不开金融这只精准扶贫的手。记者了解到,目前亳州市利辛县光伏电站扶贫项目正采取‘贫困户+平台公司+银行’的模式积极进行。在该模式下,贫困户建设一座3KW光伏电站需要22500元,省里每户补助8000元,市、县财政各配套2000元,光伏电站承建公司捐助一部分,余款则通过金融机构推出的“阳光贷”等产品配套支持,还款由光伏扶贫创业平台公司统贷统还,这样一举实现了金融机构、项目和贫困户的三方联动。
正是通过“金融+光伏”这一创新扶贫模式,为众多贫困村、贫困户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光明与希望。据了解,利辛县计划到2017年底,建成户均3KW的户用光伏电站1.5万座,村均60KW的村级光伏电站90座,实现脱贫4.5万人。
“金融+光伏”这一扶贫鲜招不过是亳州金融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人行亳州市中支党委书记、行长张超告诉记者,为响应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召,亳州市中支针对辖区既有利辛这样的国家贫困县,还有谯城、涡阳、蒙城这样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的实情,组织引导金融机构打破旧有的金融扶贫观念和方式,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变“大水漫灌”为“滴灌”模式,探索构建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精准扶贫新路,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打好金融扶贫“攻坚战”。
随后,张超如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一一道出亳州市在金融精准扶贫除“金融+光伏”这一创新模式外的众多妙招。
原创版的资金互助组模式。在该模式下,主要是建立金融机构与扶贫资金互助组织之间的金融互联机制,将扶贫资金和贫困户入社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金融机构放大10倍对贫困户授信,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且享受全额贴息,贷款风险由金融机构、扶贫办和资金互助组三方按照6:2:2比例分担。截至目前共发放此类贷款375.3万元,惠及贫困户211户。张超告诉记者,“这种模式不光能够增加农户贷款资金量,还能延长农户贷款使用周期,对于有效解决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大有裨益。”
升级版的农业产业链模式。在“原创版”模式的基础上,亳州市还探索出“银行+企业+贫困户”的金融扶贫模式。在此模式下,贫困户和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利益联结,由金融机构对自主创业能力较弱的贫困户按照执行国家基准利率进行授信,贫困户将贷款资金入股到经金融机构筛选的优质企业,贫困户获得优先被雇佣权和企业分红,并享受财政贴息优惠政策,目前已发放此类贷款319万元,涉及企业5家、贫困户65户。
普惠版的小额信贷模式。为让更多贫困群众可以享受到金融扶贫的帮助,亳州市又推出了“银行+贫困户+保险”的“普惠版”小额信贷模式。由县农商行先对全县除五保户以外的贫困户全面开展评级授信颁证工作,为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的信用贷款,贷款利率参照同期基准利率执行;县扶贫办对按期还清本息的贫困户予以贴息支持,贴息总额每户原则上不超过3000元。目前辖内四家农商行(其中有两家已全面完成评级授信工作)共对6.85万户进行评级,对2.43万户进行授信,授信金额5.87亿元,已发放贷款687.5万元,惠及贫困户679户。
为了确保这些鲜招、妙招落到实处、持续管用,亳州市中支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对扶贫攻坚的保障作用,创设“央行直通贷”业务,通过“支农再贷款+项目”模式发挥支农再贷款杠杆作用,试点“限投向、限利率、基金补、贴息补”的支农再贷款“两限两补”金融扶贫模式,实现 “支农再贷款+扶贫项目+信贷产品”的配套跟进。截至目前共对利辛农商行累计发放专项再贷款1.55亿元,利辛农商行使用再贷款资金已发放扶贫类贷款1.03亿元,其中用于发放小额扶贫信贷1721万元。
此外,亳州市中支还在金融扶贫效果评估上下工夫做文章。该行建立金融扶贫专项统计分析制度,对金融机构的扶贫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并出台《亳州市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完善金融扶贫专项工作考核机制。
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安徽亳州市正愈走愈远,愈走愈宽。无论是“原创版”资金互助社模式,还是“升级版”农业产业链模式,无论是“普惠版”小额信贷模式,还是“创新版”光伏扶贫模式,都为当前的脱贫攻坚构建了有力的金融支点,为农民脱贫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带来了致富的光明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