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民投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平台,成立近两年后,中民新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新能)渐渐露出在资本市场的“底牌”。
近日,中民新能在香港召开投资及投行界战略交流会,包括瑞银、摩根大通、花旗集团、Capital Link和尚乘集团等十余家国际投行参与。
去年10月,辽宁成大(600739,股吧)(600739,SH)曾计划通过定增方式购买中民新能部分或全部资产,但最终未能实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中民新能董事会秘书兼任常务副总裁王健透露,公司成立之初就按照上市公司的规则要求,不断调整公司的机制和治理结构,此次希望与投行界探讨更多可能的合作模式,共同拓展海内外新能源市场。
面临光伏补贴取消考验
截至2015年底,中民新能已在国内8省份投资了近20个光伏发电项目,共取得1.4GW国家光伏电站备案建设指标,在全国光伏电站备案总装机量中的占比接近10%。
按照中民新能的规划,到今年底会建3GW的光伏电站,力争在5年内投资约1000亿元;“十三五”期间,实现新增装机12GW,平均每年新增2GW左右装机,约占到全国新增装机容量的10%以上。目前,中民新能正在开发宁夏(盐池)新能源综合示范区项目,规模达2GW,投资15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
中民新能总裁韩庆浩告诉记者,公司一直强调规模化运作,边际收益高,也受政府青睐,“通过规模化的电站投资,降低开发成本,将省出来的钱反哺当地,比如调动贫困户成为我们的产业工人。此外,还与当地合作做金融扶贫。”
值得注意的是,自财政部2013年9月组织第五批项目申报之后,光伏补贴就停止了相关申报。截至去年9月,已有超过2000万千瓦光伏项目未能获得补贴资金,拖欠金额已超百亿。更糟糕的是,取消补贴已经摆上了政府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
对此,王健坦言,和限电问题一样,补贴问题是新能源企业必须面临的阶段性难题,但最终市场的发展趋势还是新能源本身通过不断的技术革命,提高发电效率,让技术进步快于电价补贴下降,强调规模化、应用高效组件等,都是来应对这些不确定性风险。
韩庆浩表示,根据内部压力测试结果,在电价补贴延迟一年半到账的情况下,公司的现金流不会受影响,加上分布式光伏的布局,以及规模化带来的高议价能力等优势,基本可以规避电价补贴风险。他透露,国家已明确发文,要求三个月以内补贴要到位。
不会退出光伏电站
作为一家拥有股东数量比较多的投资机构来说,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光伏行业下游的电站投资运营,且是在一个众多股东均没有涉及的行业,似乎并不合理,这考验掌舵者的投资战略。
在具体的投资策略及比重上,韩庆浩用“4-3-3”的模式进行概括,头两年,40%资金投资于西北地区的地面电站,30%资金投资于东部沿海分布式电站,30%的资金投资于高效电池和智能电网。
至于会不会切入上游光伏制造业,王健表示,如果同时切入上下游,就跟矛和盾一样,很难走出一个两难选择的困境,整合资本、整合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并非上下游通吃,通过应用把这些上游具有技术比较优势的外部资源调动起来,才能打造领先的光伏电站。
不过说到底,中民投还是一个投资机构,在获得稳定的收益之后,必须面临“怎么退出”的问题,但中民新能成立至今都没有提到退出机制,这也让外界尤其是投资人颇为关注。
对此,韩庆浩首次表示,光伏电站不会退出。在全球经济下行、国内进入降息通道的背景下,做电站是一个稳健的资产配置,通过产融结合,最终能成为非常好的长期债产品。
“必须承认,中民投的一系列动作与其他民营资本不同,以光伏扶贫项目为起点,短时间内迅速在各地布局建设光伏电站,赢得规模。按照愿景,剩下不到5年的时间里,中民新能要拼命上项目才行。”国内一家做光伏投融资的上市公司高层对此评价道。
韩庆浩表示,目前公司还是有节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强调在融资这件事情上,依靠股东和集团优势银行信用评级高,融资成本基本上可以跟国企来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