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告别了纠结的“十二五”,踏上了满怀希望的“十三五”,是中国电力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
充满机会和挑战 “扑朔迷离”的电力2016
从当年电力经济运行态势看,电力消费增速超出社会预期,各方喜忧参半,因果认识难以统一。电煤价格大幅下跌后又快速拉升,“计划煤”为“市场电”打造了一道抛物线式过山车轨迹,又一次生动再现了“煤电情”就是“伴侣情”的关系。煤电装机相对结构性过剩,以“取消、缓核、缓建”之行政之手,对各地惯性、任性投资实施了手动急刹。风、光限电规模继续加大,“风光不再”的困惑,倒逼我国新能源发展要走适合国情的创新之路。市场电量无底线降价、比重无序扩大,加上上述“扑朔迷离”现象,发电企业承压了来自市场和行政决策的多重挤兑,效益快速下降濒临全年亏损边缘,“宝宝苦,宝宝说不出啊”。
从中长期能源电力发展来看,“十三五”国家能源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系列规划陆续出台,改变了十年没有电力规划的现象,围绕绿色能源发展主调,集结各方资源和政策,吹响了建设现代能源系统的能源转型集结号,也起到了引导社会各界约束和规范能源电力发展行为的作用。
从电力体制改革试点运行情况来看,各地电力市场试点建设热闹非凡。目前,电力改革综合试点批准了21个省份,售电侧改革试点9省获批,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省份从2015年的“两个快速”扩大到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全部省份;全国自报家门成立的售电公司超过1400个,广东组织的月度电量竞价,尽管竞价规则缺憾多多,却已致当地发电企业利润“半折腰”,引得全国售电公司趋之若鹜、取经膜拜,培训、考察市场火爆。售电犹如“潘多拉美女”,暴利、微利、亏损,同时存在,几家欢乐几家愁,充满了希望与诱惑,风险也在逐步加大。增量配电网这个事物,更是炙手可热,由此形成的拉锯战已掀开了序幕,是属于创新事物还是妥协事物?笔者相信随着电力改革不断深入,增量与存量的分界必将逐步模糊淡化,而电网物理意义的系统性与资本意义的分散性将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作为非盈利属性的电力交易机构股权之争以及辖区之争,成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不同层级和类型企业之间话语权的争夺,激烈场景远超第一次电力改革“厂网分开”对资产的争夺,随着电力改革不断深入与完善,多场不同主角、不同背景的拉锯场景还将出现。
时髦的智能互联网、区块链技术与综合能源系统嫁接,催热了分布式能源与消费集成的微电网。长期以来电力控制与调度的自上而下关系将转化为上下结合、双向互动关系,借助电力改革和智慧化、信息化技术创新的东风,社会资本投入长期垄断的能源领域的机会已经到来,能源互联网犹如墙画上貌美如花的少女,能否款步走进人间,关键还是智能电力系统的实现,我国能源利用创新技术正在喷薄而出!
2016年,是能源电力人为之激奋、为之感慨的一年!
2016中国经济转型逐步进入深水区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拖入了经济泥潭,进入了世界性经济长周期下行的轨道,导致中国原有的8~10年为经济中短周期的发展规律被叠加覆盖,4万亿投资的反周期行为,反而勒紧了想独善其身、走出泥潭的手脚,步履艰难。同时,历经几十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乃至工业化完成阶段转型过渡,但又踏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导致重化工业产能过剩,社会以及地区贫富差距加大,金融与房地产泡沫快速增加,地方政府债务率高企。高端产业在寻破茧而出之路,中端产业正力图蝉蜕龙变,低端产业难逃大浪淘沙之运。面临全球性经济下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型的双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L”型走势何时转折为“V”型?
中国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正赶上世界经济处于中周期爬坡上行阶段,世界大合作产业链提供给中国的机会就是低端产品制造和重化产业,世界性的市场机会、中国人口红利释放加上中国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加速了对资本、资源和劳动力要素的需求,拉升了投资和出口,2007年全国投资与净出口占当年中国经济增加量的52%。正值我国工业重型化、规模化发展酣极,突如其来的世界经济危机,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秩序,也改变了发展轨迹,投资新建的工业产能快速成为过剩资产,不仅不能给全社会带来效益,还给银行带来了不良资产。2012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创新效率与质量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张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及时抑制了对房地产业、重化工业以及部分基础型产业的投资速度,明确加快培育制造服务业,鼓励走技术创新驱动道路,开启了经济增长转型新模式。东部地区引领了经济转型,到2015年,东部地区低端制造业和单位产值能耗较高的企业陆续关停或走进东南亚等地区,中端制造业正在走出低谷,智能制造已经成为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引擎。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格局显著,西部地区高耗能产业过剩,转型发展困难与矛盾重重。观察世界经济,金融政策出台频频,以支持技术创新和制造业再造,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走出经济周期谷底的良方。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培育形成对外投资、合作新体制,中国在培育塑造的新型世界性产业体系中,正在逐步形成与各国协同合作的中端制造业,以及领先世界的尖端产业。中国的经济转型在加速。
从用电量观察我国经济转型特点。东部地区的经济转型,使电力消费增长与工业增加值增长之间耦合关系在弱化,而与气温、水情变化关系渐趋紧密,这是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增长较快、凸显了用电季节性、时段性变化特征。例如,2016年8月的江苏省,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用电增长分别高达28%、43.2%,这是由于几个月来气温接近20年来极值,拉动了空调负荷用电大幅增长,而2015年同期气温偏低、当月居民用电增速只有-1.33%的低基数因素造成的。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用电量比重依然很高,超过了76%。2015年高耗能产能过剩,导致西部地区第四季度用电量为负增长,尽管2016年以来在逐步好转,但是截至2016年10月底,西部云南、甘肃、青海、宁夏的当年累计用电量依然是负增长。
总体来看,2016年全国经济转型仍然处于深水区,有从底部回升的迹象,但是回暖基础尚不扎实。尽管2016年用电量增速好于上年,预计在5.5%左右。细分析,极端气候和上年基数低分别拉高了1.5个百分点,加上其他因素,全年由经济增长拉动的用电量贡献作用仍然需要审慎看待,不宜以此太乐观地推测2017年用电量。综合国际国内环境,我国经济运行的步履依然艰难,节能减排以及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经济增长不一定显性表现为用电增长。信息服务业用电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但贡献作用有限;加大电能替代的效应尚未能体现,因此2017年用电增长的拉动力除气温因素外,尚需进一步观察。
能源加快转型集结号在2016年已经吹响
能源消费排名全球第一、第二的中国和美国,终于在2016年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书并递交给了联合国,由此,艰巨的挑战任务沉甸甸地落在了每一位中国人的身上,绿色必须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色调已不容质疑。何为绿色?德国人用光伏发电和风电加快替代化石能源作为绿色能源发展之路,2015年风、光、生物质发电量比重已经达到了24.5%;美国人用加大清洁能源比重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绿色能源发展答卷,2015年煤电发电量比重已经减少到39.8%。德国与美国在绿色能源发展途径与策略上有所不同,这是两国能源资源禀赋不同以及不同能源发展路径所致。中国在“十二五”期间的新能源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占全球同类装机比重已分别达到了28.2%、43.2%、31.1%,为全球“十二五”期间清洁能源发展贡献了40%的份额。
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如何实现能源转型,必然要在经济性、可持续性、低碳清洁三个要素上作平衡,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要与本国能源资源禀赋和地区消费结构相适应。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煤电在近20年内仍将是主力能源,电煤与煤电的和谐共处,清洁燃烧和灵活调节将是煤电的基本出路,也是新能源发展的支撑,因此承担基本负荷和调节负荷的煤电电量、电力之价格肯定要通过电力市场上获益的发电企业、用户中获取或在电力交易中获取。水电装机规模世界第一,云南、四川大水电送出并全额消纳,输电通道建设、市场化调节电量和落地电价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关键,水电大省的煤电运营环境继续恶化,是地方政策只顾眼前利益,将“磨刀不误砍柴工”道理置于了脑后。核电发展受地区条件和核安全限制,大规模发展的空间不会很大,小堆型核电适应今后局域供电需求趋势,但是成本大幅下降才有生命力。风电和光伏发电因低密度、波动性特性,今后积极开发就地消纳的中低速、分布式电源比较适宜,这是终端用户能源供应重要形式,也是撬动微电网、区域电网发展的支点。“十三五”期间将高度重视全能源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气电、抽水蓄能、煤电和风电蓄热以及用户端的储能将在集中发电侧、公共电网、用户终端微网侧“三端发力”。总之,多种能源协同、清洁发展,集中与分布式能源并举,供应与消费集成,公共电网与终端微电网、局域电网相互支持,发电与用户需求双向响应,共同构建一个现代能源电力系统,是“十三五”能源电力规划的核心,也是有别于以往各类能源发电各有规划的综合能源协同发展战略体现。关键是如何将这个国家战略转化为各部门、各地区政府部门的协同一致的行动纲领,并引导好社会企业各界去实施。
智慧化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能源系统,使能源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能源集中供应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电、热、汽)的智能化耦合供应;在能源输送网络、管道,发挥大功率灵活调节设施,实现实时智能调节;在终端微网,可以采集多种分布式能源供应、消费信息,实现就地暂态、动态控制与供需平衡,并智能调节公共电网与微网的瞬间供需关系,提高系统用电质量和效益。全电力系统智能化,有效降低能源传输损耗,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这是能源转型绿色化方向的另外一个内涵。“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智慧电力系统发展的试点、成型关键期,要通过电力改革,努力实践能源革命,营造政策机遇、市场机遇,为敢于探索的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能源利用、传输技术创新,是能源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人类能源转型过程,就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过程,并将由此带来全球各国之间、社会各产业之间的大变革、大转型,社会业态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
世界能源转型看中国,中国能源转型关键在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2017年,依然是中国能源电力人激奋、努力、开拓的一年。
薛静: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部门正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