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轩:电力企业开启“走出去”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7-05-23 来源:《国家电网》

  记者:能源电力企业从什么时候开始“走出去”的?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进行了哪些大的项目?

  王志轩:纵观中国近60年电力企业“走出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大致40年跨度。中国电力企业多以经济援建形式参与国际水利电力项目建设,这其中以中国首个海外电力援助项目——几内亚金康水电站项目为代表,可以称之为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现在的“走出去”涵义。

  第二个阶段,2002年至2010年近10年间。伴随着“厂网分开”改革的基本完成,国内电力市场逐步趋于饱和,各大能源和电力企业纷纷试水国际化战略,中国电力行业参与海外市场竞争的形式和规模不断增多并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2010年12月9日国家电网巴西控股公司正式揭牌成立、2012年9月6日中国电建集团在赞比亚承建首个国际电站运行管理服务项目、2012年9月16日华电印尼玻雅2台66万千瓦坑口电站购电协议签字等等,这些都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此阶段可称之为突破与试水阶段。

  第三个阶段,2010年至今。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下,电力行业海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涉及电网、发电、电建、电力装备等企业,业务也覆盖了装备制造、项目建设、企业运营等电力行业各个主要领域,与此同时,以“华龙一号”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电力技术、标准和咨询服务也进入国际市场,话语权、主导权日益明显,这一阶段为经验积累和打基础阶段。可以预计,随着电力企业国际化经验的不断积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电力企业“走出去”将会呈现出规模与效益并举的发展局面。

  记者:在“走出去”过程中,能源电力企业在那些领域取得了成功经验?目前的投资规模和现状如何?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王志轩:近年来,电力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走出去”战略。根据中电联统计,仅2015年一年,我国电力对外投资项目共计68项,11家主要电力企业实际完成投资总额达28.98亿美元。以中电建和中能建为主力军的建设队伍,近年来海外项目连年递增,两大建设集团和主要电力企业对外工程承包在建项目数量达到1639个,在建项目合同额累计1547.71亿美元,2015年新签合同额合计472.05亿美元。2015年,境外工程承包带动电力设备出口超过100亿美元。电力企业对外投资区域广泛,涉及亚洲的越南、老挝、巴基斯坦、印尼、缅甸、以色列,美洲的巴西和加拿大,欧洲的法国和俄罗斯,以及非洲的南非和纳米比亚等国家和地区。投资模式有绿地投资、股权投资、BOT、BOO、BOOT、BOO、PPP等,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类型。投资领域包括风电、水电、火电、核电、输变电、矿产资源和水务环保等。2016年,中国电力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合作,取得一系列新成果、新突破:由中国发起成立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搭建我国引领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国际平台,展现了中国电力行业对世界能源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外投资与项目合作方面,与英国、阿根廷、沙特等国家签署一系列核电站项目开发、建设、技术等合作协议,英国政府也于日前正式受理“华龙一号”的通用设计审查申请,中国核电“走出去”取得重要成果;巴西美丽山水电站特高压直流输出项目获得线路环评施工许可证,全面进入施工阶段,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最高等级的输电技术正式走出国门。签署埃及EETC 500千伏输电线路项目合同,中埃产能合作首个能源项目正式落地,将有力带动中国超高压输电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一体化“走出去”,务实推动中埃电力领域产能合作;中国第一个海外百万千瓦级IPP火电项目印尼爪哇7号2×1050兆瓦项目顺利开工、三峡国际海外投资发电装机过千万千瓦、中国电建海外在建水利水电工程合同金额超过2000亿元等等,都充分说明中国电力企业海外业务的实力与成熟度已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从宏观和整体来看,受世界经济持续疲弱、国际能源市场需求增长受限、全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企业国际融资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除了像国家电网等一部分“走出去”的电力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和综合收益外,更多的初步进入国际市场的电力企业把争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遇和提高能力作为当前的主要目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中资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现象屡现,信息收集不足、各种安全风险的防控难度不断增加,企业国际化创新能力不足、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为能源尤其是电力行业企业提供了“走出去”的新机遇,您认为新机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何风险?如何应对和规避?

  王志轩:“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电力行业带来诸多新的海外发展机遇:一是为电力行业传统海外业务升级提供了新契机,增大了中资电力企业投资机会;二是为我国电力装备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绿色‘一带一路’”理念更有利于发挥我国三代核电和风、光等清洁能源的技术与标准的相对优势。

  在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各种风险始终伴随左右,除了人身、治安、疾病、自然灾害等风险外,国家政治风险、经济基础、社会风险、环境风险,甚至国别因素、能源因素等都成为更为严峻的挑战。

  企业国际化风险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等各阶层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深入宣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国际社会“共赢”的意义,继续推进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双边、多边合作,夯实利益共同体基础;认真研究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自律、协调、服务、咨询职能;多层面扎实做好国际化人员培训,进一步提升海外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制定海外机构风险应对机制,确保风险可控、在控。

  记者:借力“一带一路”倡议,电力企业能够在哪些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投资重点有哪些?

  王志轩:受“十三五”期间国内控制煤电新增规模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影响,能源电力企业国内投资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收紧,海外投资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可以预见,以智能电网、特高压、清洁能源为核心的国际能源互联网建设、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三代核电建设,将成为中国电力走出去的“新名片”,也将成为未来世界能源发展新的增长点。

  我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可以参考的成功模式,只能从别人的成功或者失败中得到启发。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走出去”能够成功的关键是因时而变,因企而异,知己知彼,把握机遇,发挥所长。我们只能提供一些信息供参考:

  股权收购:国家电网公司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技术与管理优势,近年来成功投资运营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骨干能源网。据国家电网公司《2016年社会责任报告》数据显示,国家电网公司海外运营输电线路累计达到12.65万千米,资产突破400亿美元。国家电网公司通过股权收购成为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澳大利亚南澳输电网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还收购了意大利存贷款公司旗下能源网公司35%股权。国际化的高水平发展实现了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空间向全球的拓展,增强了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调配资源、统筹发展的能力,树立了国际化企业形象,为实施全球能源互联战略搭建了坚实的国际化平台。

  IPP项目:Simpang Belimbing项目是神华集团在海外投资的第一个煤电一体化IPP项目,以建设、运营和拥有方式运作。该项目获得印尼2015年度“ENERGI PRATAMA”(能源效益奖)提名。项目投产以来,机组稳定运营,因其安全可靠长周期运行,经营、环保等各项指标优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受到了印尼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于2015年10月21日获得 “2015年印尼十佳电力公司”荣誉称号。截至2015年底,项目累计发电量80.01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南苏地区供电紧张的局面。

  EPC项目: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南非24.5万千瓦风电项目,由龙源电力在南非成立的龙源南非工程管理公司负责EPC总承包建设,全部采用中国国电自主设计生产的风机,预计2017年投入商业运行。

  抱团出海:中国电力企业应积极组建“走出去”联合体,华能集团就与东方电气、中国电建、上海电气、国机集团等国内装备制造和工程承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形成集项目投资、建设和设备制造等于一体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联合体,充分发挥各方在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电源、设备、开发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实现“联合出海”。

关键词: 王志轩,电力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
Baidu
map